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_生态系统论文

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_生态系统论文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生态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08]01-0126-04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都已作为育人环境,与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过程的环境共同构成了以教育实践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是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结构的总和。它的核心是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关系的理论与方法,并从生态文化的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生命的本真意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能形成社会生态的价值学说。它让社会生态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为调控社会生态平衡、达到和谐提供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内涵、分类及内在联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基本内涵

目前被普遍使用的“生态”概念,一般有两种词性。“一是做形容词的生态,主要指有利于生物体的存在,它对一切生命持续存是在有所帮助的。如生态农业,生态食品等语中。‘生态’即‘生态的’。二是作为名词的生态,指环境总体既包括人在内的物与物的相互关系,如自然社会生态,行政社会生态,生态环境。‘生态’即一种利生性的整体关怀。作为现代汉语中的生态。一方面始终保持着与生存、生命、生产的密切关联。另一方面,又具有总体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的总称”[1](p6)因此,生态的观点从根本上就是生命的观点,有机的观点,自组织的观点,内在联系的观点,它把世界包括人和自然看作是鲜活的生命体,是教育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最本真的诉求。

邱柏生教授在《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有生态观点》等文章中,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问题并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理论框架和科学体系。这种在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发展观的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发挥,从而增强了它的有效性。笔者由此推认,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及其活动的社会环境状态,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生存与发展中的状态因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环境影响方式构成的有机体系,并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和本真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的构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中的一种社会生态环境创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显现和超越的过程,并扬弃现实许多世俗的矛盾和冲突,达到社会生态平衡,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内在关联性、和谐共生性、视角融合性和多元渗透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分类及内在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分类

邱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依社会活动形态来分可分为经济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和文化——心理生态环境;依政治文化结构来分,可分为主流意识形态生态环境和亚文化生态环境;依意识形态的运作状况分,又分为导向生态环境和取向生态环境;依教育过程的生态环境来分,可分为社会方面的生态环境、心理方面的生态环境和控制方面生态环境等等[2](p7)。尽管上面的观点未能直接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结构体系。但是,它作为一种基础性分类,对本文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笔者拟在此之外另辟蹊径,用生态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划分为三个生态圈层,并通过从研究”主体与环境、遗传与变异、平衡与失衡、共生与竞争”等四个方面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发展模式。

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态圈层,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对象生态圈层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生态圈层三大部分,其中理论圈层由教育目标、内容、过程等学术成果构成,接受对象圈层由军队、学校机关等一级生态圈层、企业组织二级生态圈层、农民组织三级生态圈层和新型组织四级生态圈层等组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生态圈层由教育者、社会环境、方法和手段等构成。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系统中,系统通过开放、渗透、融合和共生而达到良性循环的平衡状态。

2、内在逻辑关系

本文着重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系统生态圈层,教育活动生态圈层和理论生态圈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尝试性探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在上述三个圈层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因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不是固定不变的封闭的体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统一整体。接受系统生态圈层(低层圈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阿基米德支点,具有基础性和根基性的作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态圈层和教育活动圈层(高层圈层)的基础,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理论生态圈层对教育活动圈层和接受系统圈层具有指导意义。只了解接受系统生态圈层而缺乏高层次生态圈层的指导,就会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缺乏总体性的认识,使研究陷入盲目性;只知道理论生态圈层而缺乏低层次生态圈层的丰富知识,就会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缺乏具体生动的了解,因此,也就没有针对性。片面夸大任何一个生态圈层都是错误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网络非常复杂,既有纵向层次,又有横向重叠,交叉,它是彼此渗透的网络。只有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地和动态地揭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体系,才能勾画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总轮廓。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建构

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通过各要素的自我调节达到动态的稳定和内部平衡。因此,要实现系统的平衡,首先要实现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当其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要素应当与之相适应、相配合产生适当的连锁式的要素反应,从而促进系统的共生与共进。总个系统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可以调节的、迁一发而动全局的有机体。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建构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一)主体与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建构既要从主体的分析视角出发,将发展性作为社会生态研究

的出发点,又要考虑环境因素,按照联系的、优化的整体涌现的模式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注重教育活动与环境之间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从主体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中有三个基本价值主体。即教育者、受

教育者和社会。其中,人是中心,在生态与和谐中体现的是人的主动精神、体现的是生命主体的人性价值。因此,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中必须体现新的发展观和新的文化价值观。

1、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构建必须按照主体的基本特性,体现主体的自我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新的发展观。它不仅关注整体人的发展,更应关注系统内每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由于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和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在解决各种生态问题上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他不仅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连锁,它自身的结构、功能是否平衡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全局的良性循环。人是否能培养成为具有生态型素质的人,关系到整个生态能否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整个社会通向生态文明的“瓶颈”。

