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风险研究

国家审计风险研究

张世鹏[1]2015年在《国家审计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公共受托责任、信息不对称和系统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博弈分析、专家访谈、设计调查问卷搜集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等方式,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展开研究。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一是国家审计的本质及审计风险的相关概念研究。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家审计发展状况,对国家审计的本质、特征、体制、职能等进行概述,并分析了国家审计风险的内涵、风险模型和风险管理。二是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首先通过建立国家审计活动中四方利益关系人——受托经营管理者、审计人员、审计机关、审计委托方之间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综合分析了国家审计四个局中人的博弈策略及其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叁是基于结构方程的国家审计风险影响因素实证检验。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国家审计从业者、社会审计人员、内审机构人员及部分专家学者调查了解国家审计风险的基本情况以及各因素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情况,得出调查数据。运用数据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结构方程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情况和影响水平。研究结果发现,在审计主体因素方面,国家审计风险与审计人员能力素质、审计人员结构、审计方法恰当性、审计管理水平等显着相关,审计人员能力素质越强,审计人员结构越合理,审计方法越恰当,审计管理水平越高,国家审计风险越低。且在审计主体层面,审计人员能力素质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水平最高;在审计客体因素方面,国家审计风险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财务状况、管理水平等显着相关,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越完善,财务状况越良好,管理水平越高,国家审计风险越低。且在审计客体层面,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水平最高;在审计环境因素方面,国家审计风险与政府干预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法规完善程度等显着相关,政府干预程度越小,经济发展越落后,法律法规越完善,国家审计风险越低。且在审计环境层面,政府干预程度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水平最高。四是国家审计风险控制途径研究。针对各风险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和可控性,运用审计风险控制方法分别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环境叁个层面,系统提出国家审计风险的控制途径,为国家审计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胡志勇[2]2006年在《我国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审计查出的违法违规金额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983年的20000万元,到2001年的60257352万元,增长了3012倍;平均每单位审计查出违法违规金额,最低为1987年6万元/个,最高为2001年416万元/个。国家审计如何应对屡审屡犯的棘手问题及如何提高审计工作效果,是我国国家审计管理领域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国家审计效果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审计体制密切相关,也与国家审计管理密切相连。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理论研讨会上指出:“审计管理水平低是影响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国家审计与国际现代审计的主要差距所在”。论文选择我国国家审计管理为研究主题,探索科学的审计管理机制,努力解决审计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创新审计管理,构成了现代审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出了深刻的理论价值。一方面,从我国传统审计理论研究体系看,国家审计管理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论文将系统科学理论、博弈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图论理论引入国家审计管理机制理论研究,进一步充实了我国现有的审计理论研究体系;另一方面,国家审计管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之间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迫切需要对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及解决思路进行理论上的总结。 论文通过对国家审计实施现状的分析,揭示影响我国国家审计效果的五大因素:国家审计系统观念淡薄、审计结果封闭性、审计处理处罚随意性、审计合谋行为、审计机关内部组织结构僵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建立国家审计系统组织结构新模式的构想,强调必须创新国家审计管理机制,才能提高国家审计效果。全文共分五个层次:第一层次阐述了用系统科学思想来指导国家审计的必要性;第二层次是对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总体思路的研究;第叁层次是分析了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审计合谋行为、审计公告制的问题,并通过建立审计管理的动力学模型和审计组管理数学模型来促进审计管理的科学性;第四层次提出了建立国家审计系统组织结构新模式构想;第五层次是通过实证研究(包括问卷、统计分析和案例)来验证论文的结论。在论文研究过程中,努力进行了以下创新性工作: (一)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国家审计系统科学发展观问题,论证了国家

