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师书法教材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法论文,当代论文,教材论文,高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高师书法教材的建设起步较晚,据笔者所知,第一本专为高等师范编写的教材是于植元、陈怀主编的《书法教程》。这册教材出版于1985年,因此,从那时算起,高师书法教材至今才经历了13年的历史。但是,历史虽短,发展却是迅猛的。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高师书法教材的种类至少在50种以上。这些教材大致上有三种类型:一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编写。如北方五省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教委组织编写了由于植元主编的《书法教程》,黑龙江省教委组织编写了由宋公然主编的《五练一熟——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国家教委师范司组织编写了由李克东主编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在黑龙江省教委和国家教委师范司组织编写的2 册《教程》中,书法均为《教程》的一个部分)。另外,江苏、湖北、浙江的教育主管部门也组织编写了类似的教材。二是由出版社组织编写。如华东师大出版社组织编写了由熊绍庚编撰的《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了由欧阳中石、徐元闻主编的《书法教程》。三是由书法教师自行编写。如席志强编撰了《三笔字简明教程》、卢建华主编了《书法自学教程》、苏万物主编了《书法基础教程》等。这类教材数量最大,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高师书法教材的编写,总的来看,以集体合作为主,个人编撰为辅。大多数教材由多人合作编撰而成,只有少数教材是由某位作者独立编撰的。从形式上看,高师书法教材基本上以文字教材的形式出现,至今尚未发现高师声像书法教材的面世。在文字教材中,多数教材独立成册,也有少数教材把书法和教师口语、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技能等内容合为一册,使书法成为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单册教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对高师书法教材作横向和纵向的考察,那么,便不难发现高师书法教材的诸多特征和个性。所谓横向考察,是指把高师书法教材同其他类别的书法教材进行比较,看看高师书法教材是否显示出了为其他教材所不具的特色。所谓纵向考察,是指将历年来出版的高师书法教材进行归类、分析和比较,从中检验高师书法教材的质和量。
横向地看,高师书法教材具有强烈的师范特色。其一,绝大多数高师书法教材都能融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于一体,对“三笔字”的书写原理和技能进行阐述、分析,有些教材甚至以“三笔字”来命名。很显然,这在其他类别的书法教材(除中师书法教材以外)中是不曾有的。其他类别的教材往往选择“三笔”中的某一笔或某二笔,而不可能对“三笔字”作综合的分析。其二,不少高师书法教材都有“书法教学”这一内容,这在其他类别的教材中也不多见。对“三笔字”和“书法教学”予以特别的重视,这正好符合高等师范的培养目标。高等师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师资,作为教师,写好“三笔字”是必备的基本功,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懂得书法教学法,以便指导学生练好字。
纵向地看,高师书法教材无论在量上或者在质上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步。量的突破,可以90年代为分界线。90年代以前,只有少量的几种教材。那时,高师书法教学大多采用社会上通行的书法技法解说书或者一般的字帖。90年代以后,高师书法教材数量猛增。1994年,笔者曾对全国52所有代表性的高等师范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2所高等师范中,“订购书法教材的学校有25所,自编书法教材的学校有27所”〔1〕。由此可见,到1994年, 高等师范的书法教材在量上有了显著的增长,已基本满足高师书法教学的需要。高师书法教材数量猛增的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国家教委对教师基本功训练的重视。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1994年,国家教委又颁布了《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要求》和《大纲》对高师学生的书法水准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就使高师书法教材的编写有所本、有所依了。