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郊诗的表述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式论文,孟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9)05-0108-04
作为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孟郊诗歌有着鲜明的个性,而其中最为独特之处就是他采用了一种统分结合、意象裂变的表述方式。这种表述方式不仅使其诗歌风貌迥异于他人,也对同派及后来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对于这一表述方式,古代诗评家没有置评,当代学者也没有论列。贾晋华《论韩孟诗人群》曾以“发端古朴突兀,或以比兴,或以格言,或以叠词,或以排比,尤以排比为多见,也常用于诗篇的中间部分”“多用顶针格和复沓、重叠、连绵、叠韵之格”[1](pp.502~503)来概括孟郊诗的特点,但她没有把这些特点上升到表述方式的高度进行深入研究。其实这些特点正是他表述方式的外在显现。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孟郊诗歌的表述方式进行集中考察,以求对孟郊诗歌的认识有所推进。
一
孟郊诗中经常使用排比、复沓、重叠、连绵、顶针、辘轳等修辞格式,其实这些特点都是其独特的表述方式的外在表现。他的表述方式归纳起来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统分结合的逻辑展开,一个是核心意象的无限裂变。
孟郊诗经常采用演绎的方法,先提出一两个结论性命题,后面将这些命题展开分析,形成由总到分,由一到多,层层深入的表述格局。如《偶作》写道:
利剑不可近,美人不可亲。利剑近伤手,美人近伤身。道险不在广,十步能摧轮。情爱不在多,一夕能伤神。[2](卷二,p.89)
诗中首先提出了“利剑不可近,美人不可亲”两个命题,然后对这两个命题的原因进行揭示:“利剑近伤手,美人近伤身。”而后面四句则更进一步举例说明“近伤”的可怕后果。
孟郊诗还经常采用归纳的方法,先罗列各种现象或道理,最后归结为一个结论,形成由分都到合,由多到少,逐渐收拢的表述格局。如《劝学》: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2](卷二,p.90)
诗中列举了石击才能生火、人学才能知道、万事必须靠己、时光易于消逝四个理由,最后归结到对少年立志读书的劝导。
孟郊诗经常把意志和情感凝结在一两个意象上,并以这些意象为核心,形成无限裂变的表述格局。如《征妇怨二首》其一、其二就把情思凝结在“罗巾”、“路尘”两个意象上:“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圆。别时各有泪,零落青楼前”,“君泪濡罗巾,妾泪满路尘。罗巾长在手,今得随妾身。路尘如得风,得上君车轮”;[2](卷一,p.45)其三、四把情思凝结在“渔阳”一个意象上:“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中门逾有时,渔阳长在眼”,“生在绿罗下,不识渔阳道。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2](卷一,p.45)而《游子》则把情思凝结在“萱草”上:“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2](卷三,p.113)诗歌情感的整个展开过程终伴随这些意象,整首诗仿佛就是由这些意象的裂变组成。
核心意象无限裂变就会造成排比、复沓、重叠、顶针、辘轳等现象。如《结爱(一作古结爱)》: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2](卷一,p.30)
10句当中不仅重复使用了8次“结”字,其中4句以“结”字开头,1句以“结”字结尾,重叠、排比、复沓、顶针、辘轳等修辞格同时具备。再如《求友》,多次重复“求友”这一意象,从而形成了辘轳体:“求友须在良,得良终相善。求友若非良,非良中道变。欲知求友心,先把黄金炼。”[2](卷三,p.115)再如《秋怀》其十四:
黄河倒上天,众水有却来。人心不及水,一直去不回。一直亦有巧,不肯至蓬莱。一直不知疲,唯闻至省台。忍古不失古,失古志易摧。失古剑亦折,失古琴亦哀。夫子失古泪,当时落漼漼。诗老失古心,至今寒皑皑。古骨无浊肉,古衣如藓苔。劝君勉忍古,忍古销尘埃。[2](卷四,p.162)
诗由“古”这一意象裂变而成,其中6个“失古”、3个“忍古”、3个“一直”就是裂变的结果,而重复、排比、辘轳、顶针等修辞格式在这诗中也同时出现。
孟郊诗歌这种表述方式使他的诗歌别开生面。优点是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还显示出一种特别的理趣;缺点是容易造成对读者的压迫,剥夺读者想象品味的空间,使诗歌失去含蓄的韵味。
