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发展状况分析*_保险市场论文

中国保险业发展状况分析*_保险市场论文

中国保险业发展态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中国保险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是从社会大生产、大流通中派生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中国舶来已有百年。然而,又有谁相信,一向封闭垄断的我国保险业就在改革开放十几年内,特别是最近三五年内,竟奇迹般地出现各路“保险兵团”蜂拥而上,直将长期沉寂的中国保险市场搅得沸沸扬扬,风起云涌。

1 由三足鼎立到群雄竞起

马克思曾经指出:保险是精巧的社会稳定器。 我国的保险事业从 1980年恢复的那一天起,便以“积万家之财、解一家之难”的独特经营方式,为国家经济稳定、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发挥着巨大作用。翻开新中国的保险史册,人们不会忘记昨日一幕幕深沉的灾难:

1987年大兴安岭的熊熊烈火,1991年华东、中南大地的一片汪洋,1992年广州白云机场的机毁人亡,1993年深圳清水河畔那惊天动地的惨烈爆炸,还有1994年夏季15、17号台风的突然袭击,1997年5月8日的深圳空难……。频频的天灾,不测的风云,铸就了人间千百惨景。然而,正是因为有了保险这座精巧的稳定器,才使遭灾受损的企业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使身处绝境的灾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综观我国保险业十七年的发展,功不可没,有口皆碑,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加之偌大的中国过去仅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没有竞争,致使机制僵化,缺乏活力,业务发展难如人意。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化,近些年来,特别是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近三年来,我国保险发展如扬鞭跃马,一日千里。继1988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诞生,1991年太平洋保险公司在上海成立,使中国保险市场一举打破了由人保公司一统天下达十年之久的局面,形成人保、平安、太平洋三足鼎立之势。同时也拉开了中国保险市场竞争的序幕。

开始,虽然三足力量悬殊,但是由于平安和太保属股份制公司,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她就深深地根植于市场经济的土壤之中,不但发挥其新生的创造力,认真吸取国内人保公司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大胆地借鉴国外保险先进经验,努力开拓市场,积极投入竞争,使业务迅速扩展,实力日臻强劲。

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格局和竞争环境,由过去“一统天下”到后来以老大自居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不得不放下“大哥大”架子,适时改变工作思路,调整经营策略,在广阔的国内保险市场上“跑马占荒”,使1991年人保公司保费收入仍比上年增长31.6%,1992年保费收入又比上年猛增56%。与此同时,作为竞争对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和平安保险公司更是突飞猛进,年保费收入和赔付均成翻番以至几番的速度增长。使我国平缓发展的保险市场连年出现60%以上的递增率而迅速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1995年,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和实施,神洲大地一股股此起彼伏争办保险的热潮,给“三国演义”的中国保险市场格局带来巨大冲击。继新疆农牧业保险公司、天安保险公司、上海大众保险公司等三家区域性非寿险公司,四川人寿、长沙人寿等17家地区性寿险专业公司的逐渐崛起,华泰财产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等全国性公司以及华安保险公司、永安保险公司等区域性的财产保险公司或非寿险公司也积极筹备,先后成立。

面对日益加大的市场压力和严峻的竞争态势,作为占中国保险市场80%以上份额的唯一国有保险企业的人保公司要想在中国保险市场上继续独占“霸主”地位,必须采取重大举措,如,根据《保险法》的要求,报经国务院同意,1996年初就着手对经营机构实行重大改革,将财产险、人寿险分开经营,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成立中保财产有限公司、中保人寿有限公司和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等三个子公司,财产、人寿两家子公司均按托拉斯管理办法,全国机构一分到底。使人保公司由“官办”蜕变为“半官半商”,并按市场经济机制和现代化企业制度重新构建企业体系,走国有商业性保险公司之路。

机制变,活力添,大发展。1996年机构分设后的中保集团实现保费收入634.9亿元,同比增幅达到20.9%,其中财产险增长11.3%, 人身险增长40%以上,再保险也从零起步,当年实现分保收入72亿元;责任准备金净增20.1%,总额达到668亿元。这一年以太保为首的全国20 多家国内保险公司也大都是边筹建、边运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足发展。

