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中国旅游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迄今为止人类所面临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挑战之一[1]。经济活动所排放的是引起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最新研究显示,旅游业排放的占全球人为排放总量的4.9%,该排放量所造成的影响大约可以达到全球温室效应的14%;而且,世界旅游业的碳排放量在2035年前还将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递增[2,3]。2010年,我国接待入境游客1.34亿人次,全年国内旅游人数高达21亿人次,国内居民出境游人数5739万人次①,如此大规模的旅游者活动以及为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业活动所造成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总量,并由此而产生的环境问题,理应成为旅游业界和学术界当前予以重点关注的研究命题。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其内部产业结构的前向与后向联系均已相当复杂,加上旅游业自身统计资料及数据的相对缺乏,因而对旅游业能源消耗以及排放量的测算是一个公认的难题,但有关国际组织和学者还是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世界旅游组织对2005年旅游业所涉及的各个部门的排放量进行了初步估算,并对未来30年全球旅游业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总量进行了预测[3];贝肯(Beeken)分别从能源利用模式、交通方式等多个角度,对旅游业能源利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4,5];帕特森等(Patterson,et al.)利用旅游卫星账户详细分析了新西兰1997-1998年旅游业各部门产生的环境效应[6];凯米里亚等(Khemiria,et al.)对突尼斯饭店业的能源使用效率与节能潜力进行了实证分析[7];尼尔森等(Nielsen,et al.)构建了测算瑞士旅游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框架体系,并将旅游业的温室气体强度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进行比较,同时将瑞士旅游业的温室气体强度与欧洲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为衡量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碳排放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8]。迄今为止,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进行探讨,如汪宇明就我国低碳旅游的转型框架和技术经济政策进行了概念性的设计[9];石培华等探讨了我国旅游业减排政策的制定与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排放量的初步估算等问题[10,11];同时,微观领域的低碳旅游研究也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重视,如黄文胜和魏卫等分别就低碳景区打造和酒店业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12,13];陶玉国和魏艳旭等分别对江苏省旅游能耗和碳排放以及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地区差异进行了探讨[14,15]。 但是,至今尚无学者对我国旅游业及其各主要部门以及旅游活动的排放量作出系统的评估与分析,对我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则更是极少见诸各类文献,而厘清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增长前提下的旅游经济低碳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拟对1991-2010年中国旅游业的碳排放总量与结构特征,以及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以期为探明中国旅游业的节能减排潜力、明确减排目标,并进而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促进资源集约型的旅游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提供更有针对性、更科学的决策依据。 2 研究理论与方法 2.1 旅游业排放量的估算 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关于旅游业能源消耗和排放量估算的系统性方法[16],在既有的相关研究中,一般采用两种方法:“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17-19]。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国家和地区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监测体系,采用“自上而下”法估算旅游业的能耗和排放量难度较大。因此,本文借鉴贝肯[5]和帕特森[6]的实证研究法,即通过文献回顾、资料整理和调查研究,首先确定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环节(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吸引物或旅游活动等),在此基础上,采取先分解后加总的方法对各个重点领域以及整体旅游产业的排放量进行“自下而上”的测度。具体计算方法可以表述为: 2.2 脱钩分析的概念模型 脱钩(de-coupling)理论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形容阻断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或环境污染之间联系的基本理论[20]。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量和废物排放量总是与经济总量“挂钩”,甚至是同步增长的。人们努力的方向是尽可能使二者“脱钩”,从而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在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领域,一般用脱钩指数(de-coupling indicators for emission,)来描述社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或环境污染之间的分异程度[21]。从理论上看,脱钩指数越大,经济增长相对于资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效率越高,即实现了“脱钩”;反之,则定义为复钩(recoupling)。 本文采用脱钩指数来衡量1991-2010年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排放之间的脱钩情况: 20世纪70年代,格兰杰(Granger)率先提出了“协整”的概念,并将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静态)关系称为协整关系[22];20世纪90年代,恩格尔(Engle)和格兰杰提出了协整理论(cointegration),相对完善地解释了经济现象和预测现象[23]。关于协整关系的检验与估计有多种模型,如Engle-Granger(E-G)两步法和Johansen极大似然法等。对于单方程系统,运用E-G两步法检验两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比较准确和方便,本文即是采用这一方法来检视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排放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同时,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从统计上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发生关系和类型进行考察[24]。