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的辩证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中国论文,特色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纪交替之际,关注全球社会发展的走向,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冲突和矛盾,研究社会主义新发展观,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也是摆在我们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
从发展观研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看,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近代历史中最早的发展经济学家,他为以后的发展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其发展观把工业化的实现,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的经济增长过程,把经济增长过程又片面地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过程。这显然是一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的发展观。新古典学派继承了英国古典经济理论的思想,提出并论证了一种更为明显突出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它完全排除了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现实特性,并否定了人的活动能够影响或改变环境的能力,这种理论也是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结果。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自由、无序的经济发展理论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古典的社会发展理论难以为继,需要人们重新进行理性的思考。于是凯恩斯提出了对市场经济要进行国家干预的发展理论,但该理论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从根本上说还是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因此仍然无法突破和摆脱片面发展观的桎梏和阴影。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的弊端表现为:第一,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的其它领域,排斥了人在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导致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否定,造成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及人之间的关系对立,这是现代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中各种社会紧张局势的重要根源。第二,以GNP为中心的片面发展观忽略了资源、环境和自然生态的平衡,产生了一些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生态系统的破坏,资源和能源的短缺,这一切必将最终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乃至产生社会危机。第三,为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矛盾和消极影响。在追求资本与效益最大化的诱惑下,造成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畸形、不协调发展。第四,在传统片面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发展,导致了某些庸俗、颓废和腐朽思想观念的泛滥,造成人文价值的分裂,形成以我为中心、以享受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价值观念。
正是对这些社会弊端的亲自感受和理性认识,促使发展理论研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本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中的某些学者开始在批判、反思、总结传统的片面发展观及其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发展的“深层次研究”问题,探索建立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如经济学家、“罗马俱乐部”创始人奥雷利奥·佩西,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F·佩鲁等致力于“新发展观”的研究和探索并受到了各自政府和联合国有关组织的重视,特别是90年代以来被正式列入国际社会议程。这种新发展观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新发展观强调发展是“整体的”、“系统的”、“综合的”过程,把发展看作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环境相关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并突出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体力和智力上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第二,在发展层次上,新发展观是实现一种深层次、协调性的发展,是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不是把发展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增长,财富积累等有关的浅显表面的繁荣。新的发展观强调发展应是一个文化过程,它处在观念、文明和文化价值等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上。第三,新发展观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它不仅要求当代人、当代社会应当生存、发展,还要求未来人类、未来社会也能更好地生存、发展。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其《我们的未来》中的表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第四,新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新发展观提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同一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经济发展是社会其它方面发展的物质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福利设施的改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经济发展与这些方面必须保持均衡性发展。
新发展观是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文化、经济等各社会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彼此渗透结合的趋势日益强烈,从而使社会自身的系统化、整体化日趋显著,是社会与自然相互关系中的有机性变得不容忽视的客观进程的反映,是人类对传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
二
从以上全球发展理论的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派往往只是从增加社会财富的意义上来探讨发展问题的。马克思一开始研究社会发展问题时,就对此作出质的扬弃。马克思用哲学辩证法思想来研究社会,他认为,社会发展的过程,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对自然的生产活动,是人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活动。人不仅是劳动者,而且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由此,物质财富的增长必然与人的才能发展、人的个性发展协调统一,在研究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考察物质经济发展与人发展的关系,在物质财富增长的背后,更要注重人的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物质财富的增长不是外在于人的单纯物,也不应只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一般意义上说,生产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积极展现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就是人把“自身的自然半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的结果。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及人的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把人的原始潜能发挥出来,而且使人的潜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全面,使人自身的自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渐成为真正属人的自然。资本主义社会是以使每个人都有充分自由的选择作为根本原则的社会形态。因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世界交往的日趋深入,客观上造成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与基础,而个人从形成现实基础出发的实际发展又是对资本制约发展的否定。马克思曾预见到,资本主义将在客观上为新的社会中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消费需要上都是丰富个性的人创造物质基础。一方面创造出普遍的劳动体系,另一方面创造出需要不断扩大和日益丰富的体系,这就是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人类社会的最高发展和生产力的最高发展是相一致的,因而也是和个人最丰富的发展相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10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发展的真实意义,长时期以来并没有被人们所真正理解,也没有被经济理论家所重视。