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经济管理监督模式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管理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模式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全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总额和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大幅提高,我国利用的外资和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在不断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也在与时俱进地改进经济管理监督模式,但如何在经济全球化高度融合的过程中提供有效行政服务是当前政府经济管理监督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高度融合的过程中,政府的经济监督管理职能要在高效、精简的原则基础之上,强化成本收益核算与监督,政策的制定要与WTO的规则和国际惯例对接,注重国外经验的借鉴和自身经验的总结。
一、政府经济管理监督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政府经济管理监督模式创新的基础理论
政府经济管理监督模式变革和创新主要以行政管理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公共选择理论、行政生态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西方社会科学在上世纪70年代从长期分化逐步走向初步融合,与政府经济管理监督相关的理论迈向交叉、综合和整体化,出现了大量的新流派和新理论,其中以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共管理理论在改革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
1、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又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或官僚经济学,其用经济学中的理论、方法和假设研究非市场的经济决策问题,将经济学研究中的一般化交换原则和理性经济人假设同政治制度相结合,在政府内部通过合理选择的方法设计公共政策,并根据对结果的预测来科学控制收支。布坎南以“经济人”理论为基础,将政府划分为慈善的专制政府,权力膨胀的政府和西方民主制政府三类,并主张自由和对效率的激励。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政府经济管理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明确了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和对政府失效之处干预的共识,限制政府干预的范围,规范干预的手段。
2、新公共管理理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公共部门逐步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向新公共管理转变,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的界限日趋模糊化,促进了行政部门控制的分权。美国行政学学者奥斯本和盖布勒在著作《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中提出了建立企业家政府的理论,之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新经济管理的内容做了更明确的界定,即国家更加重视服务效率、效果和质量,分权管理环境取代了高度集权和等级分明的组织结构,决策资源配置和提供服务更接近实际需求并更具效率,国家可以自动、灵活、高效率、低成本地对利益需求和外界变化做出迅速应对。
3、行政生态理论。行政生态理论主要研究一国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等环境因素对公共行政变革的影响和公共行政对一国经济社会变迁的反作用。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弗雷德雷格斯通过对各国行政生态要素的研究分析,提出经济、社会、沟通网、信息系统和政治结构五要素交叉作用、相互影响的理
(二)国内外关于政府经济管理监督模式创新的相关理论
国外对政府经济管理监督模式创新的研究更多是针对传统官僚体制固有缺陷来提出改进治理的模式,并主要分为四类,一是主张以市场式政府取代传统的官僚治理机构,引入市场管理方式,分散官僚机构职能为多个“企业型”机关;二是寻求建立政治性更强、更民主、更集体性的参与式政府治理模式;三是强调政府及职能机构根据环境变化制定相应政策的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四是设想取消对政府的部分限制和制约以充分发挥公共部门的潜力与创造力的解制式政府治理模式。
国内,张礼卿(2005)指出了经济全球化的成因和利益分配的变化,主张政府职能应对外有所建树;喻在岗(2007)主张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下政府要相应地在对外贸易管理政策方面做出调整;江洲(2007)和徐建华(2008)均认为入世加快了我国在制度层次上参与全球化的速度,政府受到的冲击最大,要加快政府职能管理的创新。
二、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经济管理监督模式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扩散中带动的国际资本、商品、服务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从而不断加强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历程,其在21世纪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国际贸易增长迅速。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随着各国关税水平的降低和国际分工的细密,各国经济的贸易额和对外依存度都逐步提高。从1980年至1989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6.5%,1989年以后年均增速高达8.1%,同期的世界货物贸易额年均增长速度均达10.7%。同时,世界贸易的依存度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上升趋势尤为明显(如图1所示),对外贸易逐渐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次,跨国公司发展迅速,跨国公司日趋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跨国公司是具有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等多重优势,是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呈现出生产国际化、经营多元化、决策全球化的特点。一方面跨国公司的数量激增,同时其经济参与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并且海外销售和盈利额均大幅增长。跨国公司在实现全球化的生产、销售和分配的过程中,能最大化地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最后,国际资本流动加快。许多国家通过缔结国际投资协定的方式吸引国外投资、鼓励对外投资,在双边层面主要包括双边投资协定(BITS)和避免双重税协定(DTTS)等工具,在对外直接投资则主要分为并购与绿地投资。随着各国关税的调整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信息化程度提高,经济交易成本降低,全球范围的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对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监督模式提出了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包括对经济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政府经济发展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影响。中国经济要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中,就要将传统计划经济中的层级式管理方式向高效透明的社会化管理体制过渡,并且中国经济管理监督体制的改革要与国际规则和区域性规则相适应,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都要求政府不断提高行政的效力和执行力,创新政府经济管理监督模式。
三、政府经济管理监督模式创新的效益思考
政府经济管理监督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但是政府作为一国的行政主体,其行政行为同样也是“经济人”的选择和配置行为,从经济学角度,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协调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而在优化资源方面的作用,实现财政和预算的硬约束机制。
政府经济管理监督模式改革的效益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来衡量。其中改革的直接效益主要是指政府作为经济主体在购买和消费活动中给经济增长带来的直接刺激,间接效益则更多的与政府的职能相关,一方面要通过改革更好地实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另一方面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完善,强化市场经济的正外部效应,弱化负向外部性效应。
政府经济管理监督改革包括职能和规模的双重界定,在政府职能扩大的同时,其支出和消费将会作为直接经济刺激带动经济增长,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政府的消费支出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需要逐步弱化对经济的过多的干预是大势所趋,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政府消费支出仍然是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经济管理监督模式创新
(一)政府经济管理监督模式创新之一:职能转变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都要求政府经济管理监督职能与时俱进地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经济管理监督职能的改革和转变之间是内因和外因相互推动的结果,其转变的核心是由传统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服务型政府变革,政府要以更加积极和开放姿态面对全球化机遇和挑战。
随着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拓展,我国涉外经济管理体制随之要进行适应性和应对性的调整,要建设公平有效,充满竞争活力的市场环境,而这种变革是以政府经济管理监督职能的转变为基础的。政府经济管理监督职能的转变方向要符合科学的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能,弱化行政手段的直接干预,主要以财税、金融、法律、外汇等手段进行调控,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同时也需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
(二)政府经济管理监督模式创新之二:管理方式转变
政府行使的经济管理监督职能主要是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完成的,后两者通过强制执行力直接作用于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进而实现经济管理监督的目的。但随着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活动需要更多的经济资源的独立支配权,经济手段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运用日益重要。
经济手段包括价格、汇率、财政、税收、利率等微观经济政策和指导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目标,市场经济体制在发挥“看不见的手”的资源调配职能的同时,也通过调整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运用经济手段完善政府经济管理监督体系是推动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政府转变职能的内在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手段的综合运用,一方面需要金融手段与财政手段相配合以控制总量平衡,另一方面也需要适度从紧的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以调节经济结构。
(三)政府经济管理监督模式创新之三:机构变革
自建国至今,我国已经进行了八次政府机构改革,但基本都停留在对机构和人员数量的“机械式”调整上,呈现出启动源头被动、改革形式简单、内容重复、机构设置随意化等特点,出现了政府机构设置膨胀、机构重叠与机构缺失并存和行政成本居高等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的行政机构改革已进行了多年,其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上一致定位于建立一个适应本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特点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经济管理监督系统,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精简化机构,决策与执行职能及机构权能逐渐分离,强化各机构的综合调整职能。这些经验都应成为我国改革的目标,要对此加以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