董楠[3]2017年在《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文中提出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审计制度。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键期,经济责任审计也在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升级,现有研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难以适应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要求,存在比较广阔的研究空间。本文重点研究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审计内容、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规范研究、历史分析、比较分析、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并在对国外典型国家相关审计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其改进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分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一是研究分析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包括概念界定、主要特点和功能作用。二是系统评述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等。叁是全面分析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环节,对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结果运用等进行具体研究。第二,分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根据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要求,提出了将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分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内部管理情况、自主创新情况、境外资产管理情况、风险管控情况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等8个主要方面。对上述8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提出明确具体的审计内容和主要评价指标。第叁,探讨了国外典型国家相关审计制度。具体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外比较成熟和典型国家的审计制度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国外相关审计制度安排中,与经济责任审计最接近、最有借鉴意义的是绩效审计制度。第四,分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指出:审计体制方面,存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缺乏必要的执法权限、人员经费受制等问题;审计对象方面,存在认识模糊、覆盖面不全等问题;方法程序方面,存在缺乏统一指南、计划统筹不够、方法比较传统等问题;审计内容方面,存在界限模糊、分类不明、不够细化等问题;评价标准方面,存在缺乏指标体系、定量评价欠缺、忽视绩效评价等问题;责任界定方面,存在责任界限划分困难、界定责任难以量化等问题;结果运用方面,存在不同内容运用程度不一、整改督导力度较弱、运用情况不够透明等问题;风险防范方面,存在风险突出、防控不力等问题。对每一个问题,深入分析了成因。第五,提出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建议。研究提出:审计体制方面,应推进审计体制改革、扩大审计执法权限、实行审计垂直管理;审计对象方面,应扩大审计对象范围、准确把握审计对象;方法程序方面,应出台统一程序指南、加强审计计划统筹、应用先进审计方法;审计内容方面,应厘清受托责任分类、细化明确审计内容;评价标准方面,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定量评价方法、强化履责绩效评价;责任界定方面,应高度重视责任界定、科学划分责任界限、量化界定经济责任、注重审计证据支撑;结果运用方面,应健全结果运用制度、发挥联席会议功能、加大问责追究力度、强化结果运用整改、完善结果公告制度;风险防范方面,应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强化风险防控措施。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基础的"叁来源"论,并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环节进行系统分析。二是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际,创造性地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分为8个方面、27个审计事项,并对每个审计事项进行了细化分析,在内容分类、系统性、可操作性上丰富了以往的类似研究。叁是对国外典型国家的相关审计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既丰富和发展了以往的类似研究,也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

谭伟佳[4]2010年在《审计公告制度下的政府审计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提到审计风险,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社会审计风险,极少人会想到政府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几乎成了社会审计风险的代名词,甚至有人错误的认为政府审计是没有风险的。作为政府监督机构的国家审计机关,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运行和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政府审计同样存在着风险,但由于政府审计工作的长期低调和体制性屏蔽,人们对其的关注和研究较少。实行审计公告制度后,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业务被公之于众,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是否合法,披露的被审计单位情况是否真实,出具的审计结果、审计建议等内容是否具有建设性意义等都将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一旦公布的审计内容出现偏差,其影响也是深远而重大的。此外,在政府现有审计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必须有针对性地把有限的审计力量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并对其加以控制,降低审计风险。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选择了审计公告制度下的政府审计风险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从政府审计风险的涵义出发,通过对审计公告制度下政府审计风险的涵义、特征等进行分析,从系统论角度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在风险因素识别基础上,构建审计公告制度下的政府审计风险模型。通过对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指出应对风险的措施,以此促进政府审计机关的制度建设和责任规范,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本文共包括六部分内容:第1章绪论,主要论述审计公告制度下的政府审计风险的研究背景,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界定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思路框架等。第2章阐述了公告制度下政府审计风险的涵义及特征,介绍了政府审计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并结合政府审计风险模型构建的一般思路和公告制度下政府审计风险的特殊性构建了审计公告制度下的政府审计风险模型。第3章审计公告制度下政府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对构建的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因素进行细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影响政府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作以简单评价,识别出高风险因素。第4章针对前面识别和评估出来的风险确定审计策略,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应对。第5章案例剖析,结合某国有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案例,介绍风险模型的运用。第6章结论部分,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提出后续研究的思路与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社会审计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引入政府审计,通过识别审计公告制度下政府审计产生的各个环节的风险因素以及在一般审计风险模型构建思路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政府审计风险模型,使政府审计更适应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大趋势。并通过具体的政府审计案例,分析了模型的运用。(?)