2、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构建必须体现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即把关注的

重点从物转到人,从关注经济馅饼转到关注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重视人的精神文化理念,

提升人性,营造宽容、关怀的人文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体验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达到个体内部人生价值系统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完善统一。

从环境视角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环境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时,就必须将社会环境要求合理的转换为教育者自觉的行为准则,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教育者本人遵守思想道德规范的状况。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生态圈层中,处于重要地位的要素是社会要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接受系统的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一要素体现出来的。二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活动过程的要求是通过教育者本人形象的评价,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反映出来的。无论是社会环境期望值过高还是过低,均会导致这一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当社会期望值过低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无形中就成了“消防”功能,这当然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低位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蜕变为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也就难以体现自身的超越性特点和对社会生活的主导功能。当社会期望值过高,就会让思想政治教育者负载过重的社会责任,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丧失成就感、职业信心和工作动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尊严是一种伤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建设的悲哀。因此,关注社会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遗传与变异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态圈层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中处于较高层次,对其他生态圈层具有指导价值。这是因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态圈层的建构只有经历着知识的遗传与知识的创造,才能确保生态系统能够良性的运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时代与历史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更是一种历史的积累。中国在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时,传统是极为重要的参照系。没有传统便没有现代;有传统而不知道运用;或者知道了而不去用。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没有现代特色的问题了,而且是没有前途的问题了。因为,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亦步亦趋,东施效颦,鲜有成功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态系统未来发展的现代视域,要重新梳理、诠释和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从中衍生出能够有力推动社会进步的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当然,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用新的实践标准去认识、整理和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生态系统。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态进行现代转型——变异。不经转变的传统道德资源是不能直接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中国传统道德的资源尚需结合新时代进行创造性挖掘。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走出困境,回归本真的价值取向。重新回归生活世界,摆脱理论在天空自由翱翔,实践者在地上艰难蠕动的藩篱,走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圈层经过遗传与变异而达到和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动力。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对于行为主体而言,只有当它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在性具有了深刻的把握。他们的行为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为,人是具有高级性和主体性的高级动物。“他们即使在为生活而斗争的时候,也是在他们知道为什么或相信他们知道为什么的时候才斗争的最卖力”[3](p3)行为主体的道德情感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实现提供动力支持。而行为主体的道德情感依赖于理论生态圈层的合理建构。

(三)平衡与失衡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体系是系统各要素通过失衡与平衡的反复博弈,最终获得动态平衡来建构良性的、健康的、和谐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失衡现状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种形式。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态圈层与接受对象生态圈层之间的失衡现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态已不适应农村发展趋势,表现为在农民组织生态圈层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失灵。在企业组织生态圈层中,传统的以政治导向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而在一些新兴组织生态圈层中也不再具有重要地位。仅仅是在军队、学校和机关等生态圈层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还在发挥着作用,但其影响力越来越令人担忧。接受生态系统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基础性生态圈层,而受教育者的社会需求又是整个系统赖以存在的主观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建构过程,也就是满足受教育者各种合理社会要求的过程。然而现实中无论是如何掌握受教育者真实社会需求的过程,还是如何真实有效的将受教育者合理的社会需求传达给系统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的过程都处于失衡状态,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接受系统生态圈层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态圈层内部各要素的失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教育现状脱离。有生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是来自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尽管浪漫主义关注教育现实并融情于事,但他却超越现状,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草根性,脱离现实的生活世界,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教育者抱着老和尚撞钟心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而受教育者则是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的不买账的心态应付教育。这就很难使理论与实践弥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教育文化脱离。理论在关注现实的时候,态度消极,甚至携有挑剔的眼光批判现实,怨声多、牢骚多,而不是去做建设性的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日臻完善。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发展趋势相脱离,在学术上过度追求功利化。理论工作者在追求看得见的科研成果这一硬指标时,把本应是对真理的追求,变成了世俗化的利益计算,导致产生了一些粗制滥造的学术失范的垃圾成果。

3、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生态圈层中最为突出失衡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尽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的现象引起了多数理论工作者的关注。但是,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灌输”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的手段。“灌输”的泛滥导致“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缺席。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建构必须体现生态运动过程中的各种生态复杂关系的表现形式,既表现为生态主体与其环境关系的反映,又表现为不同生态主体关系的反映。以一言而蔽之,只有按和谐理念去认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在博弈中最终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动态平衡。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平衡的建构,要体现在关注边缘,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区域之间的生态平衡、和谐共融的教育活动中。

