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启动孩子健康的人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孩子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乎没有人会去否定父母的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爱是启动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原动力,它的缺失会使人格发展出现偏异,而且是难以用其他东西加以弥补的。
孩子出生后才给予爱已经为时过晚
近几十年以来,人们对胎儿的研究使人相信,胎儿具有的能力是远远超出人们所想象的。有的研究表明,母亲的情感和态度也与胎儿发生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如果胎儿体验到温暖、舒适和安全,那么胎儿就会预感到他要降临的世界是充满温暖和爱怜的,这就是说,亲子间在情感上的协调早在母体中就进行了。
有个名叫勒特曼的博士做过一个有统计意义的研究。他根据母亲对胎儿的态度将411名孕妇分成4组,第一组母亲都希望自己有孩子,对腹中的孩子采取的是接纳和爱怜的态度,这些孩子出生以后都身心健康。第二组母亲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愿生育孩子,但是她们内心深处还是希望有个孩子,因此自身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之中,她们的孩子出生以后大多感觉迟钝、体弱无力。第三组母亲本人都拒绝生育孩子,而其周围人则强烈地希望她们能生育孩子,她们的孩子出生以后大多患有肠胃病,这可能是由于心理高度紧张而造成的。第四组母亲不希望生育孩子,妊娠期保健亦不理想,她们的孩子出生后体重常低于标准值,心理也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母亲与胎儿在情感上的联系虽然还有待于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探索,但是不少现象和事实都提示我们,对于胎儿来说,他也像已经出世的孩子一样,需要母亲对他的爱,这种需要的满足是胎儿在母体内身心正常发育的原动力。孩子出生后,给予孩子爱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在孩子出生后才给予孩子爱似乎已经为时过晚。在孩子出生以前,母亲虽然还没有见过自己的孩子,也难以想象他究竟是什么模样,但是却应该在内心深处和外显行为两个方面都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在那个时候就播种下一颗爱的种子,那么以后就会有十倍、百倍的收获。
母亲的胸怀——孩子健康人格的“摇篮”
孩子降世的一刹那,顷刻之间失去了与母体的密切接触,这种接触的丧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理紧张,而这种丧失只有给予亲密的抚爱才能得以补偿。母亲给予孩子深切的爱以及肉体的紧密接触是母子间建立基本感情联系的关键,母亲的眼光、母亲的声音、母亲的胸怀以及母亲手的轻抚和拍打都是母子沟通的桥梁,孩子就是凭借着这种最原始、最基本的情感交流,发展成为对整个人类的爱,并建构自身健全的人格基础。
出生伊始,孩子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来的感情的纽带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母亲越早给予孩子以关心和爱护,这条纽带就越牢固。瑞典有位名叫夏特的医生曾把刚出生的婴儿分成两组,一组婴儿在出生以后进行了30分钟的洗浴和称重以后,让母亲看上一眼,即送往婴儿室,与母亲分离;另一组婴儿则仅用6分钟的时间作了如上处理,然后即让婴儿俯伏在母亲的腹部,让母亲与孩子有15分钟左右的接触。夏特医生发现,这两组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不一样,特别是第二组的男孩与母亲的关系十分亲密。美国的另一个类似实验也证实,孩子刚出生后不久就与母亲同居一室,立即给孩子喂奶,几年以后,孩子的语言发展得比较好。
有人把母亲的胸怀比作为孩子健康人格的“摇篮”,这并不过份。孩子在这个充满关心和爱护的“摇篮”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摇篮”给孩子带来的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爱得深切,还要爱得理智
给予孩子深切的爱,这是为人父母者的天职,母亲温柔的目光,父亲有力的提携,其力量胜过千百句教育孩子的话语。
动物也有“舐犊之情”,爱自己的后代是动物也能做到的事情。人区别于动物,不能只是给予孩子深切的爱,还要能爱得理智,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为人父母者都陷于爱的迷惘之中而不能自拔。
在亲子关系中,爱与恨这两种极端的情感结伴俱存,爱得深,也容易产生恨,这就是所谓的“情到深时情转薄”。父母将子女看成是最亲近的人,心理上没有屏障,语言交往中没有阀门,在处理亲子关系时,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从而使亲子之间的爱与被爱的关系受到威胁,甚至产生不该发生的悲剧。
给予孩子理智的爱,应表现为对孩子的宽容,而不应表现为对孩子的纵容。宽容与纵容仅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全然不同。宽容,指的是容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对孩子持一种接受的态度,即使不喜欢孩子这样做,也应该能理解,或者以平等的方式说服孩子。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由于从小感受到父母给予的深切而又理智的爱,其往往待人友善和气,能体谅别人,能与人合作,并负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然而,纵容带给孩子的却是奢求,容忍孩子的自私,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份的需求,这样的爱只会害了孩子。
给予孩子理智的爱,应使孩子也付出同样的爱。父母不仅要给予爱,还要让孩子付出爱,亲子间爱的双向交流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助长剂。只知道向父母索取爱,不懂得给予父母爱,这样的孩子是不会真正理解和接受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人的情感和行为的,他本人也往往难以被别人所接受。要相信,孩子对父母无论多大的付出都是应该的,都是不过分的。
给予孩子理智的爱,应容忍和希望孩子的分离。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母爱的真正实现似乎并不在于母亲对初生婴儿的爱,而是在于对成长中孩子的爱。大多数妇女都想要生养孩子,尽管她们并没有得到任何回报。这种爱的态度是一种本能特征。然而,孩子必定是要长大的,要离开母亲的肉体,离开母亲的乳房,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母爱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独立成长,也就是说,希望孩子与自己分离,鼓励孩子的分离。正是在这一点上,母爱成了困难的事,它要求无私,要求给予一切,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许多母亲未能完成母爱的任务。根据弗洛姆的观点,检验母爱的标准,就是看母亲是否愿意承受与孩子的分离,并在分离以后是否仍然爱着孩子。那些对孩子有强烈占有欲的母亲,经常不满子女的各种行为,对其活动横加干预,这样的“母爱”对孩子人格的发展只会带来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