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角度阐释昆曲艺术的现代表达论文_袁叶

从符号学角度阐释昆曲艺术的现代表达论文_袁叶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江苏省 邮编225000

标注“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x20170183

摘要: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昆曲至今仍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昆曲可被称为一种具有结构-符号学特征的表演艺术,其构造不同于西方歌剧。本文将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试图从符号学角度对昆曲艺术的现代表达做出一些探析。

关键词:昆曲 符号学 现代表达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昆曲至今仍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浩繁多复的艺术样式中,昆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存在在艺术史上散发着灿烂的光辉。经过了六百余年的发展、演变、流转,昆曲至今在我们心头仍然会激起一种美的冲动。在它最辉煌的时候,它曾是举国上下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上到宫廷,再到文人士大夫,下到平民百姓,无一不对昆曲追捧。在它跌倒了最谷底的时候,它仍然不失优雅,用微弱的气息传唱着哀婉动听的歌谣。可以说,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够与之比肩。它有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蕴的倾向,积淀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内核。

昆曲可被称为一种具有结构-符号学特征的表演艺术,其构造不同于西方歌剧。虽然在国际文艺场合,我们可以将其勉强归并入“歌剧类”。西洋歌剧主要由戏剧部分和音乐部分合成,而昆曲的构成则是源自音乐、舞蹈、诗歌的有机综合,其中戏剧部分则主要作为该综合性表演的“背景”或“框架”而发挥配合的作用。因此从美学上来说,将昆曲归为戏剧类是欠准确的。如果我们重新从符号学角度对昆曲做一次审视的话,我们会有意外的发现。通过符号学角度对传统的古老东方表演艺术进行一次直接的体验,也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将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试图从符号学角度对昆曲艺术的现代表达做出一些探析。

一、对青春版《牡丹亭》的解读

青春版《牡丹亭》呈现的是一出爱情神话。在剧本上面,它是对情的呈现。通过三重叙事上中下本梦中情、人鬼情、世间情,体现了情的三种境界情真、情深、情至。在演员上,它挑选的是年轻演员,面向的也是年轻观众;在音乐上,它采取的是主题音乐形式,主要有杜丽娘《皂罗袍》柳梦梅《山桃红》等曲牌,从曲牌中提炼出鲜明的音乐主题在全剧中通过各种手法加以贯穿;同时还采用了结构性复现的方式,以《标目·蝶恋花》主题合唱“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在整个演出中结构性复现三次,分别是上本《离魂》、中本《回生》、下本《圆驾》。在服装道具上,总体基调是以清新、青春、淡雅为主,生旦两角以素白、粉红、嫩绿、淡蓝为主,点缀素雅的植物和花卉图案。同时还加上了水袖、束腰、花神、披风、花饰、飘带、招魂幡等道具配合使用。在舞台设计上,主要是以一桌二椅为舞台布景,并且运用中国古典元素如书法、水墨画等为背景。

二、青春版《牡丹亭》与其他版本《牡丹亭》的比较

美国先锋导演彼得·塞勒斯和美国旅美华人陈士争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先后在美国上演了“改良版”的《牡丹亭》,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学者白先勇于2006年在美国首演青春版《牡丹亭》,并于2008年赴欧洲巡演。

美国先锋导演彼得·塞勒斯版《牡丹亭》主要采用中西戏剧的表演方式(昆曲、歌剧、话剧三合一)表现这出中国古典戏曲,他从解构主义角度出发,对原版《牡丹亭》做出了大胆的解构。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的缘故,在《牡丹亭》整个剧情当中多了许多情色的意味。尤其是导演所使用荒诞、离奇的表演手法,这种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更是加强了戏剧的先锋性,让人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感到迷失。在表演过程中,导演过分的强调戏剧冲突,其中还夹杂着一些英文唱词和对白,更是让人无法适从。

