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膝关节手术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钰[1](2021)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护理照护力量在预防深静脉血栓领域发挥的关键作用已得到肯定。2018年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同意开展加强肺栓塞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对进一步做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在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领域,指导护理实践的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层出不穷,循证资源丰富。然而目前尚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最佳护理实践方案。因此,亟需应用循证的方法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此外,当前我国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虽然实施循证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循证实践能力偏低。因此,为促进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开展和方案的推广应用,十分有必要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研究目的:(1)描述并剖析我国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实践现况,分析总结护理实践中存在的临床问题;(2)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解决护士预防知识欠缺和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的临床问题;(3)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循序渐进引入临床,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患者层面三个维度全面评价方案的应用效果;(4)以提炼循证护理实践中核心要素并形成概念框架为重点环节,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解决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的临床问题。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知识转化模式为指导,分为四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使用“骨科”或“关节置换”从一项多中心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内,提取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现况的相关数据,包括国内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现况。了解国内现况后,以北京协和医院关节外科病房为个案进行田野调查。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客观地分析观察所见和访谈所闻,探索目前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的本质,分析总结护理实践中存在的临床问题。第二部分采用文献研究、召开利益相关者会议、交谈法、专家论证法,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首先,通过系统检索、筛选、严格评价纳入的相关临床决策、证据总结、指南、共识及系统评价的质量,逐条提取证据,通过团队共识会确定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的证据汇总。然后将证据引入临床情境,以可行性、适宜性和临床意义为标准,召开利益相关者会议收集16名护理人员的意见,面对面交谈获取6名患者的意见,筛选出适宜临床情境的最佳证据。进一步召开专家论证会,对由循证实践小组制定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草案,进行可用性评价和调整,形成《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终稿。第三部分通过组建方案临床应用小组,开展方案临床应用前评估,明确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制定并实施应对措施,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循序渐进的引入临床。采用前后对照研究设计和嵌套型混合性研究方法,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患者层面三个维度全面评价方案的应用效果。第四部分通过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整合性反思,以理论域框架界定的14个概念域及其对概念域的定义为标准,提炼循证护理实践中核心要素,以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嵌套理论为原始理论,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以知识转化模式为基本框架,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目前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工作中主要存在4个临床问题,包括预防知识欠缺,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预防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第二部分汇总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包括34条证据,涉及风险评估、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健康宣教、促进指南临床应用六个方面。根据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筛选出了 24条具有可行性、临床意义和适宜临床情境的最佳证据。基于24条最佳证据,结合专家意见,修订并完成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方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风险评估等多维知识培训,6项工作流程(总流程、健康宣教流程、使用弹力袜流程、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流程、使用药物流程、质控流程)和3个辅助工具(健康宣教手册、健康宣教视频、运动打卡装置)。第三部分长期记忆效果欠佳,流程更改的地方较为琐碎,记忆困难,患者主动学习宣教视频的积极性低,患者主动参与运动打卡的积极性低和运动打卡落实情况受多因素限制,欠缺灵活的评价方法是方案引入临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通过实施培训、制作精简版内容卡、修改日常工作信息记录表单、增加岗位并调整职责等应对措施,方案被成功地循序渐进引入临床。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在系统层面,完善了相关流程,开发了辅助工具,增加了岗位并调整了职责;在护士层面,提高了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调查问卷平均正确率由73.4%提升至100%),提高了证据执行率(审查标准执行率由0~21%提升至72%~100%),提升了专业价值感;在患者层面,提高了患者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调查问卷平均正确率由75.6%提升至87.8%),降低了术后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发生率由9.6%降低至6.9%)。第四部分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中的10个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职业角色认同、结果信念、强化、意向、目标、环境和资源、社会影响、情绪;核心要素定义以理论域框架中对概念域的定义为基础进行了适应性修改;从个体理性和人际水平两个层面对核心要素间的关系进行了演绎,构建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包括6个部分,知识产生(证据汇总)、发现问题(提出临床问题)、本土化调试(筛选证据并制定方案)、知识应用(方案引入临床并评价应用效果)、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和知识的持续使用。研究结论:(1)目前预防THA和TKA术后DVT护理实践工作中主要存在4个临床问题,包括预防知识欠缺,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预防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通过进一步凝练出循证问题,明确了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和“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是两个有效干预措施。(2)本研究构建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方法科学,为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提供了循证决策依据,可改善现况,降低THA和TKA术后DVT发生率,减轻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构建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理论基础科学,临床基础扎实,适合我国国情,可为理解护士预防THA和TKA术后DVT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开展相关循证护理实践提供方法学指导。(4)本研究的开展,通过现身说法,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可为开展科学、规范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有力保证。
莫秋平[2](2021)在《循证护理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4月收治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恢复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后恢复状况相比对照组明显偏优(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偏高(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膝关节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患者术后恢复状况及生活质量。