王彪华[5]2015年在《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文中指出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基本建成。近年来,随着国家审计影响力不断提升,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提高,作为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行为的国家审计准则,在国家审计服务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探索其变迁规律,可以丰富国家审计准则理论,拓宽国家审计准则的理论基础,也可为未来准则变迁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发现,最高审计机关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路径依赖中发挥主导作用,其变迁过程是对受托责任评价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体现了对绩效和责任的追求不断提高,适应了国家治理需求的变化。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以规范研究为基础,比较研究为支撑,建立起准则变迁的研究框架。本文通过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定位和作用、发展变化、实践应用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国内外文献回顾,发现这些文献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变迁过程没有系统梳理,研究基础采用经济学较多,研究方法有限,侧重某一方面问题等不足。同时,为后续研究的需要,本文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内涵及作用、制度变迁的内涵及形式等概念进行界定,对制度变迁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并介绍了这两个理论在国家审计理论中的运用和发展情况。在构建国家审计准则变迁框架过程中,本文从供给、需求和均衡叁个角度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动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供给方面包括供给成本和供给收益,需求方面从降低审计风险、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保障工作权益需要叁个方面,而国家审计准则均衡是一种不常见的偶然状态,不均衡是常态。在分析变迁过程中,本文从时间角度来看,将变迁过程划分为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对每个阶段准则进展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对各个阶段准则特点进行归纳;从内容角度上看,主要从一般准则、审计证据、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方案、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报告六个方面,对各部分在准则体系中的地位和主要内容分析介绍基础上,比较其在各个阶段的变化情况,并归纳出变迁特点。本文对变迁过程运用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发现,审计机关作为变迁主体,具有节约制度变迁成本、及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准则的需要和体现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特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具有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路径依赖性强、与国际接轨和趋同等特点。在国际比较中,本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审计组织和美国,在对其准则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概括、变迁的过程及原因、变迁特点等进行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审计独立性在国家审计准则中始终是强调的重点,注意强调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兼容性,在制定方向的选择上各有利弊等启示,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准则变迁影响因素来看,本文将其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在内部动力方面,变迁主体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体现在对国家审计及其准则认识的不断提高,采用学术关注度作为替代变量,发现学术关注度与国家审计准则变迁过程密切相关:审计目标的演变决定了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方向,在国家审计的各层次目标中,现实目标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现实目标的演变过程体现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在外部动力方面,审计准则变迁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审计实践,都对准则变迁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随着技术方法的进步,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及时作出调整,应对信息化的挑战,为实践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财政体制改革与国家审计的互动发展中,国家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国家审计密切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规范化,国家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吸收了他们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在准则变迁效果检验中,本文采用了审计项目质量和审计结果作为参考指标。在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分析中,以1996年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为样本,通过对43份检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与审计准则变迁各阶段对比,发现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影响明显;在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分析中,以1993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结果统计数据为样本,发现准则变迁对审计成果利用、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机关移送处理事项、审计机关审计(调查)单位数等指标影响明显。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准则需要适应环境变化、促进审计工作发展,在突出依法审计、保障审计独立性、规范成果利用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并在服务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从构建行为规范体系、推动责任政府建立、加强权力运行监督等方面有独特的实现路径,但在结构设计上和实践运行中还存在不足。在新常态下,随着国家治理需求,审计目标的调整,审计实践的探索发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等,都需要国家审计准则及时跟进。对于未来国家审计准则的发展,既要国家治理引领,凸显中国国家审计特色,又要合理借鉴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国家审计准则运行情况跟踪评价机制,掌握国家审计准则的适用程度,并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变迁方式。