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中,边缘的关注反映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边缘生命的尊重以及对边缘生态竞争的和谐与共生。关注边缘弱势群体就是要建立公平、民主与自由的社会生态平衡。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能够更好的体现不同阶层、不同地区受教育者的合理的社会要求。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平衡的建构,要体现在教育活动生态圈层建设中所赋予的人文关怀和生命的本真意义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双方之间的相互依赖是包含在连续的循环中交换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这种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交融、摄养。是人的生命之本性。它要求人生要完整的、全部的投入。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移植,它更多的是需要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和无穷的挚爱。并且,教育者在其中投入的情感和理智能够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生命潜能的洋溢;感受到生命的充实与愉悦;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这样,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才能被凝聚为生命的智慧;才能进入生命交流与融合的渠道,才能深入受教育者的心田,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生命意义。实现“起于生命,达于精神的境界”[4](p21)促使教育活动生态圈层处于平衡状态。并在循环中提高。另一方面,教育双方稳定的精神交流与行为影响和方法的选择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能量流。这种能量流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并体现出生命的光彩。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平衡的建构,要体现在理论生态圈层建设中的整体和谐性上。要研究理论生态整体的和谐性,就要研究理论生态圈层各要素的和谐性。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态体系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目标的和谐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面向全体教育者。既要明确统一的共性目标,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在共性的基础上确定个性目标要求。使共性与个性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协调统一。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和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和谐是通过逻辑性、层次性、动态性来实现的。从逻辑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整体,它的构建必定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目标决定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然也就是人们的思想品德从“实然”向“应然”的转变。从动态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既要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来丰富内容,又要根据不同的受教育群体实际情况选择教育的重点。其三、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内在的和谐性必须贯穿始终。第一是“内化”阶段的和谐性。即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灌输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各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有选择的接收这些内容,并转化为个体的意识。第二是“外化”阶段。既受教育者把个体意识转化为行动和习惯。第三是“反馈”阶段。即反馈调节和重新教育的阶段。是一种更高程度的内化。三个阶段紧密衔接、层层递进。构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

(四)共生与竞争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各圈层之间的积极协作,彼此之间并不否定各自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意义和功能,而是赋予共生现象并以生态系统中的意义和价值的优先性,使主体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层开竞争。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共生和竞争表现形式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各圈层、要素之间的适应性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改造了世界。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体系从“理论生态圈层”到“活动生态圈层、接受系统生态圈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任务,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建构又必须适应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挑战。各生态圈层,各要素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变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这一生命体的任务。富有创造性的向着新奇事物的诞生是生命的特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本质诉求。

2、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结果的多样性的统一。教育对象生理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导致了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因此,出现了多样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多样性的教育结果的合理性。

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共生与竞争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中,每个个体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并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过程中又体现出个体的生命价值,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态个体。这就使得在教育资料有限,教育主体生态位重叠下,竞争是必不可少的。而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正是通过竞争与共生来实现的。竞争是按主体谋求发展而竞争的现象,即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网状连接的成员参与竞争与合作,在承认其差异的条件下,既竞争又合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各要素通过竞争、共生、共融共同演进。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建设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必须体现共生、共进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

生态体系是一个开放程度相当高的生态系统,它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而不断的变革。而封闭的教育尽管可能建立起暂时的消极的稳定秩序,但是从整体上看,这种封闭的暂时稳定与其他要素不相适应,并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体系步入一个缺乏动力、丧失生命力的衰落、退化的境地。现实生活中教育者只按预定的教育方案而不问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需要,不考虑社会舆论的呼吁,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低效化,形式主义倾向等现象。这都与系统缺乏开放性有关。因此,开放型原则是促进系统与外界之间的沟通与交换,接纳外部信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生态系统的生命力与活力必须坚持的原则。

(二)超越性原则

教育(当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适应已有的,而在于创造和超越,这种超越性来源于人的本性。“人是超越的产物,人因为越来越充分的意识到自己超越本性而意识到自己,创造着自己。”[5](p32)因此,衣俊卿在探讨人在超越和摆脱制约,走向自觉自由的培养方法时指出,人至少要做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尚未生成的可能性的疆域”的遐想和设计,二是对现有造物(自然存在物和人的造物)的自在性和异己性的文化批判。三是对主体自身的文化批判,使之得以自我觉醒”[6](p32)而这些工作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并借此来扩展自己的存在空间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构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必须体现超越性原则。

(三)实践性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理论存在的前提一方面取决于理论自身

逻辑的自洽,更重要的是人们相信并接受这一理论。因此,建构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态圈层,必须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最终再回到人,回到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社会实践活动,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建构必须反映实践性的原则。

总之,用生态论论及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把人的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它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让我们的目光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表现形式,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最深沉、最本质的存在中,从而使我们能够探索出一条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更具科学性、实践性,更具社会主义特色的新路子。

标签:;  ;  ;  ;  ;  

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_生态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