陈丽平,阙丽琴[3](2020)在《术中优化护理在股神经阻滞复合麻醉下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术中优化护理在股神经阻滞复合麻醉下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4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收治的64例接受股神经阻滞复合麻醉下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优化组,每组32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优化组采用术中优化护理,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优化组术后1、2、5 d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护理满意度为96.88%,常规组为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神经阻滞复合麻醉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实施术中优化护理,可缓解其术后疼痛,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王素梅[4](2020)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护理配合与体会》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并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护理配合与体会。方法择取2019年1—9月该院收治的55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所选患者均给予标准化手术护理配合,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分别为(52.12±7.42)分和(50.41±5.45)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65、8.108,P<0.05),手术后6 h和24 h的疼痛评分分别为(3.53±1.08)分和(3.02±1.08)分,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79、10.010,P<0.05),手术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为(56.43±4.16)分,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54,P<0.05);55例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2.73%。结论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有效的护理配合可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对患者术后痊愈有利。
王田田[5](2020)在《微创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关节功能康复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微创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患者术后早期炎症因子水平及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了解患者术后膝关节皮温及肢体肿胀的差异,并分析膝关节皮温与早期炎症因子、肢体肿胀及疼痛之间的相关性,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关节外科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直腿抬高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方面的差异;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采集患者血标本,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a(TNF-a)等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患侧及健侧膝关节皮温差、髌骨上5cm肢体周径差、膝关节活动度;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出院时、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手术侧别、血清CRP、IL-6、IL-1β、TNF-a水平、VAS评分、双侧膝关节皮温差、肢体周径差、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在切口长度、直腿抬高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P<0.001),但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重复测量方差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RP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时间点血清IL-6、TNF-α的时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血清IL-1β的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CRP在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低于对照组(P<0.001)。4.重复测量方差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双侧膝关节皮温差及肢体周径差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术后1个月、3个月VAS评分、双侧膝关节皮温差及肢体周径差均低于对照组(P<0.05)。5.重复测量方差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膝关节活动度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6.重复测量方差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HSS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观察组患者在出院时、术后1个月、3个月的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7.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双侧膝关节皮温差与CRP、IL-6、肢体周径差及VAS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血清CRP水平低于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患者创伤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炎症反应。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术后疼痛、膝关节皮温、肢体肿胀方面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有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另外,双侧膝关节皮温差与CRP、IL-6、肢体周径差及VAS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对于指导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护理、监测感染的发生有重要参考价值。
张丽华[6](2020)在《膝关节镜手术的护理配合及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膝关节镜手术的护理配合及体会。方法本文所选20例接受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均为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所收治,对护理配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出院后对全部20例患者进行随访发现,2例患者的膝关节最大屈曲为30~60°,5例患者的膝关节曲度为60°,13例患者的膝关节曲度为90°;术后并没有患者发生功能障碍和关节移位,患肢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在开展膝关节手术时,为患者提供科学的护理配合能保证手术顺利开展,让手术治疗效果显着提高。
许惠春,陈美珠[7](2019)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手术护理配合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常规护理配合)与观察组(n=41,手术护理配合)。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同时比较两组Ⅰ期愈合率、术后6周膝关节屈伸≥120°患者占比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时,两组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期愈合率、术后6周膝关节屈伸≥120°患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时给予良好的手术护理配合能确保手术顺利完成,并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何雯雯[8](2019)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析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选取90例2017年3月-2018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整体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手术相关指标、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86.32±10.59)ml,少于对照组的(115.16±13.27)ml,手术时间为(62.34±9.87)min,住院时间为(12.86±2.43)d,短于对照组的(78.19±11.35)min和(18.63±3.64)d(P<0.05)。