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红黑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试题论文,红黑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红榜】
贴近生活,考查语文应用能力
广东卷第22题
以下是一家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请将这一信息改写成正式的招聘启事(以“本公司”开头),要求内容准确、层次清晰、表达得体。不超过75个字(含标点符号,电话号码占两格)。
帅哥靓女,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有没有驾照?会不会粤语?快来看哦,这儿招人啦!这是个中日韩三国合资公司,马上要在“2010亚运会”举办的地方广州开业咯。现需要行政秘书3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哦。要是有意,可以电话168168,8月31日面试,海心大厦908,不见不散哦。
点评:“语言应用”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因此题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考查他们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语言问题。广东卷第22题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该题让学生将给出的一段文字改写成正式的招聘启事,所给材料用语不够庄重,口语化过于明显,改为较正式的书面语表达应该是:
本公司系合资公司,即将开业,现拟聘行政秘书3名,要求会操作办公软件和粤语,英语口语流畅,有驾照,本科,性别不限,待遇面谈,有意者请拔打168168。
这道题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能力:一是对现有信息进行概括归纳、提炼表达的能力;二是不同文体语言的表达能力;三是了解招聘启事的正确写法,能够按正确格式表达的能力。比较突出的亮点是材料的选择与现时学生生活语言接近,而这样的语言很有蔓延到一切领域的趋势,学生们不懂得不同场合不同文体要有不同的得体的表达。所以,这道题的立意就很有意思了。
语用要求明,命题角度巧
湖北卷第20题
2012年4月9日,湖北省“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为配合这次读书月活动,请从《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
要求:①联系该书内容;②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40字。
点评:体现学会读书、多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是近些年考试命题的趋势,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但如何命题却是一个难题。此类题目的考点设置往往落在情节,甚至会考到长篇小说中的某个具体细节,这样的题目就显得太过细碎,要求考生强记某些不甚重要的细节就更不合理了。文学类著作要考查的还是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文化论著类考查的是学生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此题的命题角度就选得比较巧妙,既贴合生活需求,又考查了学生对作品内容以及作者风格的了解,体现了倡导读书的立意。值得注意的是,这道题的考点不仅在于《楚辞》和《史记》,还有对“宣传语”这类实用文体写作的把握。题目要求表达“简明得体”,固然是宣传语的特点,除此之外,宣传语还要朗朗上口、主题鲜明。本题的两个答案示例:“著《离骚》屈子行吟泽畔,书香荆楚传华章;读《楚辞》楚人再诵乡音,文化湖北续辉煌!”“史家绝唱,无韵离骚;读史明志,鉴古通今。史学经典,请读《史记》!”上口、易记,都是优秀宣传语的例子。如何从题干中捕捉到对宣传语的隐性要求并落实到文字,这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很好考查。
有真实任务与具体情境的“写作”
江西卷第20题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曲旋律或几句诗歌,拨动过你的心弦,引起过你的共鸣……
请你用动情的笔墨把它抒写出来。
要求:
(1)侧重在描写中抒情,并结合使用议论。
(2)运用排比修辞和疑问句式。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
(4)不少于200字。
点评:这道“语言综合运用”题,实际上也就是一道写作题,以前有“小作文”之谓。作文题目,是每年6月7号语文高考当天传媒尤其网络的重头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媒体和公众的热情,通常还只在写作的题材、主题及应景与否等方面,江西则连续两年在写作测试的真问题上有探索。首先,改一般70分的“大作文”为50分,并明确规定文体,像今年的“必须写议论文”,在淡化文体很久、暴露问题不少的状况下,特别有冲击力;其次,腾挪出分数来命的这道题,分值虽不大,却在写作测试的方向上有三点值得肯定:一是,使写作和明确的任务乃至情境相关。“生活中,总有那么一曲旋律或几句诗歌,拨动过你的心弦,引起过你的共鸣”,为考场作文巧妙创设了情境,“用动情的笔墨把它抒写出来”,则不折不扣地交待了写作任务,而有真实任务和具体情境,事实上,是一般写作的常态,也是今后写作命题时需认真考量的。二是,写作测试的要求分外具体细致,使考点明确实在、评分理据充足。2012年看起来考的是“运用排比修辞和疑问句式”和“侧重在描写中抒情,并结合使用议论”,却涉及了写作的修辞、句式及表达方式等诸多层面;而这对写作教学的导向作用则更可期待,测试不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日常的写作教学就必须进一步细化目标。三是,与此相关,写作教学过去往往在整篇成文上用力过大,作文主旨立意与篇章结构所赋分值也偏高,因此,这道题不要求成文,字数只是“不少于200字”,在指向扎实的语言文字应用方面也就有不小的纠偏意义。当然,或许命题者也并不自觉,像“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的要求,该算是本题的瑕疵:“结构相对完整”究竟是什么意思?不清晰;“语言简明、准确、生动”,对考生的要求较多、较高,甚至还可能与“运用排比修辞和疑问句式”等有矛盾之处。然而,瑕不掩瑜,这也更说明了写作命题的探索任重道远。
不玩花招,不设陷阱,直截了当,回归文章阅读基本能力考查
江苏卷第15~17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笑的价值》:[英]伍尔芙(文本略)
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
