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昌县青云小学 四川 巴中 6364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7-034-01
预习是教学的前提,也是基础;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认识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找出疑问和困惑,为其有的放矢地在课堂上听讲做好准备。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就要使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知道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是培养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一条途径。
可是现实教学中,部分老师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时,往往流于口头上的布置,而忽视学生的自我预习能力的知识储备,同时由于缺少有效的监控和促进手段,学生只是应付,没有动力。久而久之,能自觉坚持预习的学生越来越少。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找到适合学生的预习方式,必将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只有疑,才有思,才有求知欲望。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在教学指导中做到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的策略
预习作为一项学习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和规范才能形成,本人认为教师培养学生预习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预习的目标性。
英语预习大致可以分为单词预习、阅读预习、语法预习、作文预习等,不同课时内容有不同的预习方法和模式。
2、预习的层次性。
任何事物的人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学生在学习中处在个体差异,如果我们采用统一的标准,单一的目标来要求学生,必然使部分学生因目标可望而不可及,最后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产生失败的心理定势。
3、预习的促进性。
(1)教师在新的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应针对课文内容布置一些预习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准备相关知识。课前预习能唤起学生对旧知识、旧概念的记忆,扫除新课学习的障碍,还有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
预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记忆效率。学生在预习课文时经历了独立思考阶段,对知识有了初步的印象,因而在课堂上听完教师的讲解后,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刻。教师通过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能够加强学生对新旧知识间的对比、联系,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一些能促使学生自觉预习的教学方法。现将自己的一些新得体会尝试总结如下:
首先,在进行单词教学,用词造句时,对能应用本课句型的学生给予加分,表扬。这样做技能很好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又能鼓励他们事先识记新课中的一些句型。
其次,在进行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听音模仿语言或根据录音判断正误。模仿正确的给予加2分,判断正误回答正确的给予加1分。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能促进学生课前朗读新课的对话与课文的积极性。
最后,在讲解新课时,先让学生对新课中的已学重要知识点互相问答,新知识点也由学生提出并自行解说,只要问答或解说正确的,都给予加分。这样做既能检测学生是否有预习,又能使语言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促使语言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学生自我答疑,教师点拨、启发、纠正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家长督促
由于学生的预习很多都是在课外进行的,这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为了使家长能够积极配合英语教学、更加关注子女的学习,帮助他们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人要求学生家长每周填写反馈表,及时反馈子女在家学习英语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及时注意学生的各种表现,使预习目标明确化,特别要注意分层布置。为了鼓励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也能参与并顺利地进行预习,以优带差。教师要处理好一对一合作中的一些细节,使一对一合作预习成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结意识的土壤。同时教师应注意避免后进生的惰性心理。
2、要精心挑选责任心强,英语学得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经常指导他们的工作,及时了解存在问题。如果学生家长长期处在面对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预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挫伤。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商议,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疑难问题。合作预习法适合各层次学生,它不仅有利于学困生和中等生成绩的提高,还有利于尖子生的培养。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汲取知识的开始,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只要我们真正的把课前预习做到位,就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论文作者:董立功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4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效率论文; 能力论文; 课文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