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及控制措施分析论文_梁士国

甲型肝炎及控制措施分析论文_梁士国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50090

摘要:目的 探讨甲型肝炎及其控制措施。方法 抽选2015年10月~2016年11月我中心收治的26例甲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有效的预防控制,26例甲型肝炎患者未再导致传染的发生。结论 全面了解甲型肝炎,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能够提高甲肝的治愈率,并大大降低甲肝的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甲型肝炎;传染;控制

甲型肝炎(hepatitis A)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感染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HAV感染多呈隐性感染过程,少部分临床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乏力、肝肿大和肝功能损害,可伴或不伴有黄疸出现,病程呈自限性,不形成慢性化过程,急性重型肝炎极少见。随着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的应用,甲型肝炎流行已逐渐得到控制。现抽选我中心收治的26例甲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甲型肝炎及其控制措施。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2015年10月~2016年11月我中心收治的26例甲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5~46岁,平均年龄(23.4±2.1)岁。

2流行病学

甲型肝炎为全球性散发,也可呈现暴发流行。据估计,每年发生甲型肝炎约140万例。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率较高,在发达国家流行率约为每年1.5/10万,而在发展中国家最高时可达到每年150/10万。在温带地区,甲型肝炎发病高峰主要在秋末冬初,热带则在雨季高发。我国多数地区的发病集中在冬春季,全年散发[1]。

2.1传染源

甲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的HAV数量最多,但有少数患者在病后30天仍可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2.2传播途径

HAV主要是粪-口途径传播,通过水和食物传播是导致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2.3易感人群

在流行地区甲型肝炎发病多集中于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隐性感染增多,易感性也渐下降。甲型肝炎病愈后可获终身免疫。

3临床表现

HAV感染的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为30天,临床可表现为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或临床感染,后者常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部分表现为急性淤胆型肝炎,极少数可表现为重型肝炎。病程一般为自限性,不形成慢性化。病情轻重主要与年龄有关,年龄小者症状亦相对较轻。年龄小于1岁和5岁的HAV感染者中,无症状者比例分别为99%和90%,而15岁以上感染者中显性感染比例增至24%。

2.1急性黄疸型患者

病程可分为黄疸前期(前驱期)、黄疸期和恢复期,病程1~4个月,偶有6个月以上者。在前驱期,多以发热起病,后出现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尿色渐加深,可呈浓茶水色。部分病例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少数病例有关节酸痛、皮疹、荨麻疹。肝脏轻度肿大,伴有触痛和叩击痛,血清转氨酶升高。此期一般持续3~7天,至黄疸期则自觉症状好转,发热减退,但尿色继续加深,皮肤、巩膜出现黄染,约于2周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可见肝脏明显肿大。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血清胆红素和ALT明显升高。此期一般持续2~6周。在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直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1~2个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急性无黄疸型患者

症状与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的黄疸前期相类似,但多无发热,主要表现为乏力和消化道症状,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亚临床型是较为多见的临床类型,症状较轻,可有肝肿大和血清转氨酶升高。

2.3隐性感染

多见于儿童,无症状,肝功能正常,血清抗HAV-IgM阳性,粪便可检测到HAV。

急性重型肝炎发生率极低,但其病死率高,多见于高龄者。

2.4急性淤胆型肝炎

其是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黄疸较深,持续时间较长,而消化道症状轻,肝实质损害不明显。通常在发病3周后黄疸达高峰,血清总胆红素一般在171μmoL/L以上,约2/3的患者可达342μmol/L以上,直接胆红素的比例多数超过60%,而血清转氨酶仅为轻至中度升高。多数患者有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肝脏肿大。黄疸持续时间一般为2~4个月,1/5的患者可超过4个月,预后良好[2]。

4诊断

4.1血清学诊断

如果血清中抗HAV-IgM抗体阳性,或恢复期血清HAV-IgG抗体较急性期4倍以上升高,或粪便中检测到HAV-RNA,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均可确诊甲型肝炎。

4.2鉴别诊断

4.2.1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EBV性肝炎、CMV性肝炎,均可出现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特别是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极相似,更需要特异性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4.2.2中毒性肝炎

各种全身性感染均有可能出现肝肿大、黄疽、肝功能异常等。但均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证据,且随原发病痊愈而恢复,血清抗-HAV、IgM阴性等特点可鉴别。

5防控措施

甲型肝炎的预防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有主动免疫法和被动免疫法。

5.1主动免疫

普遍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是降低发病率乃至消灭本病的重要措施,目前已列入我国计划免疫。幼儿、儿童和血清抗 HAV IgG阴性者等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可接种甲肝灭活疫苗或减毒疫苗[3]。

5.2被动免疫

在HAV暴露后2周注射甲肝免疫球蛋白,保护率可达90%。近期研究显示,暴露者在2周内应用免疫球蛋白和甲肝疫苗的保护效果相似,而前者费用昂贵,因此在美国已经推荐在暴露后2周内注射甲肝疫苗以替代免疫球蛋白。

6结果

经有效的预防控制,26例甲型肝炎患者未再导致传染的发生。

7结论

全面了解甲型肝炎,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能够提高甲肝的治愈率,并大大降低甲肝的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波.甲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甲型肝炎疫苗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6).

[2]郭在清.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控制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5,(10).

[3]陈霞慧,杨红英.甲肝疫苗使用现状和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4,(4).

论文作者:梁士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0

标签:;  ;  ;  ;  ;  ;  ;  ;  

甲型肝炎及控制措施分析论文_梁士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