点评:江苏省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题,选用的文本是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的《笑的价值》,三道简答题。首先是题型。许多高考卷论述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还是沿用以前的选择题型,选择题自有其优点,但因为是三选一模式,要设置错项,就必须设计一些迷惑考生的似是而非的说辞,也就给考生设置了阅读理解的障碍。这些选项自然可以考查学生比较辨析能力,但从目前的现状看,有些题目选项的表述搞得云遮雾罩,或是设下阴险的陷阱,似乎存心与考生为敌,这就步入了误区。这个阅读题用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弯弯绕,直接指向考查目标。
其次是考点设置,不是拘泥于文章中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而是着眼全篇,三个考点分别为:1.文章主体部分各段的内容概括,也是文章核心话题“笑的价值”的内容。文本内容概括,是阅读理解能力最基本的层级。2.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第三段是此文最复杂的一段,梳理文章思路,分析文章层次,这是分析的重要能力。3.对文末画线句的分析。题目考点不是句子的意思,而是指向作者的观点,这样,既考查了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又突出了理解作者观点这一论述类文本理解的核心。此题的第二问则将句子意思与全文论述核心关联起来,让考生思考两者关系。这三道题考点的设置,抓住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关键,突出了重点,强调了全篇的整体把握,是合理的、恰当的。
最后是题干设置。三道题均直奔主题,直截了当地问,而不是像许多题目那样拐弯抹角,给考生设置一些陷阱,让考生花心思去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这是很好的命题导向,题干指向明确,不玩花招,有利于考生明确答题方向,减少无谓的揣摩,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展示文言文本分析与阅读理解的互动
浙江卷第23~24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点评:中学文言文教学与探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产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基于对文言文的文本本身的把握来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论语》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基本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教育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对《论语》的各种不同解释,中学生多少都有接触,会受到影响,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引导中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有关文言文分析的方法和知识来形成自己的判断,是中学教育的应有之义。
孔子的“问人不问马”是经典问题。浙江卷关于《论语·乡党》的选择没有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针对其中的核心问题来进行考核,把握住了文言文教学的方向。此题在题干和问题的设计方面都颇含深意,且思路清晰。从题干看,先给出通常的断句与标点,紧接着又给出根据陆德明《经典释文》的不同断句而做的标点。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文本两种标点的情况。这样的题干给出的方法暗含的意思是,在古代,关于《论语》已经有不同的文本分析,争议并不是今天才产生的。两种标点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这就是第一道考题了,题目也点明了其重要差异在于孔子对待人和马的态度,其实也是帮考生集中到核心问题上。这就考查了考生对文言文的基本阅读能力。从形式上来看,请考生辨析不同的标点及其对阅读造成的影响,在17套语文试卷中是唯一的。文言文阅读中,断句和标点是最基础的功夫,可以进行不同断句和标点的情况大量存在,高考试卷中或许可以更多地在这方面起到引导作用,甚至可以加大分值。
试卷第一道题可以说是从基本文本引出问题,第二道题则是要求对产生的不同理解有所判断。这就涉及学生对孔子仁爱观的把握,要从一个整体的考虑来进行甄别,而不是简单地根据孤立的文本作出解读。
【黑榜】
语言粗陋,表达模糊,无法成为考生范本
重庆卷第20题
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下面选项填入横线处,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以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这就犹如______。
①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
②马蹄踩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
③你不让它做一颗明星,它甘愿做一盏小灯。
④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形成了壮观的瀑布。
(2)请在下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要求:运用比拟,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排比,语意连贯。
水,有着很强的可变性:伸长脖子,就变成了江河;站直身子,就变成了喷泉;______,______。
点评:这道题考查的应该是学生修辞手法运用能力。命题者考虑得很细致,第一小题是选择题,既要扣住“宽容”,又要顾及“无意伤害”,要求具体。第二小题则是主观表达题,有修辞手法运用要求,还有语意要求。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可指责的,但读着总让人感觉很不舒服。问题应该出在命题者给出的句子上。考查修辞,命题人该有比较强的修辞运用能力,比喻要讲究贴切、形象,还要讲究美感。“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马蹄踩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两句,像是硬凑出来的语句,牵强别扭,毫无美感可言。至于“水”、“伸长了脖子”、“站直了身子”,就连贴切形象也谈不上了!按理说,语文试题的语言表达应该规范严谨、清晰流畅、生动形象,成为考生语言表达的范本而起引导的作用。这道语言表达题本身没有达到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这是语言试题最忌讳、最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文学体验的工夫体现不足