2 国门洞开,“洋”保险挥师抢滩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发展保险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和亮丽的前景。加之近几年国内保险业高歌猛进地发展,使眼馋的外国保险界无不盯上中国保险市场。

面对海外保险的频频叩门,1991年初,国务院李鹏总理在接见人保公司和中国银行驻海外机构代表时说:保险是一块肥肉,国外保险界十分看重中国保险市场,我们自已要加快开发,不能拱手相让。由此可见,我国高层领导核心对保护我国民族保险业的观点和立场。

然而,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闭关自守显然对中国经济建设不利。而恢复关贸总协定和恢复世界经贸缔约国地位又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长期愿望。在乌拉圭谈判桌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要求中国金融保险市场对外开放。

为谋求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1992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保险市场逐步做到有条件地对外开放。也就是说海外保险公司先在中国设立代表处,两年后再设立经营性的保险机构以及对经营的区域、险种、货币形式限制等措施。为迎接“洋”保险的准入,使外资保险有计划地在国内发展,国务院决定将上海作为我国保险对外开放的第一个试点城市,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制定颁布了《上海外资保险机构管理办法》。

中国保险的大门刚刚开启一道缝隙,1992年9月, 已在门外久待的美国友邦保险及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便接踵而来,随即在浦东设立机构,招兵雇员,开办业务。

为给“洋”保险提供一个适度发展的保险市场,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将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区域又由上海扩大到广州,如加拿大宏利人寿保险公司、英国鹰星保险公司、太阳联合保险集团、澳大利亚国卫保险集团、美国安泰保险集团以及德国安田、瑞士丰泰、荷兰等大批欧洲国家的保险巨头又蜂涌而至,手持“许可证”获准在华开业。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领域也由上海、广州、大连、厦门等沿海开放城市向北京、天津、苏州等内地特大城市扩展。据中国人民银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部门统计,到1996年底,全国已有84家外国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144家代表处,并有8家境外公司取得了合法经营的身份,持证开业。而更多的“洋”保险则是“程门立雪”,企盼早日获得“入场券”。

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使生活在“襁褓”之中的国内保险公司初尝锋芒。特别是1995年以后,美国、日本等一些实力雄厚的外资保险公司置我国规定而不顾,立足上海,暗渡陈仓,擅自将业务范围由上海扩展到苏州,直取昆山、张浦等地,通过给企业参股而获得保险优先办理权的方式,四处招揽业务,给本来就不平静的内地保险市场又激起了一股小小的波澜。面对境外保险兵团络绎不绝的“登陆抢滩”,在加剧保险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加大了中国保险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对此,有人身感不安,他们并非担心家中可口的“蛋糕”突然会被洋人抢走,而是担心外资保险公司如过早的介入内地尚不发达的保险市场,会将刚刚诞生的民族保险业扼杀在摇篮之中。

然而,更多的人对此则持宽容态度,认为洋保险介入利大于弊。据上海业内人士分析,上海保险市场自1992年率先对外开放五年来,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她催化了我国保险市场的发育和竞争机制的形成,促进了保险业务的大幅度增长,改善了外资企业的投资环境,同时也使我国及时地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险监管手段。

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官员则认为,外资保险的介入,不仅将新的业务品种和展业方式带入我国保险市场,还带来了先进的保险业务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培养了我国保险市场人才,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和国民保险意识的提高,基本上达到我国引进外资保险机构,扩大保险对外开放的目的和初衷。

由此可见,海外保险兵团并非洪水猛兽,我们无须用“如临大敌”的姿态予以抵制。而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已势在必行,不可回避。这是我国改革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作为民族保险业,我们只有顺应潮流,因势利导,迎接挑战,积极竞争,才能在激烈的保险市场角逐中站稳脚跟,不断发展和壮大民族保险的自身实力。否则,没有出路。

3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伴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国内多家保险公司纷纷宣告成立,使我国保险业呈多元化、多极化发展态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正常、有序、适度的竞争能促进市场发育和成熟。