而旅美华人陈士争版《牡丹亭》则是完全另一番景象。由于他坚持全本55本出,显得剧情过于冗长。不知是处于他的野心,还是刻意为之,他几乎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形色各异的元素原封不动的搬了上去,俨然一个剧目大杂烩。他以现代话剧的理念为基础,加入评弹、杂技、木偶、高跷等非昆曲元素,让人非常出戏,破坏了整体氛围。甚至一度让整个场面陷入混乱当中,俨然一出“闹剧”。除唱腔外,基本看不到昆曲的表演形式。例如鸭子、撒纸钱、烧纸钱等中国传统封建迷信习俗,更是堂而皇之的上了戏剧舞台。这样不假思索、不加选择的把所有东西往舞台上“一锅端”的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当然也是不可取的。或许是为了迎合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戏曲的认知和想象,陈士争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在“还原”昆曲,而是在“糟蹋”昆曲。

而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昆曲,但又不失现代的元素。白先勇倡导的昆曲新美学就是抽象、写意、抒情、诗化,抽象是哲学上的要求,写意是形式上的要求,抒情是内容上的要求,诗化则是语言上的要求。总原则就是正宗、正统、正派,正宗意味着有传承,正统意味着符合昆曲传统,正派意味着昆曲传统,正派意味着发源地的南派昆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创作原则是尊重古典但不步步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可以说是以古典为体,以现代为用,创作团队中国古典文化元素大量使用,如书法、诗歌等,独具中国风情。这种基本美学为昆曲臻善至美的演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古典与现代并重的风格化昆曲做出了努力。

三、从符号学角度比较三个版本的异同

如果从戏剧符号系统出发,昆曲艺术可以分为主题表现符号系统、表演符号系统、唱腔符号系统、服装符号系统、舞台设计符号系统。从主题表现符号系统上来看,先锋版《牡丹亭》是以情色为主题,陈士争版《牡丹亭》是以传奇为主题,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则是以情至为主题,这三种不同的主题表达呈现出来的是三种不同的主题诉求。具体而言,从表演符号系统来看,先锋版《牡丹亭》运用昆曲、歌剧、自然主义话剧等形式,显示的是后现代荒诞离奇既非写实性又非写意性的风格;陈士争版借用剧场形式,嵌入现代话剧、传统戏曲、杂技类、地方民俗、影视等进行表演,模糊了写实性与写意性之间的界限;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则是沿用传统的唱念做打、四功五法等表演手法,呈现出了高度写意性的风格。这三种不同的表演方式和风格所流露出来的完全是不同的审美意境。从唱腔符合系统来看,先锋版《牡丹亭》采用歌剧音乐、英文唱词;陈士争版采用昆曲唱腔、评弹、杂技、木偶、高跷、四川方言杂糅于一体;而白先勇版牡丹亭则是完全沿用传统昆曲唱腔,还原了原汁原味的昆曲味道。从服装符号系统来看,先锋版《牡丹亭》采用戏剧、歌剧、昆曲等表演服饰,陈士争版戏剧、民族、杂技、中式旗袍等服饰,而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则采用传统改良版的昆曲服饰,加上腰身等,做了一些现代化的设计,使昆曲看起来更具美感。从舞台设计符号系统来看,先锋版《牡丹亭》采用西方现代剧场、摄影机在场、场面调度等方式,完全遵从的是西方的拍摄方式,而中国传统戏曲的韵味基本荡然无存;陈士争版《牡丹亭》在舞台上采用的是现代西式镜框式,在环境上采用的是明代园林,有传统的舞台,有山石、鱼池、金鱼、鸳鸯,有鸟语花香,也有水上的鸭子扑腾扑腾发出叫声,还有甚至在现场撒纸钱、烧纸钱,把中国传统社会封建的一套全都搬了上去;而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采用开放式大舞台、背头式的幻景片和气氛灯光的设计,不同的灯光效果用来区分天、地、人的台阶,这是白先勇团队所做出的一个创新之处,另外还有两道墙有水塘、荷叶和弧线,水池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