王孜[6]2016年在《审计治理、高管腐败与资本配置效率》文中指出审计治理、高管腐败以及资本配置效率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一方面,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另一方面,中国在全球170多个国家的腐败排行中高居80位左右,清廉指数较低,当行政腐败蔓延至商业领域,腐败通常被看作是有损经济增长的绊脚石(Jiang and Nie,2014),但又如何解释这个“中国增长之谜”?政府审计是否能够对日渐增强的管理层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政府审计能否弥补激励制度缺陷从而发挥对良好的外部审计治理效应?政府质量在国家审计与高管腐败关系中扮演何种角色?高管腐败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寻租,这种寻租对公司而言是否影响了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企业聘用的注册会计师是否能够通过对公司财务及内部控制方面的审计有效地发现和揭示高级管理人员的贪腐行为?如果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社会审计这种外部审计治理的监督和制约是当期效应还是滞后效应?信息透明度和实际控制股东的两权分离度在社会审计与高管腐败两者关系中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社会审计对高管腐败的治理作用是否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或者未来的融资成本和投资效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人员和董事会中的审计委员会能否通过对内控制度、财务合规审计、专项审计等多方面监督有效地揭示高管人员的腐败行为?内部审计部门人数、职责、隶属与审计委员会勤勉度等方面是否能够治理高管腐败?薪酬管制以及政治关联在内部审计与高管腐败两者关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高管腐败是否可以影响代理成本,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投资效率等资本配置效率?上述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证上得到解决。本文以受托责任理论和权力制衡相关理论为起点,归纳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高管腐败、资本配置效率等理论方面的国内外文献,通过理论归纳和规范分析、实际调研与问卷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方法,将叁大审计的目标同职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分析他们的内在机理,立足于高管腐败治理的目标形成协调一致的审计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叁大审计发挥惩治高管腐败的治理功能,研究了审计治理、高管腐败与资本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发生高管腐败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且利用国家审计结果数据,对收集到的高管腐败上市公司聘用审计师、内部审计部门人员、职责、隶属与审计委员会勤勉度、资本配置效率、公司治理以及财务指标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探究了政府审计治理、高管腐败和资本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检验了社会审计治理、高管腐败与资本配置效率的相关性,研究了内部审计治理、高管腐败与资本配置效率的数理相关联系,分析了政府质量对政府审计与高管腐败的调节作用,探析了信息透明度和两权分离度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剖析了薪酬管制与政治关联度对内部审计与高管腐败的影响,研究了高管腐败通过提高代理成本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路径。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下面五点结论:(1)在审计治理与高管腐败的影响关系方面,政府审计治理水平越高,上市公司高管腐败行为越有可能被揭露,进一步研究表明政府审计在查出问题、处罚和移送人员方面对高管腐败起到了良好的揭发和惩治作用;社会审计治理水平越高,上市公司高管腐败行为被揭露的概率越大;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治理水平越高,上市公司高管腐败行为被揭露的可能性越大,随着细分变量中内部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职责以及审计委员会勤勉度的提升,上市公司发生高管腐败的概率越大。(2)在审计治理与高管腐败的调节路径方面,在政府质量较差地区的上市公司中,政府审计对高管腐败的治理作用越强;信息透明度对社会审计与高管腐败的关系产生了负向调节作用;在实际控制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差异越大的企业中,社会审计对上市公司高管腐败的治理水平更为显着;薪酬管制对内部审计与高管腐败的关系产生了正向调节作用;在高管具有政府、军队、人大或政协背景的上市公司中,内部审计更能够有效地揭示公司的高管腐败。(3)在审计治理与高管腐败的作用时间方面,经验证据表明滞后期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率越高,当期上市公司发生高管腐败行为的概率越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对上市公司高管腐败行为同时起到了揭示作用和抑制作用,内部审计对未来期间高管腐败的行为和程度不能构成有效的震慑和警示。(4)在高管腐败与资本配置效率两者关系方面,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高管腐败增加了股权融资成本,在资本配置的融资阶段降低了资本配置效率,在资本配置的投资阶段降低了投资效率,损害了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在高管腐败与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路径方面,随着高管腐败发生概率的提升,企业代理成本显着增高,企业导致融资成本的增加以及投资效率的减小,高管腐败带来的代理成本在融资阶段和投资阶段均降低了资本配置效率。(5)在审计治理与资本配置效率关系方面,当期社会审计对高管腐败治理作用在经济后果上存在滞后效应,并非在当期便能够直接发生作用于融资和投资阶段,而是通过治理高管腐败行为在未来的财务年度才能对资本配置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基于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和研究,本文提出了构建混合型国家审计制度的建议,将新设立“一会一院”,即审计监督委员和最高廉政审计法院,形成“一会一院一署”的混合型国家审计制度,为反腐倡廉经济监察机制提供组织、人员、构架等方面的内外部监督,并提供国家审计制度与反腐倡廉运行机制的现实路径选择。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证研究政府审计对公司高管腐败的揭示效应,剖析审计对高管腐败的治理功能,探究内部审计与审计委员会对高管腐败的抑制作用,为审计治理文献作出增量贡献。探讨政府质量在国家审计治理高管腐败中的作用,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视阈研究上市公司高管腐败的治理机制,为叁大审计在揭示、预防商业层面的腐败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实证支持。(2)对高管显性腐败导致的经济后果进行经验研究,并探寻企业高管腐败的审计治理机制,对企业高管腐败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内在机理进行剖析,在隐性腐败的经济后果和显性腐败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基础上,补充高管腐败的研究文献,在现有文献仅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对隐性腐败揭示效应的基础上,扩展了社会审计对显性腐败的揭示效应及其在配置效率方面的经济后果。(3)研究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路径,分析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是否可以通过制约管理层腐败从而优化资本配置效率,探析政府审计能否通过割裂高管寻租和腐败的通道或改善政府治理质量来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剖析高管腐败对股权融资成本和投资效率的影响,对企业高管腐败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在现有文献仅研究显性腐败制度诱因和治理对策的基础上,为资本配置效率作出边际贡献,在现有文献仅研究隐性腐败制度诱因和企业绩效后果的基础上,补充了显性腐败对代理成本及其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途径。(4)立足于高管腐败治理的目标形成统一的审计理论分析框架,创新地提出构建混合型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文建立理论框架将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纳入国家审计制度的大体系之中,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和体系的内在机理与边界框架,并以此为国家审计制度的顶层设计提出建议,为反腐倡廉经济监察机制提供组织、人员、构架等方面的内外部监督,并提供国家审计制度与反腐倡廉运行机制的现实路径选择,在国家治理理论中补充国家审计理论,拓展高管腐败理论。

