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高中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不仅是语文能力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更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关键词: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 语文能力
一、什么是语感
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呢?
二、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高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三、课堂精讲,放手实践,在训练中内化语感
语言的书面语学习大都采用学得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在语言学得中,“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练,必须有教师的训。但有的人将训简单地等同于“讲”,于是学堂变讲堂,教师大讲特讲,一讲到底,这种违背训示规则的“讲”,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串讲”,二者表现为过分执着于逐层逐段的“讲析”。“串讲”、“讲析”往往是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万段,忽略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对于一般人来说,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是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知有不言指学生已懂的不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讲,暂时不需要理解的不讲;言有不尽则是点到为止,给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这才是讲的艺术,才是真正地将训理解为讲。由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培养语感。它需要学生抓住特征性的字词仔细品味,领略其精妙之处。如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人物形象,要引导学生品味词语,领略其用词的细腻、用词的微妙,从而形象地揭示出宝黛二人鲜明的性格特征。“宝黛初会”时,黛玉初见宝玉:“黛玉一见,便吃了一大惊”;而宝玉初见黛玉:“宝玉看罢,因笑道……”这里一个用“惊”,一个用“笑”,作者用意是深的,需教师引导学生涵咏、品味,挖掘其深厚的、丰富的意蕴。经过教师引导,学生深思、研讨、领悟,便可认识到“惊”、“笑”二字都是以外表动作刻画人物的感情活动,揭示宝黛二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内心感受的。但“惊”字符合林黛玉初来乍到的心态和举止,刻画出黛玉聪颖谨慎的性格特点;“笑”字呢,刻画出宝玉率直、愚顽的性格,也更符合他在贾府中恃宠放纵的特殊地位。一“惊”一“笑”,笔力千钧,意蕴尽现,真可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而我们的品味、领略,是收“言外之意”于眼前、于心间。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
总之,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围绕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并在已有的教学成果基础上不断创新开拓,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最终促进他们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顾黄初 语文教学语感培养[J].语文学习,2011,(7)。
[2]张隆华 曾绅珊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杏保 顾黄初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论文作者:武欣颖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5月总第1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语感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宝玉论文; 语言论文; 语文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教育学》2019年5月总第17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