其基本假设为,若在包含了变量X、Y的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变量Y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进行的预测效果,则认为变量X是引致变量Y的Granger原因。如果两个时间序列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则说明其中一个序列的信息有助于对另一个序列作出更准确的预测。Granger因果关系可以用F统计量来表示,如果F值大于相应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说明X对Y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反之则接受原假设,说明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首先对中国旅游业的排放量进行估算,构建1991-2010年旅游业排放量和旅游收入两个时间序列;运用“脱钩”模型,对旅游经济增长与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直观的比较分析,以检视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两个时间序列的ADF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分析旅游经济增长与]排放量之间的“脱钩”关系是否存在经济意义上的共同变化趋势;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进一步辨识两者的内在因果发生关系和类型。 图1 二氧化碳脱钩曲线 Fig.1 De-coupling chart for carbon dioxide 3.1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旅游产业体系的复杂性和旅游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业能源利用方式与碳排放途径的多元性,但文献梳理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旅游业能耗和主要源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及相关旅游活动的直接或间接排放。其中,旅游交通和旅游住宿的能耗分别占到了旅游业总能耗的94.0%和3.5%[3]。根据上述结论以及相关学者针对国家层面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成果[6,11,17],本文主要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等三个重点环节来估算旅游业的排放量,以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排放的总体特征。相关研究数据来源于1992-2011年度国家各有关部门(部、办、委、局)的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统计公报等;部分数据引自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正本)》、《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入境游客抽样调查资料》、《中国交通年鉴》和《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等。 3.2 旅游业排放估算与分解 利用上述来源渠道的数据,本研究首先按照公式(2)~公式(4)分别估算了1991-2010年中国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的排放量,最后按照公式(1)将3个值加总,得出1991-2010年中国旅游业的排放总量,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中国旅游经济近20年来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旅游总收入从1991年的351.7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5681.15亿元,20年间增长了43.58倍。其中,除了1993年相对于上一年度增长幅度突然放大,以及2003年主要由于SARS疫情的影响而首度出现下降以外,旅游总收入在20年间基本上保持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排放总量也持续增长,2010年达到了8092.07×,比研究基期1991年增长了484.47%,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91%。其中,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的排放量的增长幅度也分别高达519.74%、376.93%和497.99%,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25%、8.92%和10.32%。这一增长势头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我国旅游业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将会面临着巨大压力。 图2 二氧化碳脱钩指数趋势图 Fig.2 Trend of de-coupling indicators for carbon dioxide 从旅游业碳排放的部门结构来看,在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3个主要环节中,旅游交通的排放量最大,20年间在旅游业总排放量中所占的比例几乎每年都在73%~79%之间;尽管旅游住宿与旅游活动的排放量一直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但两者占旅游业总排放量的年均比例分别只有23.65%和1.80%。因此,旅游交通是中国旅游业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而且这一状况在短期内仍难以有较大改变。这一分析结果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2009)所发布的研究结论基本吻合[3],所不同的是,我国旅游交通和旅游活动的排放量在旅游业总排放量中所占的份额与其相比略小,旅游住宿的排放量所占的比例则相对偏大。 3.3 旅游经济增长与排放的脱钩分析 利用表1中1991-2010年旅游总收入和排放量数据,可以计算出我国旅游总收入年度增长率g和单位收入排放量的年下降率w,将其代入公式(5),从而得到各年份的脱钩指数。根据上述指标并结合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可以确定1992-2010年间我国旅游业的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的脱钩情况。 图2显示了1992-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年度增长率g和脱钩指数的总体变动趋势。20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波动中增长,除了前述的个别年份起伏较大以外,旅游经济基本上保持着平稳发展的态势。其中,仅2003年的旅游经济增长率g为负值,即出现了负增长;尽管1994年的增长率相对于前一年降幅极大,另如1998年、2005年和2008年等年份的增长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其年度增长率g值仍为正值。整体看来,相比于旅游总收入的年度增长率而言,脱钩指数曲线波动幅度较大。其中,1993年、1995年、2003年和2010年的值都出现了快速拉升的情形;而1994年、2004年和2009年的值则下降明显;其余各年份的值曲线则相对平稳。 表2中,1992-2010年我国旅游经济与排放量的脱钩情况一目了然。在此期间,只有2003年在旅游经济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脱钩指数值达到了1.035(≥1)。