张洁[7]2008年在《试论我国政府审计风险的形成、模型构建及控制》文中认为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监督机构,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运行和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政府审计风险的影响也是深远而重大的。然而,由于政府审计工作长期低调和体制性屏蔽,人们对政府审计风险认识不足。事实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国际交流的加强、法治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公众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政府审计公告制度的推行,政府审计风险隐约出现并日趋显性化。当前在政府审计风险的含义、影响、形成原因、模型构建及控制措施方面,我国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是对政府审计风险的含义尚无统一认识,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与风险要素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对政府审计风险控制的指导性较差,造成提出的控制措施缺乏系统性。本文力图采用系统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政府审计风险的含义出发,通过对政府审计风险形成原因进行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分析,一方面说明政府审计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从系统论角度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文章把政府审计风险分为政治风险、组织风险、执行风险、文化风险和环境风险这五个要素,并从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的角度探讨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指出这几个系统的风险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基于此,文章重新构建了政府审计风险模型,并提出了控制政府审计风险的措施。在政治系统,暂不实行审计体制改革,而是引入政府审计问责制;在组织系统,规划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政府审计的内、外部协调机制;在执行系统,大力推行审计阳光制度、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加快政府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建立政府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在文化系统,树立“以人为本,着眼全局与民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服务法治,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审计精神。此外,还提出了降低政府审计风险的配套措施。