在传统的片面发展观导向下,往往把生产力看作是与人的主体本质无关的东西,是一种外在的财富,他们总是从一般效用角度,从单纯的物欲满足的程度来理解生产力的发展,以致造成经济增长与人的异化,产生发展与自然的对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马克思跃出前人浅显的认识角度,从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意识到了经济的发展与人、自然、社会之间发展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物质生产力对人的发展实质就在于:只有通过发展物质生产力,才能把由于自然和社会历史进程而不断赋予人的各种天赋和潜能发挥出来,不断提高和丰富人的需要、个性,创造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全面丰富关系,实现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关系本身的认识深化,才能不断地使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实现和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以科学全面的发展观为基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从初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客观过程,社会主义不仅是由欠发达到发达、分阶段发展的社会形态,而且在每个发展阶段中,社会的整体性发展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内在属性所具有的一种本质要求,阶段性与整体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目标体系。社会主义之所以是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就在于它既能实现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又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三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分析考察社会主义社会时,要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结合起来,把社会的阶段性发展与整体性发展看作是辩证有机统一体,首先从静态上揭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组成的结构,然后从动态上考察这种社会结构是怎样通过内部的矛盾运动发展变化的。我们认识把握了社会结构、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及其构成方式的变化规律,也就能把握社会发展的实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他把社会主义整体性发展与阶段性发展统一起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整体论与阶段论辩证统一思想。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基础上,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从整体、全局上把握事物,从系统的角度观察、分析、思考问题。他还辩证地处理了整体和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强调必须从大局出发,树立社会整体性全面发展进步的思想。邓小平还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原理,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中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有若干个步骤和阶段。每个阶段之间相互连贯,并有相应的实现方法和措施。这就把战略和策略统一起来。由此可见,邓小平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成功地把整体性与阶段性发展结合起来。而且还论述了二者的关系,即阶段性是整体性的阶段性,整体性是阶段性的整体性。只有搞清楚阶段性发展与整体性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真正理解社会发展的内蕴动力。
根据马克思创立的社会形态理论,从宏观的角度看,任何社会形态都包括三个方面,即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在每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关系,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从而形成社会系统。在这些众多关系中,有三种关系是最基本的,即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这三种宏观关系就像网一样联结着各种社会关系网络,并把微观的人联系起来。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其它系统发展的物质前提。但必须认识到,这种“发展”是作为综合性、多指标的组合体,经济领域的单一发展并不等于社会的整体性发展,也并非是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和唯一因素,仅仅依赖经济的单一系统无法保障社会的协调正常运行,它还需要其它系统给予协作及配合。从社会结构功能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系统与社会其它系统是一种耦和的关系,它的运动和发展还要受到政治系统和意识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它们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因此,在认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时,切不可忽视社会整体系统的协调运行问题。
诚然,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我们求得的这种增长,应是社会广度和深度的增长,持续稳定协调的增长,能带动社会整体性发展的全面增长。狭义的经济增长概念不是发展的概念,单纯的GNP或人均GNP的增加不等于发展,它不可能为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生产力作为人们驾驭自然的能力,不单纯是个数量、产值问题,也不仅是解决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综合系统与要素的具体展现。为此,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要树立全新的社会发展观,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把发展看做一个全面进步的过程。发展应当被理解为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前提下,要考虑到社会诸系统的发展及相互制约与配合的关系,从而建立起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领域的动态综合平衡,抉择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政治文明建设为根本前提的社会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是以社会整体性发展为最终目标,以推动社会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性是整体性的阶段性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既要坚持全面性的观点,保障社会的整体性发展。但也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并不是静止不变的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由不发达到发达分阶段发展的社会形态,通过一个阶段转变为另一个阶段的过程,逐步从不发完善到完善,从不达到较发达至高度发达最终过渡到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分阶段发展的特征,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社会分阶段的观点来认识对待社会主义社会。当代社会主义发展实践证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具备的基础是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家,在社会制度上基本上属于封建制或半封建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心,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实现生产的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在这个前提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巩固、完善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物质基础的创造,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从不同的现实条件出发,创造出不同程度的生产力水平,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分阶段向前发展的最根本依据。
社会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总体上高于和优越于已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它不仅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立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完善、更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还要建设高于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要实现这一全面性进步、整体性发展的本质要求,绝不是能在短时期办到的事情,必须做长期不懈的努力。经过若干社会阶段的发展,才能把社会主义制度蕴藏的巨大优越性发挥出来,由理论上的优越性转变为现实中的优越性,最终战胜并取代资本主义。用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就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是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而且还包括政治文明和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更重视政治制度建设和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生产力的提高,把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健全完善及人的素质提高内在地统一起来,以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最优原则。因此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都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这种长期渐进性也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要素。由此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整体性发展是阶段性的整体性发展这一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的片面发展观与新的全面发展观在实践中必然导致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果。我们的结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性与整体性是一个辩证统一体,阶段性寓意于整体性发展之中,整体性又以阶段性发展为基本依托,这种从现实社会主义发展中总结出的客观规律性认识,就可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辩证发展观。我们唯有实现发展观的根本转变,用新的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开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