术前,两组Lyshlom评分、Tegner活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Lyshlom评分为(82.29±16.46)分,Tegner活动评分为(6.71±0.82)分,高于对照组的(63.53±15.28)分和(5.54±0.78)分(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6%(P<0.05)。结论:整体护理干预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李秋燕[9](2019)在《追踪方法学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提高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护理质量,同时为护理管理者更好地应用此方法改进临床护理质量提供经验和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诊断为膝骨关节炎并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麻醉消失后,符合纳入标准的64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32)采用常规方法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疼痛质量管理,观察组(n=32)在常规疼痛质量管理的基础上采用追踪方法进行管理。首先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态、生活区域、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手术经验、术前HSS评分等,其中年龄和病程、术前HSS评分等计量资料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态、生活区域、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手术经验等计数资料数据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处理;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24h、48h、72h的静息疼痛评分和运动疼痛评分;使用拟定的《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护理质量评价表》评估术后3天疼痛护理质量情况;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定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术后7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使用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7天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以上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秩和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数据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分别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态、生活区域、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手术经验、术前HSS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24h、48h、72h静息疼痛评分和运动疼痛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3天疼痛质量包括疼痛评估、疼痛处理、疼痛护理记录、患者疼痛教育等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7天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7天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中的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稳定性等评分,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追踪方法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护理质量,及时发现在疼痛质量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不足,明确疼痛质量管理改进的重点;通过有效疼痛管理,减轻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进一步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陈珍梅[10](2019)在《手术护理路径配合模式在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手术护理路径配合模式在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行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给予常规手术配合,研究组患者给予手术护理路径配合模式进行手术配合,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Ⅰ期愈合率、术后6周关节屈曲度、术后8~10周膝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正常率)、患者与主刀医生对手术护士的护理配合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显着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患者Ⅰ期愈合率、术后6周关节屈曲度120°~130°率、术后8~10周膝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正常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以及主刀医生对手术护士护理配合的满意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护理路径配合模式在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着,可有效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二、膝关节手术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膝关节手术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总体思路 |
(一) 研究目的 |
(二)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深静脉血栓概况 |
(一) 概念及危害 |
(二) 流行病学特点 |
(三) 预防措施 |
(四) 预防措施的临床应用情况 |
(五) 促进预防措施临床应用的策略 |
二、国内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
(一) 资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一) 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 |
(二) 健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
四、小结 |
第三章 临床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实践现况的国内调查 |
(二) 实践现况的田野研究 |
三、研究结果 |
(一) 实践现况的国内调查结果 |
(二) 实践现况的田野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一)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应涵盖知识培训、护理流程和辅助工具 |
(二) 循证实践工作模式应重点关注实践中的核心要素及其关系 |
第四章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证据汇总 |
(二) 最佳证据筛选 |
(三)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三、研究结果 |
(一) 证据的汇总结果 |
(二) 最佳证据的筛选结果 |
(三) 构建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 |
四、讨论 |
(一)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科学性 |
(二)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可行性和适宜性 |
第五章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临床应用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场所 |
(三) 评价工具 |
(四) 资料收集方法 |
(五) 资料分析方法 |
(六) 质量控制 |
三、研究结果 |
(一) 方案引入临床的过程 |
(二) 方案临床应用对护理实践的改变 |
四、讨论 |
(一) 方案在临床情境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宜性分析 |
(二) 方案在临床情境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 |
第六章 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的构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研究设计 |
(二) 质量控制 |
三、研究结果 |
(一) 循证护理实践中的核心要素 |
(二) 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 |
(三) 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 |
四、讨论 |
(一) 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及工作模式的合理性 |
(二) 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及工作模式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
第七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四、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参与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证据引入临床的利益相关者一般信息调查表 |
附录3 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论证专家一般信息调查表 |