罗艳芬[8]2012年在《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以来的“审计风暴”“问责风暴”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责任政府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全经济责任审计。乡镇在我国的政权层级组织机构中处于最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直接承担者;乡镇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农村发展至关重要,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着重要意义。完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利于强化权力约束监督、完善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加强干部监督、评价与考核,完善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利于促使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实现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借鉴国家审计理论、委托代理与博弈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公共选择及反腐败机制理论,应用制度分析、历史分析、博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判断抽样问卷调查资料,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了评价标准、各项指标的权重与方法。通过研究,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实际验证了A、B两个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效果,提出了加强审计评价结果运用的政策建议。1研究内容(1)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借鉴。运用国家审计理论、委托代理与博弈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公共选择与现代反腐败机制理论等分析乡镇领导干部履职行为及经济责任审计动因,构建其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运用等相互之问的内在逻辑,构建论文框架结构。(2)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实考察。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沿革分析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内容与重点、程序与方法、实施现状、取得的成果与存在问题。(3)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评述基础上,构建评价内容体系——“经济管理责任”“经济决策责任”“经济政策执行责任”“经济发展责任”“廉洁从政责任”。基于受托经济责任拓展角度,将社会责任、环境保护责任、可持续发展责任等也纳入其中。根据评价内容与原则,结合实地调查问卷资料,筛选评价指标;根据专家调查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从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4)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根据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要求,确定各个审计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具体评分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5)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两个案例检验模型的实用性。(6)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研究。分析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提高审计质量、写好审计报告、健全联动问责机制、提高协作能力、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审计评价结果的应用措施,建立救济制度以保护被审计对象及其单位部门的正当权益,同时降低审计风险。2研究方法(1)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定性分析将制度分析、历史分析和博弈分析方法相结合,侧重理论演绎和归纳,引入国家审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与反腐败机制理论、政府治理理论等分析工具和博弈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数理统计分析,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确定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权重。(2)调查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为主。采用判断抽样方法,选择荣昌县审计局、荣昌县委组织部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审计人员作为专家,以荣昌县相关乡镇党政机关干部及工作人员、财政所、行政村领导及会计等作为调研对象,进行评价指标筛选及权重确定,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整体信息和间接资料。(3)案例分析法。通过两个镇街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检验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综合模型的实用性。3研究结论(1)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合规审计又包括绩效审计的内容,是一种复合性审计类型,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审计理论。十多年来,各地积极进行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索与实践,通过审计客观评价乡镇领导干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对强化权力约束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干部监督、评价与考核,完善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实践中还存在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相矛盾、审计监督滞后、审计范围不规范、评价困难等问题,最突出的是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缺乏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因而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效率的实现,建立实用、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已成为当务之急。(2)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评价内容概括为经济管理责任、经济决策责任、经济政策执行责任、经济发展责任和廉洁从政责任5个方面。根据文献梳理和调查访谈,全面衡量经济责任,将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耕地保护、共同富裕等内容纳入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筛选出20个评价指标。根据专家调查问卷资料,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由此,构建了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3)确定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定性指标的评价标准分为叁个档次,实际应用时通过问卷调查或座谈访问等方式得到被审计对象相应指标的档次,采用五分制打分。定量指标评价标准则根据法律、规章和政策规定,结合县(市)党委、政府对乡镇年度考核的指标、任期责任目标及国家统计部门规定的统计指标,如历史水平、行业水平等来确定评价标准。在具体评分时将定性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4)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应用。评价主体根据评价标准对评价客体进行审计评价,采用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分值。这“分值”与该评价指标的权重的乘积即为该项评价指标的加权评分,将各指标的加权评分加总就得到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的总分。在综合评价时,可换算为百分制的综合得分。对应四个档次的总体评价结论:优秀、良好、一般、差。本文通过两个镇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际资料对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应用,检验表明综合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5)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审计评价结果的运用。审计评价成果转化运用就是从机制、体制层面促进整改,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审计评价结果的运用。评价只是工具,关键是审计评价的结果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才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为此,应充分认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作用,提高审计质量,写好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进一步健全联动问责机制,充分利用各方面信息,提高协作能力;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立救济制度以保护被审计对象及其单位部门,同时降低审计风险。4创新点(1)建立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进行拓展,从“经济管理责任”“经济决策责任”“经济政策执行责任”“经济发展责任”“廉洁从政责任”五个评价内容设计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指标筛选,最终确定了20个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注重传统评价指标的同时注入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指标,形成了新的、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2)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根据专家调查问卷,应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计算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这较之目前在此类审计中所用的主观确定权重(或不考虑各指标权重)就更具科学性;同时,确定各指标的评价标准,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主观判断客观量化,从而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