根据图1给定的理论模型可以判定,2003年我国旅游经济增长与排放之间为未脱钩状态;其余18年在旅游经济保持增长的情况下,脱钩指数值都介于0~1.0之间(0<<1),因而旅游经济增长与排放之间属于相对脱钩,即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与的排放速度处于相对均衡状态,这反映了当前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排放的总体特征。 从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来看,“八五”期间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旅游者人数以及旅游企业活动的强度都相对有限,因而这些年份中脱钩指数相对较高,如1993年脱钩指数高达0.935,逼近绝对脱钩状态;1995年的脱钩指数为0.688,在研究样本区间内也相对较高。“九五”和“十五”期间,主要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及其滞后影响,我国在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背景下,出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和促发展等方面的内在要求,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的排放量有所增大,脱钩指数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下降过程。“十一五”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旅游经济增速有限,再加上低碳经济发展热潮的全面兴起以及旅游产业中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因而脱钩指数又出现了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和2008年都接近或超过了0.5;2010年的脱钩指数更是高达0.877,几乎逼近了绝对脱钩状态。1991-2010年,我国旅游业在大部分保持快速发展的年份中,脱钩指数均低于0.5,说明我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的排放量之间的脱钩程度整体上较低。 3.4 旅游经济增长与排放的协整分析 3.4.1 序列平稳性检验 对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排放关系的全面把握,不仅要分析二者非同步发展的耦合破裂关系即脱钩关系,还需对二者同步发展的耦合关系即协整关系进行探讨,以检验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而协整分析的前提是各序列都为平稳序列[25],即两序列为同阶单整过程。本文选取排放量(C)为被解释变量,以旅游总收入(S)作为解释变量。在实际分析中,变量常以对数形式出现,数据取对数后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从而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因此本文对1991-2010年旅游总收入(S)与排放量(C)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得到时间序列lnS和lnC。利用Eviews6.0软件的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分析模块对两个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具体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中可以看出,序列lnS和序列lnC的ADF检验t统计量值大于10%检验水平下的临界值,据此可以认定序列lnS和序列lnC都包含单位根,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lnS的一阶差分序列小于1%的临界值,lnC的一阶差分序列亦小于1%的临界值,因此其一阶差分序列均不包含单位根,说明lnC和lnS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即序列lnS和序列lnC都是一阶单整过程,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3.4.2 协整关系检验 在确定了旅游总收入与排放量的单整阶数的基础上,本文利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序列lnS和序列lnC进行协整关系检验。首先,用变量lnS对lnC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如果两变量是协整的,则最小二乘法估计是“超一致”估计;随后,通过检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来对“超一致”估计进行判别,如果残差序列平稳,则说明两变量有阶数为CI(1,1)的协整关系。 运用Eviews6.0数理统计软件进行最小二乘估计,最后得出最小二乘回归方程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从表3可知,残差序列的ADF检验值为-3.496,小于5%的临界水平,说明残差序列在5%的临界水平下,不存在单位根,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说明lnS和lnC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由此可见,1991-2010年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排放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亦即具有长期的一致性。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旅游业排放的估计系数为1.799,这意味着旅游总收入每增加1.799个单位,实际旅游业排量就会增加1个单位。说明若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旅游活动强度加大,中国旅游产业碳基能源的需求和的排放量将会势必增加。 3.4.3 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揭示了旅游经济增长与排放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无法分析它们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排放之间的因果方向,本文主要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序列lnC和序列lnS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综合权衡各种确定最优滞后阶数的准则[26,27],同时考虑到两个变量样本大小,本文选取最大滞后期为2a。检验结果发现,当滞后期为2a时,排放构成旅游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较为显著(5%的显著性水平);与此同时,旅游经济增长构成排放的Granger原因却并不显著。由此可见,存在着从排放到旅游经济增长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即排放是旅游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说明中国旅游经济增长是以排放为代价的。