二是国家教委实行了高等学校教材评奖制度,定期对高校优秀教材进行表彰和奖励,至今已举行了2届。教材评奖活动的开展, 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编写书法教材的积极性。三是高师书法教学的不断深入为书法教材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师书法教材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材内容的渐趋合理。通览高师书法教材,教材的内容大体上分“三笔字”的技法和“三笔字”的理论两大块。技法包括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的书写要领,理论包括书法史、书法教学等。但在技法和理论中,往往以技法分析为主,理论阐述为辅。在五体书中,又大多以楷书、行书为主,隶书、草书、篆书为辅(有些教材只分析楷、行两体,不含篆、隶、草的内容)。因此,体现高师书法教材内容合理性的关键在于对楷书、行书两体的具体分析。进一步地说即是,究竟选择楷书、行书中的哪些法帖作为范本也就成为衡量高师书法教材内容合理性的一个主要标准。如果选择既有法则意义,又切合高师学生书写实际的范本,就可以使书法教学富有成效,否则便会事倍功半。高师书法教材在楷书范本的选择上大致经历了前期的无范本到中期的欧阳询《九成官》、颜真卿《多宝塔》、《自书告身》、柳公权的《玄秘塔》到现在的《等慈寺》和赵孟頫的《三门记》三个阶段。在行书范本的选择上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前期的无范本到中期的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到现在的李邕《李思训碑》。毫无疑问,高师书法教材中没有范本、范字,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不管道理阐述得多么具体、明白,也无异于一般的知识、常识介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针对性的技法解剖。楷书的欧、颜、柳和行书的王、颜,都是久为书界熟知的著名法帖,其艺术性之高是历史上早有公论的。然而,也正是因为其艺术性之高,对于高师书法教材来说却未必适用。因为,高师书法教材要兼顾“三笔”,也就是说,一本法帖要适合于“三笔字”的训练和学习。这就要求所选范本的点画粗细变化不能太大,字形结构比较美观、流动,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就此而言,楷书欧、颜、柳和行书《兰亭序》、《祭侄稿》的点画粗细变化大、字形结构或以险峻取胜,或以粗旷见长,风格强烈,它们适宜于毛笔字的学习,却不适合钢笔字和粉笔字的学习。而楷书《等慈寺》、《三门记》和行书《李思训》“体兼行、楷”〔2〕、用笔简捷、利落,提按幅度小,风格秀美, 是高师“三笔字”教材的理想范本。
教材内容渐趋合理的另一个方面是近年出版的教材已注意到了对楷书、行书转化和繁体、简体转化规律的研究。先从楷书入手,再转入行书,这已成为高师书法教学的不二法门。先学楷书可以正间架,明笔法,在速度相对较慢的挥写中,学书者可以懂得书法的诸多原理。在掌握楷书用笔法和结字法的前提下,再潜入行书,自然会学有根基,对于掌握行书的技法大有帮助。但是,楷书和行书毕竟是两种独立的字体,各有自己的构字和用笔方法。如果不找出其中的转化规律,往往会使楷书与行书的教学两相脱节,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苏万物主编的《书法基础教程》从“笔划线条的自然连属”和“笔划省减的一些依据和规则”两个方面,分析了书法由楷化行的基本规律,我们以为是极有见地的。关于繁体和简体的转化,欧阳中石、徐无闻主编的《书法教程》和苏万物主编的《书法基础教程》都予以了重视。前者提出了“把练字与识字、用字分开”的理论,认为“练字,主要是掌握汉字基础笔画的造形技巧、结构规律以及篇章布置等,应侧重于字的形态塑造;作为认识、运用,虽然也牵涉字的形态,但更应注意量的掌握,即笔画的多少、长短等”。后者则对教材中出现的繁体范字注以相同风格的简化字。对繁体、简体转化规律及方法的研究,既符合国家要求使用规范简化字的精神,又能使学书者通过取法古典法帖,为日常书写服务,使学与用很好地结合起来。
其次是教材体例的不断科学。体例的编排充分地体现出不同编者的不同编写思想,也影响着书法教材的质量。应该说,大多数高师书法教材都能将文字说明和范字结合起来,力求图文并茂,而且基本上每个章节之后列出了思考题,以增强教材的可操作性,但相比之下,近年的教材更加注意体例编排的科学性。如欧阳中石、徐无闻主编的《书法教程》在对楷书和行书的技法进行分析之后,附上了《等慈寺》和《李思训》的全部范字,使教材和字帖相互兼容,避免了另行购帖的麻烦。又如李克东主编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在每章之后专设“技能训练”一项,精心设计了训练内容和训练步骤。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学习与英语学习有着共通之处——多练。通过不断的反复,学习者在多练中掌握技能,提高水平。因此,优秀的英语教材在每课之后都安排了大量的类型多样的练习题。由此来看,在高师书法教材中设训练内容和训练步骤是极为科学的。
