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的鼻子变长了!”——父母善意谎言的背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了论文,善意论文,谎言论文,鼻子论文,爸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时候,父母都会讲“狼来了”的故事来告诫我们:小孩子不可以撒谎,撒谎的孩子会像匹诺曹一样长出长长的鼻子。后来,我们长大了,慢慢地知道了说谎不会使鼻子变长,也渐渐发现,原来爸爸妈妈们也对孩子说了很多善意的谎言。
1.给孩子“消毒”型你是捡来的
孩子好奇地问:“爸爸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呀?”父母互相看了一下,说:“呃……你是捡来的。”孩子不放弃:“哪儿捡来的?”父母回答:“就在门口的垃圾堆里。”孩子更好奇了:“所有的小孩都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么?我是不是也能在垃圾堆里捡到小孩呀……”一连串的问题让父母无计可施,只好改口说:“哦,不是,你是一个神仙送到我们家里来的。”
可孩子又有了新的问题:“神仙长什么样?他专门管送孩子的吗?……”这时候,父母就会说:“小孩子不要问那么多,等你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
谎言真相:中国人对性的态度一向是讳莫如深,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父母自觉或不自觉地隐瞒了真相。不仅是性,包括暴力、犯罪等父母都会尽量地以美丽的谎言去掩盖事实,不让真相伤害孩子天真的童心。
很多父母觉得,社会的阴暗面那么多,一定要过滤了以后再给孩子看,这种善意的“过滤”不算撒谎。一位家长的博文这样写道:“保护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如果不对社会的黑暗面做必要的删除,怎么保证孩子的未来?”
记者感言:父母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干净纯洁的环境,避免他们过早地接触生活的阴暗面,这个动机是好的。可是孩子终究要长大,当他们发现这个世界与父母描述的不一致时,他们会困惑,会无所适从,甚至觉得世界一下子变得肮脏了。所以,在孩子可以理解的时候,请告诉他们事情的真相,并正确地引导他们。
2.替孩子判断型
那个不好,这个才好
放学的时候,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小摊上的臭豆腐、小卖部的薯片等零食,妈妈却紧紧地攥着孩子的手,尽可能地远离那些零食,边走边对哭喊的孩子说:“那个东西是老鼠屎做的,吃了会生病。”而在孩子不想吃某种东西时,家长往往又会哄孩子:“快点吃,这个可好吃了!”一边说还一边给孩子做示范。
当孩子兴奋地向一条黑巷子里跑进去时,妈妈会赶紧拉住孩子,吓唬他:“那里面全是坏人,你一进去就被他们抓住。”当孩子津津有味地拿起一本漫画书翻看,爸爸立马把书夺过去,告诫孩子:“这些书看了会让你变傻的。”
谎言真相:一位家长说:“在学校门口,孩子说:‘我要吃这个……’父母如果告诉他:‘这是小作坊生产的没有安全保障的东西,吃了会伤肠胃……’接下来,恐怕还得回答‘小作坊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正常食用的东西是在怎样的环境下生产的?’……在孩子挣脱你的怀抱,不顾路边飞驰的汽车跑到小摊位前,你来得及用科学道理解释么?”
记者感言:父母在替孩子判断,选择他们认为对孩子有益的事物,将所有他们觉得危险的事物都编造为洪水猛兽,吓唬孩子,不让孩子去碰触。这样的谎言在孩子小的时候会起到一定的威吓作用,但孩子长大后,这种谎言就没有多少效用了,而且父母的这种谎言在断绝了孩子与“坏事物”接触时,也扼杀了孩子多方面了解社会,多条道路发展的机会。
3 替孩子生活型
你将来会很好
一个5岁男孩的父母离异了,男孩跟了母亲。母亲经常把男孩叫到自己身边,跟男孩“谈心”,对男孩说:“宝贝,你将来一定会上很好的大学,会赚很多很多的钱,会娶一个漂亮贤惠的姑娘,你会比我们过得更好……”
这样的场景或许有些极端,但孩子可能都听过父母类似的憧憬:“你将来一定会很好,比父母过得更好。”
谎言真相:父母不断地向孩子描述孩子未来美好的生活图景,将自己所期望的种种幸福,比如安宁、富足、成功,添加到孩子的未来中,希望孩子能够以这样的梦想为目标,有奋斗的动力。实际上,父母是在将孩子的人生和自己的人生置换,替孩子生活。
记者感言:为人父母者都会对孩子的将来抱有美好的期望,希望自己所承受的苦难,孩子都不会再承受,希望自己所缺少的,孩子将来都能拥有,于是父母们反复向孩子灌输他们所认定的美好生活。但如果有一天,当孩子发现自己不能达到父母描述的那种生活时,孩子会感到挫败,觉得辜负了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所以,父母们,请不要把自己的期望转嫁到孩子身上,放手让孩子自己生活。
小链接
父母对孩子说谎频率高
父母经常要求孩子不要说谎,但有试验显示,父母们对孩子撒谎的频率却比想象的高很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学者的最新研究显示,无论是给孩子们描述一种奇妙的事物,还是吓唬孩子们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父母们经常编造“非常有创意”的谎言来欺骗孩子。研究结果显示,即使是那些最重视诚实品质的父母,也会对自己的孩子说谎。
研究者表示,父母编造的故事可能对孩子探索真实世界的过程造成阻碍。同时,撒谎还有可能损害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此外,父母的撒谎行为还有可能让孩子们无法好好接受一些生活规范,因为如果父母总是编造出一些理由要求孩子们做一些事情,那么这些孩子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父母可以适当地对孩子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以鼓励他们,如赞美孩子们随意涂鸦的作品。但是在对孩子撒谎前,父母需要谨慎考虑其后果。
(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