的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耗,这间接反映了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之间的相关性,符合能源成为中国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完全替代的限制性生产要素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昭示着改变中国旅游经济的增长方式,实现中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 结论与启示 作为一项独立的研究,本文突出的价值在于首次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1991-2010年我国旅游业排放及其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为更科学地认识我国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构成体系,明确旅游业碳排放重点领域,进而为确立节能减排措施的主要标耙、分解节能减排的任务以及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引起重点关注: (1)旅游业并非“无烟产业”,其所产生的碳排放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排放量日益增加,2010年已经突破8000×。其中,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占总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78.19%、19.92%和1.88%。由此可见,旅游交通是旅游产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最主要载体和核心环节,旅游业未来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也应放在旅游交通部门,节能减排的主要方向为变革交通运载工具的使用、大力推广绿色旅游交通等。其次,饭店业是旅游产业中与能源终端消费最为密切的行业和部门,其排放量历年都占据旅游产业总排放量的1/5~1/4,饭店业直接节能减排可通过改进技术和管理行为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能耗来实现;间接节能减排可通过调整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途径来实现。第三,尽管目前旅游活动排放量只占旅游业总排放量的1.88%,但必须强调的是,绝大多数旅游活动都是围绕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外围和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独特、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目的地而展开[28],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高强度的游人活动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旅游项目(如水上摩托艇)对上述区域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不容忽视。 (2)脱钩分析的结果表明,除了2003年等特殊年份以外,我国旅游业的脱钩状况在研究样本期内大都维持在相对脱钩区域,而且年均脱钩指数值也只有0.496,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低碳旅游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绝对脱钩目标仍然存在差距,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旅游经济增长的能源成本和环境代价;然而,这种状况也从侧面折射出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中的巨大节能增效的潜力和空间。笔者认为,低碳旅游目标的实现不能以牺牲旅游经济增长和旅游体验质量为代价。为此,可以应用脱钩指数()和脱钩指数图对我国旅游业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动态监测。由脱钩指数()的表达式即公式(5)可知,值与旅游收入年增长率g和单位收入排放量的年下降率w直接相关。在旅游经济增长情况下,若g值不变,w值越大,值就越大;而当w值不变且w>0时,g值越大,则值就越小,因此,在进行宏观调控以及制定资源环境政策时,一定要注意w值与g值的合理匹配。特别是在旅游经济快速增长时,由于g值较高,会造成值偏小,过度排放,这时应该注意提高w值,防止脱钩指数偏低,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旅游业资源消耗和排放的过快增长。 (3)由协整检验的结果可知,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排放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20年间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是与排放同步变化的,即两者的变动具有同趋势性。Granger因果关系表明存在着从排放到旅游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说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要素投入的增加。研究表明,旅游活动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以及旅游业的关联产业都需要使用能源,其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排放量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足以形成对“旅游业是低能耗、低污染产业”等传统惯性思维的强大冲击。为此,倡导低碳旅游和推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型,从而减少旅游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和资源环境占用的依赖是未来旅游业节能减排的着力点。从长期发展来看,应当着力推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旅游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如旅游交通、宾馆饭店和旅游景区等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采用低碳或零碳能源创新技术,并根据产业调整严格执行旅游业节能和环保准入标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依赖能源和资源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旅游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关于旅游经济增长与排放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本文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引起国家有关部门、业界和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本文只对旅游业排放重点领域的直接排放量进行了估算,除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之外其他部门的排放以及旅游业的间接排放均未能予以统计,因而排放量的估算结果相对粗略和保守;其次,在对我国旅游业排放量进行估算时,所使用的3个参数都是在综合大量国内外现有经验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确定的,这尽管不会引起排放估算结果与实际值的数量级差异,但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后文的协整分析与因果分析结论的精确性。因此,提升估算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增强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意义是后续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73-80.我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耦合关系研究_旅游经济论文
我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耦合关系研究_旅游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