二
孟郊这种表述方式既是他表述习惯使然,也反映了在诗歌艺术上的审美追求。
孟郊生性执着,一旦专注于某一事物,非到究竟,不愿放手,因此常能在同一事物中比别人发掘出更多的内容。例如唐代有许多诗人都曾感叹科举失利,唯独孟郊的感叹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好像他是唐代参加科举考试者中最不顺利的一个。其实他只有两次失利,第三次就考中了,比起晚唐诗人动辄十几次几十次失利根本算不上什么,而孟郊偏偏把这件事情看得很严重,心理好像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落第》);仿佛整个天地之间都没有了自己的出路:“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长安羁旅行》),“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别崔纯亮》)。这种执着的性格反映在创作上就形成了“揪住不放”的特点,直到把话说尽,把理讲完为止。
这一特点从其散文写作中可以得到印证。孟郊现存两篇文章都采用了这种表述方式。如《上常州卢使君书》就采用了层层展开的演绎之法:第一层,提出“道德仁义,天地之常也,将有人主张之乎,将无人主张之乎”[2](卷十,p.513)这一问题;第二层,提出“贤人君子”在其位能使道德仁义周行天下,不在其位只能周行其身;第三层,孔子由于著书立说,不仅使仁义道德周行天下,而且周行万古;第四层,卢使君的文章由于载有道德仁义,已经周行天下,也将周行万古;第五层,作为人臣本来就应该以道德仁义事其君、养其亲;第六层,自己愿意随奉卢使君左右。这封信一共422个字,“道德仁义”四个字出现10次,“周”字出现11次,“万古而行”4次,“天下”6次。其《又上养生书》的表述方式也是如此。文中先提出了“天之与人,一其道也,天地不弃于人,人自弃于天”的命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展开分析,如云:
所以君子养其身,养其公也;小人养其身,养其私也。身以及家,家以及国,国以及天下。以公道养天下,则天下肥也;以私道养天下,则天下削也。养身之道,岂容易哉!养其公者,天道养也;养其私者,人情养也。以天道养其人,则合天矣;以人情养其人,则不合天矣。以人情养,其人自弃矣。天道质也,人情文也;天道静也,人情动也。质者生之侈也,静者生之得也,动者生之弃也。文不以质胜之,则文为弃矣;动不以静制之,则动为弃矣。[2](卷十,p.516)
从公私、动静、文质等各个角度,论述养生与天道之间的关系,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可见孟郊诗歌的表述方式是他的表达习惯,这种习惯正是其执着的性格所致。
孟郊的表述方式与其追求奇特的审美目标是一致的。韩孟诗派为了追求奇特,有意识地打破了盛唐人兴会的作诗方式,在处理“意”和“象”关系时有意识地朝着极重视“意”和极重视“象”的两个方向同时偏至,① 孟郊这一表述方式就是极重“象”的结果。他把整首诗集中在少数意象上,并以这少数意象为核心不断向外扩散,形成无限裂变的格局,这就是重“象”一个典型的表现。盛唐诗歌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兴象玲珑,言有尽而意无穷。孟郊诗的表述方式,无论是统分结合,还是意象裂变,都穷尽了言语的表达,不给读者留下任何回味的余地,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唐诗歌彻底抛弃了盛唐诗的这一风格。
孟郊的表述方式也是对前人借鉴的结果。重复、排比、辘轳、顶针等本来是乐府诗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格式,唐代诗人在乐府诗的创作中也借鉴了这一手法。刘希夷乐府诗经常使用重复的句式。如《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3](卷八十二,pp.885~886)
不仅使用重复的句式,而且重复同一意象,借以强化韶光难留、年华易逝的主题,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再看《公子行》:
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此日遨游邀美女,此时歌舞入娼家。娼家美女郁金香,飞来飞去公子傍。的的珠帘白日映,娥娥玉颜红粉妆。……倾国倾城汉武帝,为云为雨楚襄王。……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与君相向转相亲,与君双栖共一身。[3](卷八十二,p.885)
