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声中,农民得多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声中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0月底,丰收已成定局,记者连续在村屯走访后,看到了广大农民对生活前景的无限期盼,更感受到了他们对生产生活成本增加的些许怅惘。或许,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正在随着他们与土地关系的改变而逐渐形成。
“单靠种大田过不上好日子!”
记者看到,哈尔滨市周边几县的农民,大多数以种植玉米为主,部分农民间种大豆,只有少部分近郊农民忙着种菜和特色经济作物。玉米的价格在所有的粮食作物当中经济效益是比较低的,这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以及农民家庭的生活质量。
去年脱粒玉米的收购价格每公斤1.16元左右,今年一些收购商打出的价格是每公斤1.38元。
松北区乐业镇抬头村杜家店屯的农民孙宏波,这几天正忙着把地里的秸秆运回家,他们一家五口种着15亩玉米地,刨去种地成本,去年一年纯收入4000多元,今年产下的玉米还没正式往外卖,家里满院子都是晾着的玉米,待晾晒脱粒后才能卖,每年都是等到上冻时就有人收购了。
对于玉米的价格,他们全家都认为涨价是一定的,但是涨多少就不好说了,如果仅仅涨个一两毛钱,那恐怕就不如去年挣得多,因为今年的生产资料成本太大,从开春以来,种子、化肥、劳力(人工)、运费等全都涨得厉害,从地里拉回一车玉米就得50元,而去年仅仅30元。好在他们自己家有农用车,省了这运输的费用。
提起全家的生活来源,孙宏波深有感触地说:“不能单指望这点地儿!”据了解,他家里还养了一些牛,他本人还在附近的一个饲料厂打工,每月打工收入1800多元,这样生活才算过得去。
呼兰区双井镇双井村的农民王强今年45岁,一家4口种了7亩玉米地,去年卖玉米挣了5000多元。单从粮食售价上看,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去年的玉米收购价随行就市,从每市斤0.5元一直涨到腊月时的0.98元。但是生活费用和种地的成本也是逐年增加,另外农村还有一项大的支出,那就是人情随礼,这种份子钱,有时会比全年的生活费用多。王强一个劲地说,多亏他和儿子在农闲时都进城干活,他干的是瓦匠活,儿子干的是木匠活。
由于全家人的吃苦耐劳,他们在2007年就盖上了新房子,接下来还要再挣些钱,给儿子娶媳妇,他对记者说,虽然进城“戳大岗”,挣的不比城里人少,但生活就是不如人家城里人,可能是原先家里底子薄的原因。他不敢想象,要是光指靠土地,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想吃肉就吃肉。
在记者采访的几位农民当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土地的回报并不足以改善他们的生活,但是没有土地又是他们万万不能接受的。目前他们只是期盼,种地的成本不要涨得太高,生活的成本也不要涨得太快,因为粮食的销售价格虽然高了,但从他们卖出的价格看,真正受益的并不是在土地上耕作的人。
“土地养不养人,看你咋种!”
单靠土地不行,单种粮食也不行,兰西县康荣乡卫星村的农民张国是个能吃苦的人,四个孩子和一个老人的生活压力使他一直在寻找着最好的土地产出,虽然周边的人都种玉米,他却领着儿子种起了蔬菜,啥菜都种,啥苦都吃,几年下来生活改善不少。
种菜和种玉米不一样,投入大不说,还要从每年的2月份开始一直忙到10月底,几乎每天都得呆在地里。绿油油的蔬菜长成后,他和儿子要连夜开着农用车往哈尔滨的哈达市场送莱,他说,这种辛苦劲儿,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家人的收入也是实实在在增多了。总计40亩的菜地收入,让他们盖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富足的日子,他说,土地养不养人,那得分人。
张国对记者说,从价格上看,种子、化肥、底肥、工钱都涨了,有的还涨得特别厉害。就拿今年的辣椒籽来说,就比去年高出了三分之一。运输费用也涨了,但蔬菜的批发价也随行就市,今年的大头菜价格就涨得高,总体上说,收入还是逐年增多的。张国介绍说,种菜一亩地要投入1000多元,要是种玉米的话投入400元就行了,“我们家还是家底不够,不然我们盖几个大棚,种点特色和反季蔬菜,那收入就更多了,种地成本咋涨都不怕了。”老张说。
而在兰西县兰河乡红旗村,农民于文义家可不像张国家生活那么滋润。于家老两口种了12亩地,种的全是玉米,去年一亩地收玉米850公斤,他说他们这一带多是岗地,土地的效益不高,除了玉米种不了其他粮食作物,虽然能种蔬菜,但又因距城市远,运不出去,所以整个屯子的农民几乎全种玉米。
据于文义介绍,他们这个屯子多数人家种玉米都靠贷款,开春时用贷来的钱买种子和化肥,卖粮后再还贷款,第二年还要靠贷款种地。像他们这样的农民最怕的是种子、化肥等涨价,最担心的是粮食卖不出好价钱。他说,今年的玉米质量比去年好,但价格只涨一角多钱,这样的话就不如去年挣得多。他想再观望一下,也许越到最后收购价格越高,但他还怕等到最后窝到手里。
农民的这种担心周而复始地伴随着他们每一年的日子。其实,记者计算了张家和于家相距不过20分钟的车程,张家有劳力、有运输工具,走上了良性的致富道路,而于家势单力薄,他们不得不被动地应对着生产资料的涨价,过着继续紧巴日子。对于大多数农民家庭来说,类似于家的情况占多数。
“把不好干啥的钱合起来用1”
在呼兰区杨林乡渥吉村大桥屯,记者见到了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和村会计。村支书吴长久对记者说,从全村的情况看,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不是很强烈,全村2700多人中,男劳力大多数都外出打工挣钱。村会计邢艳春也说,农民不希望啥都涨价,只希望物价稳定,这样他们就知道怎么凭经验种地了。
据说,这里的农民曾经有很多种大豆的,但有一年突然就卖不出去了,于是就都不种大豆了;去年听说土豆售价很高,村民又一窝蜂地种土豆。从种到收他们都不知道市场会是啥样。
魏玉山的女儿家是4口人的年轻家庭,全家两亩八分八的耕地明显不足以养活全家,两个孩子每年就要花掉一万六七千元,用她的话说,根本就不能指地。她养了些鸡鸭鹅猪自己家食用,减少了不少生活费用。老公在建筑工地当了个小头儿,全家的生活费用主要靠老公城里打工来解决。她很羡慕有劳力、有机械化设备的家庭,也希望几户农家联合起来互相补充,那种地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其实几家农民联合在一起开发经营特色经济已经不是期待中的事,呼兰区沈家镇祁堡村就有四五十户农民组成了达沃吉雪合作社,他们把每个家庭不好干啥的钱拿出来集到一起,居然集成一笔资金,盖起了40多个塑料大棚和温室,专门种植葡萄,预期收入很可观。
在合作社里负责管理的马经理说,我们这个合作社一方面安置了剩余劳力,一方面对农村开展合作经济起到了示范作用。
正像记者在兰西县康荣乡卫星村农民张国那听到的,他说,国家的政策都是好政策,只要付出辛苦,农民的生活好多了。他老伴儿也说,干好了我们生活并不比城市里的人差,想过好日子就得累点。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体使农民避免了单个面对市场的单薄和无力,或许可以使那些明知种玉米不行却还在种的农民,打开种植方式转型的思路。这在通胀预期明显的眼下,或许帮助农民避险,需要更多的人出主意想办法。
联系电话:0451-8461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