再次是教材形式的走向多样。教材的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它包括文字教材、教学指导书、学生练习册、声像教材、幻灯片、教具和挂图等。高师书法教材的形式尽管在多样性上发展不够,但也开始迈开步伐。如欧阳中石、徐无闻主编的《书法教程》在文字主干教材之外,还编写了配套的参考资料——《书法教学参考资料》,另外有些教材也出版了配套的书法练习册。
但是,由于建设时间的短暂,高师书法教材不是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中作深入的探讨和解决。
第一,在阐析书法技法时,要进一步贴近高师书法教学的实际,增强教材的针对性。目前的高师书法教材还没有全面地反映高师书法教学的实际情况,尚存在为理论而理论的现象。我们知道,高师生已有十余年的书写历史,书习习惯基本定型,而且进大学时“书写基础普遍偏差”〔3〕。进大学后,高师生(尤其是文科学生)的日常书写量很大, 原有不良的书写习惯时不时地干扰着正常的书法学习。这一点在钢笔字的教学中尤为突出。一般地说,高师生学习毛笔楷书能较快地入门,也能不断地取得进步,但学习钢笔行书却入门既慢,也不易进步。原因便是,高师生普遍缺乏毛笔楷书的基础,但正因如此,高师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毛笔楷书,发挥了学习的正效应。而高师生书写习惯的定型化,给钢笔行书的学习带来的则是强烈的负效应。不过,高师生经过中小学阶段十多年的培养,知识面较宽,眼界较开,理解能力也较强,如果书法教学能对症下药,高师生的学书潜力是很大的。因此,高师书法教材应正视这一现实,既要实实在在地切中高师生的学书实际,又要站在较高的立场上,努力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观,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第二,对行书技法的分析应突破单字解剖的老套,同时要加强行书章法横竖式转换规律的研究。目前的高师书法教材,在对行书作具体分析时,完全采用与楷书分析一致的方法,即着力于对行书单个字、单个笔划的分析。我们以为,对行书单个字单个笔划的分析是完全有必要的,因为,这是学好行书的基础。然而,只停留在对单个字、单个笔划的分析又是远远不够的。主要的原因便是行书不同于楷书,行书主动,楷书主静。行书的“动”是通过不同单字的组合,即行、局部和整篇来表现的。如果只关心单字,那么就极有可能发生歪曲原帖精神的现象:在作品中,某些字以斜势出现,但被单独抽出后,却取之以正势;在作品中,字与字之间大小不一,长短不等,但以单字的形式被抽出后,又往往被处理成大小长短整齐划一……。
我们提出要加强对行书章法横竖式转换规律的研究,是因为传统行书作品以竖式出现,但现代日常书写却要求以横式布排。排列方式的不同,势必要影响着取势的方法。如果将在传统行书中学到的取势方法一成不变地套用到横式书写中,就会使写出的横式作品字与字不贯气甚至支离破碎。目前的高师书法教材尚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加强研究。
第三、加强高师声像书法教材建设。这里的声像书法教材是指书法电视录像片。摄制电视书法录像片的理由主要是:1、 我国高师师生比例为1∶8.5(据1995年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 而书法教师与在校生的比例却是1∶752。〔4〕书法师资紧缺现象十分严重。要解决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状况,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摄制电视书法录像片。因为,电视书法录像片具有图片形象、技法示范具体、覆盖面广等特点。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学生播放,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接受教育。2、 书法教师授课(主要指技法课)时,运用电视录像可以弥补语言表达和现场演示的不足。语言表达是抽象的,初学书法者面对抽象的语言往往会茫然不知所措,即使明白了道理,收效也甚微。而教师的现场演示却有一定的局限——面对全体学生,教师的演示动作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看得清楚,而放映电视录像则可以打破这个局限。
注释:
〔1〕〔2〕〔4 〕参见拙文《对我国高师公共书法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2〕欧阳中石、徐无闻主编《书法教程》,1994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标签:书法论文; 书法教学论文; 楷书论文; 书法基础教程论文; 书法特色论文; 作品书法论文; 艺术论文; 行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