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它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教师的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传道、授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每个教师都应把师德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项中作之中。
那么,作为教师,在工作中该如何进行师德建设呢?
一、在对学生的爱中体现师德建设
师生是一种特殊的矛盾体,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特殊的、无私的情感。教师爱学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从而达到“爱”的教育的目的。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偏爱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偏爱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爱学生要宽严适度,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而不凶,宽而不松,严在当严处,于细微处见真情。师爱是每个教师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教师要具有无私的爱,就必须高度重视个人修养,端正教学思想,更新知识结构,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常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想学、爱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益,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二、在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中体现师德建设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与当代教师所担当的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一重任相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作为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摒弃那些重知识轻智能,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等现象,本着对下一代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为每一个学生将来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创新能力,立于立于不败之地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历史赋于当代教师的光荣任务,也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集中的表现。
三、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体现师德建设
教改之风已吹进教育的各个领域,教学要改革,改革出效益。一个人在校学习的时间和记忆力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所以教学的立足点应由“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逐步使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主动地把学到的知识化成能力和素质。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加大改革力度,真正做到“精讲精练”,精讲学生必须掌握的或不易理解的知识,抓住重点和难点,把有限的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理解、接受新的知识;精练要形式多样,层次分明,每次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循序渐进,逐步登高。教师要主动学习,应用现代教育设施和教学手段促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潜心教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标准。
四、在言传身教中体现师德建设
俗话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榜样像一面旗帜,树立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学生们由于处在身心急剧发展、心理素质正在形成的基础阶段,往往缺乏辨析能力,因此,教师的言行,学生极易照样接受,很少去鉴别。身教是教师天职,教师要对学生一生负责,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如果言行脱节,说做不一,或者是要求学生这样做,自己却那样做,只能引起学生反感,造成恶劣影响。拥有健康的人格品位,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得到敬重,起到榜样作用。身教是教师良好素质的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能感染、感化学生,形成号召力;教师良好的心理品格、道德水平、敬业精神等,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形成凝聚力;教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约力。
总之,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抽象的一个字,而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原谅、赏识、信任的基础上。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体现平等和尊重,才能体现出我们人民教师优秀的师德。
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处处渗透新时代的师德观,通过“修师德、练师能、塑师魂”,把自己培养和造就成政治合格、业务过硬、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
论文作者:刘绪欣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1月总第3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师德论文; 知识论文; 师德建设论文; 道德论文; 能力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1月总第3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