或为辘轳体,或为顶针格,或叠用一字,或在一句中间反复,重复的修辞技巧在这里已经运用到了极致。重复本是歌诗的艺术特征,既可以满足歌者对唱和记忆的需要,也可以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孟郊有许多乐府诗的写作,他的表述方式很可能是借鉴前人乐府诗的结果。除了前面所举的《征妇怨二首》、《结爱》以外,其《杂怨三首》、《湘弦怨》、《望远曲》等乐府诗也采用了这种表述方法。
孟郊的表述方法还可能是受到了元结的影响。元结诗也经常使用重复的句式。如《漫酬贾沔州》中的“漫醉人不嗔,漫眠人不唤。漫游无远近,漫乐无早晏。漫中漫亦忘,名利谁能算”[3](卷二四一,p.2710),《漫问相里黄州》中的“东邻有渔父,西邻有山僧。……相里不相类,相友且相异”[3](卷二四一,p.2709),《酬孟武昌苦雪》中的“知公惜春物,岂非爱时和。知公苦阴雪,伤彼灾患多。……何时不发卒,何日不杀牛。耕者日已少,耕牛日已希。……山禽饥不飞,山木冻皆折。……出门望天地,天地皆昏昏”[3](卷二四一,p.2709),既有句式上重复,也有意象上的重复。元结的性格和创作都很受韩孟诗派的推崇。韩愈《送孟东野序》中阐述了著名的不平则鸣的理论,举出唐代善鸣者六人,其中就有元结。孟郊曾作《吊元鲁山》诗,把元德秀当作道德楷模,而元德秀是元结的从兄兼业师,所以孟郊完全有可能是从元结那里得到了启发,才建构自己的表述方式的。
三
孟郊的表述方式也影响到了同派其他诗人,如卢仝就曾学习他这种表述方式作诗。其《寄男抱孙》中有句云:
两手莫破拳,一吻莫饮酒。莫学捕鸠鸽,莫学打鸡狗。小时无大伤,习性防已后。顽发苦恼人,汝母必不受。任汝恼弟妹,任汝恼姨舅。姨舅非吾亲,弟妹多老丑。莫恼添丁郎,泪子作面垢。莫引添丁郎,赫赤日里走。添丁郎小小,别吾来久久。脯脯不得吃,兄兄莫捻搜。他日吾归来,家人若弹纠。一百放一下,打汝九十九。[3](卷三八七,p.4389)
任意重复,任意链接,完全是孟郊的表述方式。
孟郊的表述方式对后来诗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唐有许多人学习孟郊作诗,孟郊的表述方式也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内容。如邵谒对孟郊非常推崇。其《览孟东野集》诗有句云:“蚌死留夜光,剑折留锋铓。哲人归大夜,千古传珪璋。”[3](卷六零五,p.6993)孟郊在诗中感叹“余独不觉春”,“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邵谒在《下第有感》诗中也写道:“我行三十载,青云路未达。……谁知失意时,痛于刃伤骨。身如石上草,根蒂浅难活。人人皆爱春,我独愁花发。”[3](卷六零五,p.6993)他还努力学习孟郊的表述方式。如《古乐府》:“对酒弹古琴,弦中发新音。新音不可辨,十指幽怨深。妾颜不自保,四时如车轮。”[3](卷六零五,p.6994)《妓女》:“天若许人登,青山高不止。地若许人穷,黄泉深无水。”[3](卷六零五,p.6996)《览镜》:“一照一回悲,再照颜色衰。日月自流水,不知身老时。昨日照红颜,今朝照白丝。白丝与红颜,相去咫尺间。”[3](卷六零五,p.6996)一如孟郊统分结合、核心裂变、无限链接的叙述模式。苏拯也有意学习孟郊,其《医人》写道:“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3](卷七一八,p.8284)表述方式也沿袭了孟郊的方式。
宋人在学习孟郊时发明了“孟郊体”这一概念,孟郊的表述方式也成了“孟郊体”的重要特征。如梅尧臣《依韵和欧阳永叔秋怀拟孟郊体见寄二首》其一有句云:“一闻离骚篇,写尽楚客胸。胸怀如宝匣,夜夜吼生铜。”[4](卷二六一,p.2526)欧阳修《秋怀二首寄圣俞(原校:一本作拟孟郊体秋怀庆历七年)》有句云:“隆阴夷老物,摧折壮士胸。壮士亦何为,素丝悲青铜。”(其一)[4](卷三零二,p.3611)“巉岩想诗老,瘦骨寒愈耸。诗老类秋虫,吟秋声百种。”(其二)[4](卷三零二,p.3611)都使用了孟郊的表述方式。谢翱《效孟郊体七首》中有多首使用了这种方式,如云:“今雨落叶处,可数还在树。不愁绕树飞,愁有空枝垂。”(其四)[4](卷三六九零,p.44316)“木奴重逾淮,爱尔巢其枝。巢枝不食实,中有二老棋”(其五)[4](卷三六九零,p.44316)尤其是第六首,最为典型:
弱柏不受雪,零乱苍烟根。尚馀粲粲珠,点缀枝叶繁。小榻如僧床,下有莓苔痕。对此莓苔痕,三年不敢言。莓苔傥可食,咽雪待朝暾。岂无柏树子,不食种在盆。闺中玻黎盆,贮水看落月。看月复看日,日月从此出。爱此日与月,倾写入妾怀。疑此一掬水,中涵济与淮。泪落水中影,见妾头上钗。[4](卷三六九零,p.44316)
诗中或意象重复,或句式重复,一如孟郊诗歌的叙述方式。
收稿日期:2009-05-15
注释:
① 参见拙作:《论盛中诗人构思方式的转变对诗风新变的影响》,《首都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