干红芳[9]2009年在《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将审计报告结果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并依据一定程序对外公开的制度。它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建立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需要,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保障。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深化了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认识,有助于理解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清晰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完善对策;在实践上,有利于更好发挥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并完善国家审计监督机制。到目前为止,审计署已发布了32个审计结果公告,到底审计结果公告以后这几年的具体效果如何?审计结果公告的问题体现在哪些方面?整改的力度怎样?为什么年年审计,问题却“屡审屡犯”?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效果问题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紧迫性。本文正是从效果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在分析审计结果公告相关概念和公告信息的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分析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理论依据,并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过程中指出我国可以借鉴之处;其次,分析我国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必要性,并对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再次,以我国审计署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信息为例,从违规资金和整改效果等方面的分析得出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际效果的相关结论;最后,根据影响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因素和实证分析结论提出提高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五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并在对现有文献中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与方法,以及本文的主要创新与局限。第2章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础理论分析。本章主要是为本文的研究主题提供理论支撑。首先对审计结果公告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正确理解本文研究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内涵;然后对审计结果公告信息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指出审计机关是审计结果公告信息的供给者,政府、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公众是审计结果公告信息的需求者,被审计单位情况是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接着将政府信息公开理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作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对国内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行了评析,通过比较分析,试图找出可供我国借鉴的有益经验。第3章我国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现状研究。本章分析了我国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必要性,并对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我国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很有必要。同时,在明确我国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影响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第五章提出提高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对策提供依据。第4章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实证研究。本章以我国正式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以来审计署2003—2008年已发布的32个审计结果公告内容为例分析,笔者得出关于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四个结论:(1)国家审计署正在逐步加大审计结果公告的力度,但对审计结果公告披露问题的问责制度还应进一步完善。(2)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代表性不够,主要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单独公告效益(绩效)审计结果的不多。(3)审计署已公告的审计结果,特别是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审计结果虽然每年都在进行公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也非常重视,但实际纠正的结果与其重视程度存在较大的偏差,整改时间较长,后续的整改结果公告不足。(4)从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涉及的违规资金统计表可以看出,屡审屡犯现象普遍存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效果受到影响。这些实证分析的结论也为对策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第5章提高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对策建议。本章根据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实证分析结论提出提高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对策。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规范体系;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结构形式;建立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应对审计结果公告引发争议的措施;建立审计结果公告披露问题的问责制度;转变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观念;改革审计体制,增强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本文对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进行了较全面、深入地研究,角度较新颖。国内已有的文献大多是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理论基础、必要性、现状、对策等方面展开研究,专门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研究将对我国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二,本文初步证实了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效果。国内已有的文献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行研究,本文则通过对审计署2003—2008年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的总体特征和涉及的违规资金、整改效果的实证分析,初步证实了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效果,为提高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对策提供现实依据。第叁,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对策建议。具体对策建议有: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规范体系;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结构形式;建立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应对审计结果公告引发争议的措施;建立审计结果公告披露问题的问责制度;转变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观念;改革审计体制,增强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周雪娟[10]2016年在《省属国有企业投融资审计研究》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从早期的承包经营到股份制改革,再到现在的以建立适应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地方国有企业往往是地方政府实现相关绩效考核目标的重要抓手,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现代企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所以国有企业经常处于政府施加的行政目标与自身发展需要的经济目标中间,无法确定明确的评价发展成果的指标。为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需要对国企改革发展情况进行审计。国有企业审计关注点集中于企业整体生产经营情况审计、企业财务状况审计、内部管理情况审计,目前,基于“保发展、促反腐”的审计工作思路和“叁重一大”的切入点,从省属国有企业投融资等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出发,分析省属国有企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结合风险导向审计角度,为审计机关审计重大经济事项提供新的思路,为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省属国有企业管理提供一点建议,从理论角度为促进国有企业领域反腐、改革和发展作出些许贡献。本文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国有企业审计的现状,之后对省属国有企业的基础概念和理论进行介绍,并对2015云南省属国有企业审计的框架(即省属国有企业审计的整体流程)进行详细阐述:从选择审计对象,到确立审计目标,到审计具体的实施过程,再到审计反馈和整改,最后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案例的形式,针对审计机关对S企业开展专项审计的情况进行案例分析。对该审计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该案例来说明目前省属国有企业审计在现实操作中常见的问题。在案例分析中详细阐述了审计机关对S企业专项审计的操作流程:确定审计目标、计划组织分工、确定审计技术方法、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实施、审计处理和建议,并针对S企业审计典型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最后总结案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对策建议,建议面向国家政府机构、审计机关及国家审计对象。叁方共同作用,提高国有企业审计效率、提高国家资金使用效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在省属国有企业投融资审计方面的研究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审计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研究[D]. 张世鹏. 天津大学. 2015

[2]. 我国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 胡志勇. 南昌大学. 2006

[3].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D]. 董楠. 武汉大学. 2017

[4]. 审计公告制度下的政府审计风险研究[D]. 谭伟佳.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5]. 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D]. 王彪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5

[6]. 审计治理、高管腐败与资本配置效率[D]. 王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

[7]. 试论我国政府审计风险的形成、模型构建及控制[D]. 张洁. 西北大学. 2008

[8].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D]. 罗艳芬. 西南大学. 2012

[9].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研究[D]. 干红芳.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10]. 省属国有企业投融资审计研究[D]. 周雪娟. 云南财经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国家审计风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