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和谐社会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总之,从理论上说,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从实践上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件和机制。
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呢?本文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是从系统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和刻画概念的模型。目标层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目标,以下依次各级子系统层,分别表示分目标、复合指标、具体指标。一般的指标体系分2~4层,实际运用中超过四层的很少,也不便于使用。本文对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5个一级指标,并进行29个二级指标的选取(见图1,图略,见原文)。
二、和谐社会的评价方法
(一)评价方法的确定
如前面的分析所述,从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评估和谐社会,必须综合考察影响和谐社会的各种因素,同时确保参与评价的指标间能建立有机的联系。在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各指标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有些可以通过统计方法获取,而有些指标则只能采用专家评分法。对于这样的评价问题,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即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简称FCE)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首先,模糊评价方法可以不直接依赖于某一项指标,也不过分地依赖于绝对指标,而是采取比较的方法,这样可以避免一般数学评价方法中,由于标准选用不尽合理而导致的评价结果的偏差。
其次,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通过权数加以体现,但允许在权数选择上有一定的出入,而不至于改变最终的结果。另外,在技术处理上,有效地避免了累计误差的影响。
最后,模糊评价中算子的选择和隶属函数关系的确立,使各项参与评价的非量化指标间建立了有机联系,使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整体特征和一般趋势。
根据本文对和谐社会评价指标的划分,我们将使用二级综合评价评判方法。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和谐社会评价的内容及步骤如下:
1.确定影响因素及其层次
附图
2.建立评价因素的权重集,并修正指标的权重
若直接请专家给出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可能受专家们的主观因素影响太大,从而影响科学性,为了弱化主观因素的影响,我们首先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专家给定的指标权重值。
根据第一层次中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权数。
附图
其中,表示相似系数的矩阵中第i行之和,他表示第i个专家判断所得出的权重意见与其他专家群体(包括他自己)评估所得权重意见的偏离程度,相似系数之和越小,则此专家意见距离其他专家意见越“远”,偏离程度越大。P表示相似系数对行求和形成的一列。
通常来说,聚类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把很多的元素按照相似原则划分为若干小集合,目的在于分类而不是淘汰某个集合。我们的聚类分析则侧重于找出偏离专家群体综合意见程度最大的“离异”专家意见。
附图
B为U中所有因素的综合评判结果,它表示评判对象按所有因素评判时,对评判集中第k级的隶属度。再由最大隶属度原则或加权平均法定出最终结论。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我们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将首先采用层次分析确定专家给出的指标权重值,然后再对其进行修正。层次分析法(The Analysis Hierarchy Process,AHP)其原理是将复杂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分解,并将这些要素归结为不同的层次,形成层次化的分析结构模型;再在每一层次,将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然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判断,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确定各种决策因素的重要性权值。
根据我们对和谐社会评价所要达到的目标,根据上面我们提到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将总目标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形成一个递阶、有序的层次结构模型。我们所构造的递阶层结构模型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目标层为和谐社会;第二层是准则层;最底层一般称为指标层,即具体的和谐社会评估指标;其中准则层的每一元素受到目标层的元素支配,同时又支配指标层的多个元素。
假如我们请六位专家根据上面给出的和谐社会层次模型进行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处理后指标权重意见组成的矩阵如下:
附图
则在和谐社会评价体系中的第一层次评价的5个指标权重为
附图
由此得到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所有权重值,如表1所示。
表1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权重表(模拟)
附图
三、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和谐社会涵义和概念分层次分析,可以将某一区域社会和谐程度的现实情况和这一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潜在的条件分析相结合,提出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区域(省、市、县或其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状况的体现。并通过一些核心的量化指标可以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通过对和谐社会涵义的分析,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各阶层的和谐、代际的和谐、地区的和谐、城乡的和谐、产业的和谐、民主法制的和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国家之间的和谐……。考量到有些和谐内容量化的困难,在我们设计的指标体系中并没有包括进来。
第三,分析了影响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并归纳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方面为影响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
第四,建立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5个一级指标,下设29个二级指标的和谐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确立模糊综合评价法为具体评价方法,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对权重的确定方法进行了优化,并对各具体指标权重赋值进行了具体的模拟。
对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设定有待进一步完善,应从更全面的角度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之,本文所给出的方法不可能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固定模式,而只能提供一种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基本方法。
标签:评价指标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