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理论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发行论文,体制改革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将由试点阶段进入一个全面推进的新时期。深入思考和准确把握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若干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切实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促进新闻出版事业全面繁荣和出版产业快速发展,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一、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必须明确新闻出版工作的政治定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首先必须明确新闻出版工作的政治定位。我国的新闻出版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军,是社会主义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新闻出版业的繁荣和发展,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事关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把握政治方向,突出正确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新闻出版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新闻出版工作者最重要的政治定位和政治责任。
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机遇,又存在诸多挑战,且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说,新闻出版工作高扬主旋律,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市场格局正在逐渐形成。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少数出版物存在着导向不正确,散布唯心史观,歪曲历史以及内容庸俗、格调低下等不良倾向和问题;西方敌对势力为了实施其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正加紧对我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非法出版物、侵权盗版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新闻出版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牢记新闻出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始终坚持正确导向,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袭。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我国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意识形态领域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苏东剧变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所谓的多元化,结果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搞掉了已有的政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要看到,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前所未有,人们的思想活动日趋活跃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前所未有,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思想文化等诸多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艰巨的、长期的和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
显然,我国现阶段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必须把新闻出版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具体说,就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全面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新闻出版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二、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出版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部署;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中央之所以这样突出强调文化体制改革,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与此同时,现实中因为当前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会引起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精神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文化具有两重性,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出版发行业作为文化领域最具产业特征和双重属性的行业,其体制改革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的某些领域。这就使得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更具复杂性、艰巨性和特殊性。因此,在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强调两个前提,一是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二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地处理好文化产品的两重属性,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的关系,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出版发展观,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具体体现。
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发展观,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003年6月, 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决定在9个省市和35个宣传文化单位进行改革试点, 其中新闻出版和发行单位就有21个。两年多来,各试点地区和单位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工作进展顺利,试点成效明显,在许多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试点所取得的成效还只是局部和阶段性的。许多出版发行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与竞争力,束缚新闻出版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性弊端和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发展观,最重要的是要全面领会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冲破一切妨碍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思想观念,革除一切影响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体制弊端。要深化出版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大力发展出版生产力;要深化对出版发展方向的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深化对出版发展动力的认识,加大改革开放和锐意创新的力度;要深化对出版发展思路的认识,坚持一手抓公益性出版事业,一手抓经营性出版产业;要深化对出版发展格局的认识,探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出版产业格局;要深化对出版发展目的的认识,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认真贯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充分考虑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不同特点,充分考虑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功能。要围绕改革目标,统筹发展格局,谋划工作进程,抓住关键环节,争取重点突破。
三、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必须提高对改革的性质和地位的认识,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根本要求
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作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整体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性质就是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要求,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出版发行体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就是针对当前新闻出版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出版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发行新体制。这也是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本途径。这是我们党对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历史地位的一个重要判断。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新闻出版业,一方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自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图书出版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05家发展到现在的573家,年出版图书品种从1 万多种增长到现在的21.9万种,年印数从37亿册增长到现在的64.4亿册。从发行角度看,目前我国共有出版物发行企业超过13万家,比改革初的6.4万家翻了一番多, 图书的纯销售额从1978年的12亿元增长到现在的600亿多元。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制约出版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影响了出版发行单位的生机和活力,制约了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发展;二是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导致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既造成政府不堪重负,又使新闻出版单位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对公益性出版事业和经营性出版产业缺乏分类管理和指导,造成出版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四是出版市场体系不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市场秩序尚未建立起来。面对这些矛盾,我国现行出版发行体制出现了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不相适应、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世界高科技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等突出问题。因此,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根本要求,切实解决影响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科学的目标模式,把握改革和发展的着力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出版业既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更加凸显了原有体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基础和体制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对此,党中央及时作出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决策。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部署。按照中央的要求,当前,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模式是:遵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科学有效的新闻出版宏观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出版产业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出版市场体系,形成推动我国优秀出版物走向世界的开放格局。重点要把握的是:一要重塑市场主体。要加快国有经营性出版单位的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企改制以及股份制改造的步伐。二要完善市场体系。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按部门、按行政和行政级次分配出版资源和产品的传统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三要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要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出版物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四要理顺分配关系。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和发展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遵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要求,做到两手抓、两加强。一方面,要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大力发展公益性出版事业,切实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大力发展经营性出版产业,努力繁荣出版物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益性出版事业和经营性出版产业协调快速发展,成为繁荣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和发展出版产业的两个轮子。同时,在新闻出版领域也就真正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