仅就我国保险“试验田”的上海而言,由于中外十几家保险公司的数万名员工在此逐鹿,使该市保险收入自1992年以来,每年都以50%以上的发展速度递增,1997年首季增幅又达55.49%, 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全市社会人均保费达到534元,比两年前翻了一番, 相当于全国人均保费支出69元的7.8倍。

但是,在公平竞争背后,也隐匿着一股股不可忽视的恶性竞争浊流,这在我国内陆地区反映更为突出。有些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人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抢占到更大的保险份额,不惜使用种种非正常手段争揽业务,使国内保险市场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自杀手段。采取短期行为,变相或直接降低保险费度,扩大回扣、提前支付“无赔款奖励”,这种只顾眼前,不看长远,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无异于慢性自杀。

——腐蚀手段。为了拉拢企业投保,有的行贿受贿,从送名烟好酒到送家电钞票,从送手提电话到送奥迪、桑塔纳,行贿挡次一路攀升。

——蒙骗手段。有的在向客户宣传解释保险条款时说的天花乱坠:费率低、责任宽、理赔、退保及时方便,而当正式保单一旦签订,又背书“特约条款”,出事则按“背书”赔偿,使保户“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

——破坏手段,特别是对那些有一定影响的较大业务,保险公司之间宣传互相抵毁,互相拆台,承保不顾风险概率,费率一家比一家低,弄得企业无所适从。

——违规手段。擅自提高代办手续费率,本来按规定只能是按保费收入百分之几的手续费,有的自行抬高几倍、甚至十几倍,最高的航空人身险代办手续费率达到保险收入的80%。

——亲情手段。有的保险公司,特别是一些新的保险公司,名曰体制新、机制活,今天某厂长在位,将其子女调入,明天某经理当家,又将其亲属接纳,后天某关键人当权,又将其亲戚代办,结果使自愿保险演变成人情保险、关系保险。

上述种种违规行为,不仅违背了《保险法》和《保险管理暂行条例》,扰乱了保险市场的秩序,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提高了经营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自身信誉和形象,由于国内民族保险之间自相残杀,“洋”保险还会在一派兵荒马乱之中趁虚而入,拼命抢占保险阵地,从中渔利。

经过一场短兵相接的白刃厮杀之后,保险同业之间都疲惫不堪,倍感艰难,如今,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违规经营,无序竞争,损人害已,其结果是两败俱伤。要想在经营中壮大自已的实力,必须依规监管、守法经营、优质服务、稳扎稳打。于是在一片大联合、大团结的呼吁声中,1996年,人保、平安、太平洋、天安、大众5 家保险公司经过多次协商,在京草拟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章程》,并向有关部门提出设立全国同业协会的申请,与此同时,还建议组成民族保险统一战线,同业之间加强团结,消除内耗,合作共事,公平竞争。

就在国内民族保险纷纷握手言和的大趋势、大环境下,1996年9 月2日,深圳市6家保险公司又共同签署了中国第一份保险机构自律公约——《深圳市保险机构关于制止保险业务经营中不正当竞争公约》,随后,全国各地纷纷仿效和借鉴。1997年4月16日, 首都北京保险界结合北京的情况又签署了《北京地区保险行业自律公约》,截止1997年上半年,上海、湖北、广西、山东、辽宁、天津等省市自治区先后都成立了保险同业协会和制定了行业自律公约,公约对保险条款、费率、代办手续费及安全返还标准以及违约处理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纵观我国保险大势,市场主体已逐步完整,市场发育将逐步成熟,行业监管将逐步加强,市场竞争将逐步规范。一个稳定、快速发展的中国保险经济和保险意识逐渐加强的企业和城乡居民,既为保险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也向民族保险业提出了较高的服务质量要求。至此,民族保险业社会形象的塑造、客户服务领域的开拓、完善和提高,既成为其赢得优势的关键,也将是我国保险市场竞争的特点。

从无序到有序,从混乱到井然,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再保、共保、分保,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这才是我国民族保险业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

