(陕西省平利县医院检验科 陕西安康 725500)
【摘要】目的:调查与分析腹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征。方法:2011年6月到2016年5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腹部外科手术患者100例,观察与记录术后腹腔感染情况。结果:腹腔感染6例,共检出病原菌1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株,革兰阴性杆菌3株,真菌1株,最多见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结论:腹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比较常见,多发生于术后2周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的病原菌,要积极进行预防管理。
【关键词】腹部外科手术;腹腔感染;病原学特征;病原菌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7-0135-02
腹部外科手术为临床上的常见手术,包括肝胆手术、胃肠手术等,使得很多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1]。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腹部外科手术部位的发生人数也在逐渐增加,特别是腹腔感染比较常见。腹腔感染主要表现为术后腹腔脓肿、腹膜炎,容易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死率非常高[2-3]。为预防与控制手术腹腔感染,笔者对我院腹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6月到2016年5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腹部外科手术患者100例,纳入标准:年龄20~80岁;无妊娠与哺乳期妇女;在术中及术后预防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24~79岁,平均年龄49.21±5.92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3.13±1.89kg/m2;原发疾病:胃肠疾病45例,肝胆疾病35例,其他疾病20例。
1.2 病原菌分离
菌株分离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腹腔感染后均无菌抽取腹腔穿刺液、引流液大约10ml立即转移至需氧血培养瓶中进行细菌培养;其中真菌鉴定以涂片见大量菌丝与孢子,培养有真菌生长为准,采用法国梅里埃API细菌鉴定软件鉴定菌株。
1.3 腹腔感染诊断标准
影像学检查证实腹腔内感染病变的存在组织坏死、局部脓肿、化脓性渗出等;腹腔引流液或穿刺液细菌学培养阳性;后出现发热、腹痛、腹胀,明显腹膜炎体征。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百分比与所占比,严格数据录入审核质量。
2.结果
2.1 腹腔感染情况
经过观察,在腹部外科手术患者100例中,诊断为腹腔感染6例,发生率为6.0%。其中2例患者发生于术后1周内,2例发生于术后1~2周,2例发生于术后2周以后。
2.2 病原菌情况
腹腔感染6例患者经过腹腔引流液或穿刺液培养,共检出病原菌1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株,革兰阴性杆菌3株,真菌1株,最多见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等。见下表。
2.3 治疗与转归
腹腔感染6例患者均在充分腹腔引流的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治疗,治愈5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3.讨论
腹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典型的医院感染,感染原因复杂,包括住院时间、医院环境卫生条件、患者自身免疫状态、护理质量、住院时间长、手术创伤面大小[4]。并且腹部外科手术均为切入性操作,被感染途径多,且在在根治疾病的同时,也会破坏人体免疫屏障,并且大剂量接受激素、抗菌药物治疗,更易引起各种疾病。
腹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可导致切口延迟愈合,造成住院时间延长,导致严重预后。本研究显示在腹部外科手术患者100例中,诊断为腹腔感染6例,发生率为6.0%。共检出病原菌1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株,革兰阴性杆菌3株,真菌1株,最多见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等,也表明腹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致病菌分布与原发性感染不同,具有抗菌谱广、细菌呈现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增加、混合感染多等特点[5]。
在临床表现上,多数在术后2周内,部分患者仅有发展趋势而无明显腹部体征、腹痛,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在预防中,术后要勤观察体温、腹部及腹腔引流液情况,留置时间不宜过长,一旦术后持续发热或热退后再次发热,术后腹腔引流管要始终保持通畅。
总之,腹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比较常见,多发生于术后2周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的病原菌,要积极进行预防管理。
【参考文献】
[1]余洁,吴方璞,汪华娟等.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与麻醉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0):4723-4724.
[2]车红英,庞晓军,梁华珍.综合保温对降低老年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旬刊,2011,24(8):3537-3538.
[3]胡少华.探讨影响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 临床护理杂志,2009,8(3):6-8.
[4] Ellen Jo Baron, J. Michael Miller, Melvin P. et al. A Guide to Utilization of the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for Diagnosi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13 Recommendations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IDSA) 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ASM)a[J].Clin Infect Dis,2013,57(4):120-121.
[5]王大禹,魏锋.三种不同切口保护法预防腹部污染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16,21(1):37-39.
论文作者:徐晓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7
标签:腹腔论文; 腹部论文; 病原菌论文; 术后论文; 外科手术论文; 患者论文; 葡萄球菌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