附录4 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质量审查表 |
附录5 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调查问卷 |
附录6 患者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2)循证护理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循证护理准备 |
1.2.2 循证问题分析 |
1.2.3 文献检索循证 |
1.2.4 循证护理干预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能力比较 |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3 讨论 |
(3)术中优化护理在股神经阻滞复合麻醉下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术后1、2、3 d的VA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4)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护理配合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术前护理 |
1.2.2 术中配合 |
1.3 观察指标 |
1.3.1 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
1.3.2 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情况 |
1.3.3 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 |
1.3.4 观察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护理前后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对比 |
2.2 手术前后患者疼痛评分对比 |
2.3 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 |
2.4 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 |
3 讨论 |
(5)微创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关节功能康复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工具及评价指标 |
4 资料收集 |
5 统计学分析 |
6 质量控制 |
7 伦理原则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 |
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
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4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
5 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比较 |
6 两组患者膝关节皮温比较 |
7 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
8 两组患者HSS评分比较 |
9 两组患者膝关节皮温差与各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10 两组患者膝关节皮温差与肢体肿胀、疼痛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 |
2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情况 |
3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情况 |
4 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 |
5 两组患者膝关节皮温状况 |
6 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 |
7 两组患者HSS评分情况 |
8 两组患者膝关节皮温差与各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9 两组患者膝关节皮温差与肢体肿胀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10 两组患者膝关节皮温差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结论 |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6)膝关节镜手术的护理配合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术中配合: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7)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手术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术前与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比较 |
2.2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8)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手术护理配合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2.1 术前护理 |
1.2.2 术中护理 |
1.2.3 术后护理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2.2 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9)追踪方法学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概述 |
1 研究背景 |
1.1 膝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 |
1.2 疼痛的相关知识 |
1.3 疼痛相关概念 |
1.4 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相关影响因素与危害 |
1.5 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研究现状 |
1.6 追踪方法学的相关知识 |
1.7 追踪方法学的应用进展 |
2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本研究的目的 |
2.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追踪方法学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拟定《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痛疼护理质量评价表》 |
2.2 样本量的估算 |
2.3 分组 |
2.4 资料收集 |
2.5 具体实施方法 |
2.6 观察指标及量表 |
2.7 统计学分析 |
2.8 医学伦理原则 |
2.9 质量控制 |
2.10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疼痛护理质量评价 |
3.4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
3.5 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比较 |
4 讨论 |
4.1 追踪方法学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效果分析 |
4.2 追踪方法学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管理质量的效果分析 |
4.3 追踪方法学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效果分析 |
4.4 追踪方法学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 |
5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
5.1 研究的创新性 |
5.2 研究的局限性 |
5.3 研究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手术护理路径配合模式在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
2.2 两组患者Ⅰ期愈合率、术后6周关节屈曲度、术后8~10周膝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正常率对比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
2.4 两组患者与主刀医生对手术护士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
3 讨论 |
四、膝关节手术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王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循证护理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莫秋平.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04)
- [3]术中优化护理在股神经阻滞复合麻醉下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 陈丽平,阙丽琴. 医疗装备, 2020(18)
- [4]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护理配合与体会[J]. 王素梅. 系统医学, 2020(14)
- [5]微创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关节功能康复的比较[D]. 王田田. 青岛大学, 2020(01)
- [6]膝关节镜手术的护理配合及体会[J]. 张丽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20(08)
- [7]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手术护理配合[J]. 许惠春,陈美珠. 中外医学研究, 2019(35)
- [8]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手术护理配合体会[J]. 何雯雯. 中外医学研究, 2019(28)
- [9]追踪方法学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李秋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手术护理路径配合模式在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陈珍梅. 中外医学研究,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