4 就市论势,发展前景诱人

尽管我国保险业恢复后经过了16年发展,去年保费总额已达772 亿元的规模,但在洋人看来,中国保险市场几乎是一片尚待开垦的荒野。

据亚洲信息协会1993年对我国保险市场分析:

从保险密度上看,世界发达国家国民人均负担保费达1000美元以上,就是发展中国家也在5美元至10美元之间,而我国人均负担不足4美元,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属滞后。再看保险深度,保险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一般在7%以上,发展中国家为1%到2%, 而我国仅为0.98%。排在全世界3个不足1%的国家之列。后两年我国保险业发展虽然步伐加快,但与世界相比仍差之甚远,到1995年我国保险深度也仅为1.17%,处世界第66位;保险密度为人均6.1美元,仍排在世界3个最低水平国家之列。

而据世界保险组织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保费蕴藏量约为2000~2500亿元,相当于1996年保费总收入的3倍。

差距意味着潜力,挑战蕴含着机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保险市场上相对平衡的供求关系将不断被打破。而调整新的供需关系的周期会越来越短。临近世纪之交,业内人士无不关注: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现存的所有商业性保险公司和即将加盟这支“联合舰队”的新秀,都将承担着变革的巨大风险,也面临着荣枯存亡的生死考验。面对风云变幻的保险市场,起步晚、起点低,稚嫩的中国保险业能否经受得住这样的竞争和冲击?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中国保险市场到底应向何处去?我国民族保险业又应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发展国内业务,开拓海外市场,与国际接轨已成为民族保险业内人士的共识。于是借我国保险对外开放的契机,年轻的中国保险业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尝试——走出国门,冲向海外,向世界看齐,与国际接轨。

早在1993年,作为国内保险“大哥大”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就在香港、澳门成立了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在欧洲也以中保英国公司为基础成立了中保控股公司和中国保险服务(欧洲)有限公司;中保卢森堡公司;1994年又在荷兰鹿特丹建立了分公司;1995年2 月中保德国公司又获准开业。到1995年,中保集团公司的海外机构以由1992年的71家发展到81家。到1994年,人保海外业务收入达30.3亿元,总资产121.4亿元。据中保集团总经理马永伟透露:今后港澳地区、 东南亚和欧洲仍将是中保集团对外发展的重点。

作为国内第二大保险公司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也已在美国纽约和香港设立了境外子公司。而作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的马明哲先生其指导思想则更为明确,他认为“资本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发展国际化”才是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奋斗的最终目标。在“向国际看齐”的思想指导下,该公司不仅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同时还在英国和新加坡也设立了代表处。

我们要冲出去,洋人要“杀”进来,面对国内保险市场纷繁变化的竞争格局,中国民族保险业正面临着如何迎接洋保险挑战的重大课题。为防止“后院起火”,业内人士认为,除国内保险公司消耗内耗,联手合作,一致对外以外,鉴于中国民族保险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市场的空白领域很多,而外国保险公司实力雄厚,技术先进,装备精良,一旦大举进入,必将危及我国稚嫩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对此,我国经济理论家们认为,对民族保险业应持保护态度,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应重点考虑三种因素:即有限制地开放,有选择地开放,有步骤的开放。

所谓“限制”主要是对外资本总量的限制和外资公司数量的限制,以确定和保持国内民族保险业资本与外国保险业资本之间的合理比重;所谓“选择”,一是要选择资本,是选择洋人资本还是选择华人资本?是选择外国独资还是选择中外合资?二是要选择业务类别,即是选择财产保险还是选择人寿保险?所谓“步骤”,就是指时间上的分段开放和地域上的分批开放。否则,欲速而不达。

当前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保险业不能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国内保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局已定。为了减少“内耗”,形成一个依法经营、公平竞争的保险市场秩序和机制,作为保险管理机关的中国人民银行要增强监管力度,完善管理手段;参照国外做法,设立国家保险管理局,以加强保险市场的监管和协调;各地普遍设立保险同业协会,制订自律公约,通过加强保险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实现保险市场的有序和规范。

标签:;  ;  ;  ;  ;  

中国保险业发展状况分析*_保险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