福建卷第13~15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双琴祭》:梁晓声(文本略)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的两项是(
)
A.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B.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C.第8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则引领下文。
D.第10、11段用拟人和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E.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14.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
15.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点评:现代文阅读的文学类文本题,是语文高考卷里作文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题,也是命制难度最高的一道题。这些年,出于测试与教材脱节等方面的考量,已经形成了“选文”加“提问”的命题模式。因此,这道题成功的基础,是选文的质量:一,当然是原文的质量如何;二,因为众所周知的题材、主题等诸多因素限制,再加之字数又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要选出直接合用的文章并非易事,对选文作删改则成为常态,因而很显然,删改处理是否精当,成了高质量选文的重要保证。本题号称是梁晓声的《双琴祭》,实际却只是一个选本。梁晓声原文4000余字,更像是一篇寓言,作为小说在情节营构和人物塑造方面都不算典型和突出,倒是作者一些议论性笔触更让人印象深刻。本题中的文本却只有1200余字,与《意林》2011年第9期所摘版本一字不差,另外近三分之二的内容是什么?学生无法通览,更难说吃透原文。“选文”先天不足,“提问”就易“后天失调”。
近几年,不同文体、不同文类乃至亚文类,有不同的阅读姿态和阅读方式,这已成为共识,体现在高考试卷里是在“现代文阅读”大项中越来越通行“文学类”、“实用类”及“论述类”文本的分类命题。这道题当属文学类文本的测试,然而,货真价实属于文学的阅读姿态和阅读方式的测试,却实在不多。第15题指向“情感”,这的确是文学阅读的一大核心,但题干的问法有过于笼统之嫌,而“探析”一词则显见命题者更在意的,并非是考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本身,而是对“作品蕴含的情感”的归纳和分析。参考答案为: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最终落实的,与其说是阅读文学类文本所必需的感知、体验和赏鉴,不如说是超乎其上的分析与探究,乃至于更准确地说,是对文本里所有的情感信息的整合与提炼。
收尾的题值得商榷,前面两道题也并未在文学体验上下工夫做好铺垫,倒更凸显出命题的致命缺陷:文学类文本所测试的,更多的却是非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能力。第14题,非常显著,无须赘述。第13题是多项选择题,B和E项都体现了“文学性”,触及了本文(还得强调一下,是删节后的文本)的主要特点及其表达效果,一是通篇拟人甚或象征,二是人称的交替使用,往好处说,总体上做到了“人和物相互交融”;问题在于,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而答案A项和D项都太容易了。A项是彻头彻尾的信息筛选,只要找到原文所在段落对照读一下,谁都看出是答案选项之一;况且,这个放在第一项,是存心降低难度,还是要送分?D项也近似送分,因为看起来有点复杂,实则只是测试“拟人”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的识别,况且只是在短短的三行之内;而C项属于考师生们都耳熟能详的段子——“画线句,在开头,开启全文;在中央,承上启下;在结尾,照应全文”。因此,对于很多考生来说,B项尤其是E项,甚至都用不着仔细阅读和思考,蕴含其中的文学阅读能力测试也就落空了。同样,C项和D项,如前所述,实际上也都属于无需细读就能完成的,而这正是文学阅读测试的大忌。总而言之,这道文学类文本测试题共15分,一一算下来,真正考到文学阅读能力的分值微乎其微。文学类文本的考题,测试的却是阅读非文学类文本更需要也更契合的“信息,筛选和整合”之类的能力,而并不是文学文本的读法、文学的阅读能力。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状况必须终止。换句话说,单单有了“文学类”、“实用类”及“论述类”文本的分类命题做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命题者更为自觉的宏观意识,也还需要更多微观层面的命题技术。
滞于窠臼,偏离主题;形式呆板,轻重不均
安徽卷第8~10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具体内容略)
点评:诗歌赏析题的设计关键在于观念。读古诗,赏古诗,到底赏什么?沿袭古代诗歌的品评方式,强调分析某个字、词作为关键,所谓炼字、所谓推敲,都是这一传统的体现。然而,炼出来的字,由于具有个人性,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的议题对开阔思路当然是很好,但应用到考试之中则很容易失去其原有意义。试想,一个开放的题目如何给出标准答案?安徽卷第9题,请考生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或许,设计的答案会列出一些参考点,即所谓“采点得分”。实际上,这二字的妙处可以评说之点很多,如果只是列出其中两三点作为评分标准,就显得局限了,其开阔思路的本义就没有了。第8题从古诗阅读的角度来看,也有问题。这首诗《最爱东山晴后雪》抒发了作者喜欢“东山晴后雪”的情感,并生动地描述了“东山晴后雪”的美妙,是诗歌的主题,但考题却要求考生分析诗人的形象,从诗歌的主题以及诗歌欣赏习惯来说,这一问题实在让人困惑,不能不说有误导之嫌,从试题命制上来说,也略显随意。
此外,安徽卷第10题考查名句名篇积累也存在着轻重不均的问题,题干设计了从甲和乙中二选一的填空,都是6分,实际差别很大。甲是《蜀相》的后6句,而乙则是不同篇目中的6个上句或下句。两者考查的涉及面是不一样的,也是不等值的,让学生二选一有点不合适。而且,如果两题都答,按甲题计分,也不合理。如果退一步说,为了阅卷方便可以这样考虑,但这样考虑的前提是可选题要均衡,把一首诗的6句和其他6个篇目的名句放在一个天平上,怎么能够均衡呢?
