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生态论文,思想论文,高校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2528(2008)06-0055-03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经历工业文明对大自然肆意掠夺与破坏、自然界无情报复使人类遭受惨痛损失之后,全面反思社会发展的得失而提出的新思想。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处相融。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新提法,他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1](P24)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P20)大学生是21世纪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具有理性的生态文明观念,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未来。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主动承担起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责任。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必然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体系看,生态文明教育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
人类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呼唤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德育的历史重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主旋律,以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主要内容,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遵守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这种传统的人际道德发挥了它特有的功能与价值,而生态文明教育则把道德适应范围扩大了,将道德调整的范围扩展到代际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
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自然不仅是人的生存之基,更是人审美精神的寄托,是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家园。尊重生命、保护环境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及自然存在物的慷慨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一种珍爱自然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人文意蕴,它是珍爱人自身的生命和生活的延续。生态文明教育要使人善待自然,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健康、理性的关系。
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确立人与人关系的新理念。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还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出于私利的占有、掠夺、破坏自然资源,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生存发展上的不平等。当代中国人在发展问题上所持有的观点应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考虑后代人的需求。生态文明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利他主义的,反映的是一种超越个人主义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新价值观念,整体主义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宏观整体的道德思维,提高人的道德觉悟意识,提升人际道德境界。而这些都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和目标是一致的,是集体主义、国际主义原则的拓展。
所以,生态文明教育大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它所提出的规范和标准,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人类的高尚情操,它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公德,标志着新时代人类的道德进步。当今世界,生态伦理道德已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德育,是当前高校德育体系创新的主要任务。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首当其冲,必然会随着德育内容的丰富而拓展、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课程教育体系,以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的道德要求。
二、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体看,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世纪人类文明空前辉煌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废墟——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物种的灭绝、疾病的蔓延等,构成了新世纪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表面上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掠夺,实质上是人的异化和人的欲望的无限膨胀。人性的扭曲是生态危机的本质所在,消除生态危机根本在于从人出发。生态文明教育实质上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不仅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高度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要有处理人伦关系的良好品格,还要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优秀品质。因此,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衡量尺度之一。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5年1月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环境可持续指数位居第133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生态危机的严重性。[2]有外国专家宣称:“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历史上突破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可能出现在中国。”[3](P105)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据有关调查,我国当代大学生却普遍缺乏生态文明的基本意识,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都与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不协调,对生态环境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尚未真正形成共识。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十分必要和迫切。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必然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自己的教育体系,以实现现代人格的转换与提升。
三、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看,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教学研究范畴也是很有必要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目的就是专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解决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思想问题,培养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邓小平早就指出:“我们共产党有一条,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4](P184)因为任何决策的有效实施首先要与民众的思想观念相契合,否则便不能得到理解与支持。回顾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其具体内容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能依据党历史任务的转换,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为我们党的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胜利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敏锐性和时代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我们党政治、经济和文化路线政策最有力的宣传者与实践者。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优良传统,也必将体现在对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与实践上,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教学研究范畴的必然性。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而写入了党章。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建立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已把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到了一个事关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的新高度。作为专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要及时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和任务,承担起自己服务于党的事业的光荣使命,自觉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的内容体系之中。这是科学发展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要求。
生态文明观念在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的背景下,必然被纳入政治视野中,必然成为了一个政治性的问题。生态文明教育应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公民德性、养成和谐人格的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政治经济生活变化的一种回应,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提供精神资源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党中央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具体体现。
四、从新一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途径看,新开设的四门课程在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时可以结合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做到有机渗透、各有侧重
我国的环境教育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起步,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从总体上说,大学的生态文明教育一直没有明确的要求,没有把环境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这是导致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不高的最主要的原因。目前,高校在普遍缺乏生态教育公共必修课的情况下,加强面向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要从生存的高度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三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成为具有理性生态素养的人。各门课都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各有重点、互相渗透地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1.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要加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教育。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对当时生态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生态问题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和严峻,但是,他仍然以强烈的前瞻意识关注和研究了这一问题,即唯物主义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类发展与生态持续相统一的协调发展思想,而且还从生产和社会制度方面提供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对我们建设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中要突出体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思想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毛泽东曾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中国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倡导者。他还说过: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黄河不能藐视。对此,我们既可理解为毛泽东把黄河看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可以看作他对自然的尊重,甚至还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在他心灵中的积淀。邓小平虽然也没有直接使用过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他提出的中国发展战略为我国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江泽民则明确地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重要战略思想。胡锦涛更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在十七大报告中,在继我们党先后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十七大报告的最新精神结合进去,加强对生态文明的教育。
3.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应恰当合理地补充有关生态的历史材料。历史学科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不能牵强附会,要根据历史学科的内容特点自然地体现,做到画龙点睛、水乳交融。
4.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和环境法律法规教育。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教育效果的生活化,使教育对象能积极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该课程还要强化环境法律法规教育。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截止到目前已制定颁布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10多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30多项环境法规,466项环境标准。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教育,对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标签:教育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 大学生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