如果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三个版本的得失,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歌剧版《牡丹亭》所使用的一切新的符号和元素都是在解构昆曲,都是在解构《牡丹亭》,而不是建立一套新的符合昆曲美学原则的符号系统。最后,在大胆的消解和随意的改编之下,昆曲《牡丹亭》最后剩下的就只有故事情节了。试图把西方的艺术样式、美学思想、表现手法、文化习惯强行加在中国的文化和土壤之上只能是失败的。

而传奇版的《牡丹亭》因为求大求全,将大量非昆曲因素加入昆曲当中,消解了昆曲本身的美学意义和符号系统,是一种不顾昆曲自身美学一味迎合西方审美趣味的展示,最后也只能是剩下故事情节和唱腔了,走向艺术上的堕落和自我消解。

而青春版《牡丹亭》既保留了昆曲本来的面貌,即昆曲本身的特性“诗歌舞三位一体的传统”,没有割裂他们内在的联系,又创造性的为昆曲注入了新的美学符号,形成了新的美学符号系统。如果不适用昆曲的符号系统尤其是表意系统来改造昆曲,只能是对昆曲毁灭性的打击。

我们以青春版《牡丹亭》符号建构为例,从主题符号建构出发,从《惊梦》一则可以看出,能指(符号)是蝴蝶、梅花,所指(对象)是杜丽娘、柳梦梅,其中所生发出来的意义就是蝶恋花——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

再从服装符号建构出发,以花神为例,从隐喻上来看,花神具有两种隐喻,明喻上花神指的是守护神,暗喻上花神指的则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神话;从转喻上来看,披风、刺绣 、花饰、招魂幡等所转喻的都是同一个指代物,那就是花神。这使得花神既具备了象征意义,又具有了民族特色和人文主义气息。

最后从舞台符号建构出发,以柳梦梅的人物塑造为例,在《言怀》一则中,能指(符号)是行草背景的柳宗元的游记散文《袁家渴记》,所指(对象)则是柳梦梅,点出所谓“柳氏名门后”, 其意义就是暗示和渲染柳梦梅遒劲多姿、桀骜不驯的出身和性格。再以杜丽娘的人物塑造为例,在《训女》《闺塾》两则中,能指(符号)是隶体背景的杜甫的《望岳》和《春夜喜雨》,所指(对象)则是杜丽娘,照应杜宝系杜甫之后,其意义就是杜丽娘书香门第、大家闺秀的气质。

综上所说,只有青春版《牡丹亭》契合了昆曲的美学传统和艺术形态,一方面很好地保留了昆曲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能为西方观众所接受。在思想主题、表演程式、声腔音乐上都做到了不偏不废,不偏不倚。

参考文献:

[1]王舵. 青春版《牡丹亭》的审美意蕴研究[D]. 浙江理工大学, 2017.

[2]刘庆科. 论江苏昆曲动漫化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J]. 湖南包装, 2017, 32(1):104-105.

[3]李峤喆. 论昆曲的浪漫主义审美艺术特色[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俞为民. 昆曲的现代性发展之可能性研究[J]. 艺术百家, 2009, 25(1):51-58.

[5]倪祥保. 古典现代 美美与共——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观后[J]. 中国电视, 2007(7):8-10.

[6]祝程远. 情感蒙太奇[D]. 南京艺术学院, 2009.

[7]朱夏君. 20世纪昆曲研究[D]. 上海戏剧学院, 2011.

[8]吴荣华. 明清昆曲《西厢记》音乐的初步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9]洛地. 昆曲曲律与曲唱[J]. 艺术百家, 2016(1):167-182.

[10]李砚. 昆曲《牡丹亭》“传统版”与“青春版”之比较研究[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8(4):96-105.

论文作者:袁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1

标签:;  ;  ;  ;  ;  ;  ;  ;  

从符号学角度阐释昆曲艺术的现代表达论文_袁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