错项表述脱离学生语言实际
湖南卷第3题
下列选项是四则“遗失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
)
A.本人昨天在体育馆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B.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
C.本人昨日在图书馆不慎丢失黑色眼镜一副,希望拾得者与我联系,不胜感激。
D.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恳请拾者高抬贵手交还,万分感激。
点评: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选择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通顺得体。考点设置是有现实意义的,在目前学生语言表达问题多多的情况下,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与否很有必要。此类考点,许多卷子往往用主观表述题形式呈现,让学生自己用文字表述,而这道题用选择题型,让考生比较几种说法的正误优劣,也是合理、可行的,问题在于题目错项的设置不合理。此题的答案是C,这一项的表述清晰通顺、直接简明、诚恳得体。三个错项中的错点,在老师眼中应该是比较明显的,A项中“鄙人”、“不胜感激之至”,B项中“璧还”、“谢谢哟”,D项中“恳请”、“高抬贵手交还”等等自然是有问题的。但是“鄙人”、“璧还”这些词只有在文绉绉的老先生口中才会出现,学生很少会使用,距离他们的生活太远,在“00后”学生那里,恐怕与出土文物无异。我们考查语言运用能力,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错用误用,对学生语言运用的问题起到矫正作用,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脱离了语言运用实际的错误,又何谈矫正和提高?可能有人会说,这些语词高中生应该了解,需要有一点语言文化常识的普及。其实这是没有道理的,即便需要普及,恐怕也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另外还有一种极特殊的情况,并不是没有学生会在一则“遗失启事”中去使用这些词语,但有可能是为了制造间离效果引人注意。这种语言情境非常复杂,很难去断言是否“得体”。这道题从反面告诉我们,高考题的命制不能脱离考生的生活,命题者不能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玩文字游戏,而要在学生语言能力要求上立意,合理设置考点。
“读通”不是文言文阅读评价的唯一目标
湖北卷第9~12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家有名士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笑。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④唯父昶异焉
⑤浑曰:“何如我?”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来闻,叹不能测。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点评:与文言文有关,湖北高考语文卷曾经有过很“前卫”的做法:2005年,一则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文字被作为话题作文的材料。这道作文题当年曾激起热烈的讨论,很多人认为材料艰深,考生难以下笔。但这道题却让我们思考: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学习文言文?“高中课程标准”曾提出,“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可见,“读通”并不应是文言文教学与评价的惟一目标,如果将“言”当成文言文的全部,那么字词解释、个别难点句子就会成为教学的重点甚至唯一内容。围绕它们进行繁琐、细碎的讲解等于将经典古文拆解成一地鸡毛,学生也会先入为主,以为文言文学习就是一大堆面目可憎、完全没有用的“之乎者也”,等到该从“文”的层面进行理解、赏析、审视时,早已是强弩之末,兴趣全无。
2012年湖北的文言文试题,文本选自《世说新语》,无论从立意还是技巧上来论,都是一个极其精彩的故事。针对此文本命制的几道试题,考点非常扎实,然而或许是不敢让命题意旨过于深远,它们几乎都指向了语言重点难点的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难以显现。这其实是大多数考卷文言文试题的困境,从字、词、句、段到整体文意的考查套路,反馈到教学,老师们必然会将重点放在告诉学生这个字、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再加上一些语法分析,精妙的语句、有趣的故事、深厚的文化、超然的智慧却无从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