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战略研究_投资结构论文

上海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战略研究_投资结构论文

上海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工业发展论文,制约因素论文,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251);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0)02-0065-06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工业经过多次调整,工业结构实现了从以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深度加工为主的现代化、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转换。进入90年代,通过大力扩大开放和引进外资,上海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尽管如此,上海工业的中心地位正在不断下降。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的城市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之一,其产业发展次序为“三二一”,即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上海工业在上海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80年代,工业总产值占上海GDP的比重为60%以上。90年代以来,工业总产值占上海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59%下降到1995年的53%以及1998年的44.7%。另一方面,近几年来,随着江浙等省市工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市场化环境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近年来国内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上海工业的竞争力表现不足。

上海提出要在十五期间把上海市建成工业新高地的目标。而上海市在十五期间能否成为工业新高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在作大量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具体指出了十五期间上海工业的结构调整、投资水平、投资效率、创新能力及六大支柱产业竞争实力不强等五个制约因素,然后提出了发展上海工业的六点战略性建议。

一、上海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够。

虽然在1997年,上海工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但仍存在制约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工业结构趋同,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经济结构和低水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现象依然严重。上海工业的产业选择,包括六大支柱产业,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几乎包含了工业的各行各业。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不利于充分发挥上海的优势,阻碍了上海与其他城市进行优势互补,从而使工业处于低效益的竞争状态中,发挥不出规模效益,不利于工业的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工业布局不合理。上海1996年以后批准的各级工业区的开发率为32.36%,建成率则更低。工业区规模不大,没有形成显著的合力和集聚效应,其原因在于工业区的规划没有从全市一盘棋的角度来论证,更多的是各方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的决策。

2、工业投资增长水平的制约

上海工业投资增长水平将有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1999年11月1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调整地区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政府的计划投资和对外资和内资的投资导向将向中西部倾斜,对华东沿海省市的投资将下降。

(2)上海的城市性质定位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名城,并逐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和国际航运中心之一。这是与上一轮总体规划中将上海主要定性为工业基地的一个根本区别。“三二一”的发展次序,是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上海市政府的资金将主要投资于第三产业。

(3)外国对上海的直接投资(FDI)有减少的可能。FDI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回避关税,随着中国加入WTO,关税将大幅度下降,外商将选择税收更低、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这将减少一部分FDI。此外,跨国公司为保持竞争优势,对领先技术将保留在其母国,而对上海的直接投资,一般只针对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研发,因而相应的投资不会有大幅度增加。外商对工业的投资还有向临近上海的江浙二省及华东地区的周边城市转移。

(4)国有企业自有资本积累不足。长期以来,工业企业的现金流量缺乏,固定资产折旧提留不足,导致企业投资中的自有资本部分严重不足。国有企业的改革需要一段时间,要大量积累资金,增加自身投资力度,还需更长的时间。

3、投资效率的制约

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年均4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25%,投资率年均增长5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07%,但年均GDP增长率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9%。上海市的年均投资额和投资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但是相应的GDP增长率却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到2%,可见投资效率低下。

上海的投资效率低下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管理还很落后,还没有建成科学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在于工业结构还没有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还不够大,1998年上海市高新技术总产值为980.25亿元,工业总产值为5919.35亿元,高新技术总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16.6%,而深圳在1997年这个比重就达到了35%。

4、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前,企业的“近视”现象普遍,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中长期技术发展。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不强,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和速度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即使是一些高科技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也表现出优势不足的现象。

其次,企业科技投入不足,自行研究开发能力薄弱。1998年上海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为1.5%,而深圳为3%,是上海的两倍。在一些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关键技术还是来自发达国家。

第三,高科技人才缺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面向市场,新产品开发的工作量在上升,急需科研人才;二是企业缺乏完善的用人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存在问题,不能使“人尽其才”,留不住人才。上海“人才高地”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5、六大支柱产业竞争力不强

由于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上海的六大支柱产业分别被不同的地区确定为支柱产业,从而使上海面临更大的竞争。

表1 六大支柱产业总产值指标(亿元)

年份汽车

钢铁 石化及生物医药

电站设备 家用电器 电子通信及计算机

1994年 258.10 584.01399.55 94.27 179.70

96.47

1995年 321.90 514.86551.75177.88 189.81 118.00

1996年 412.65 526.72593.19286.78 201.50 133.06

1997年 476.33 540.80700.11249.66 231.99 195.60

1998年 494.81 501.58691.70223.50 234.96 287.82

表2 六大支柱产业利税总额指标(亿元)

年份汽车钢铁 石化及生物医药 电站设备

家用电器 电子通信及计算机

1996年 58.60

72.43 69.76 9.10

16.00 18.87

1997年 86.36

51.01 79.5329.09

14.13 26.09

1998年 84.53

34.75 63.7424.39

11.00 34.95

上海的家电产品在全国市场上已处于明显的劣势,近3年来,上海家用电器所创利税总额逐年下降(见表2)。家电行业中,“小而散”的组织结构长期得不到解决,达不到规模经济,形不成竞争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许多名牌,如水仙、金星等也被外省的海尔、长虹、康佳所替代。

钢铁工业的利税总额也是逐年大幅度下降。尽管上海是我国总体实力较强的重要钢铁工业基地,但由于钢铁总量相对过剩,上海钢铁工业发展将受到制约。如1998年上海钢铁制造业的利税总额为34.75亿元,只是1996年利税总额72.43亿元的48%。

上海电子通信设备制造及计算机产业的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增长快速,但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不高,国内竞争力不强,与深圳的差距很大。1997年,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达到432.13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91.1%,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相比之下,上海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产值仅195.60亿元,只是深圳的45%。

从表1中,可知汽车制造业的总产值逐年增加,但增长率有所下降。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在国家产业政策的保护之下逐步发展的,中国汽车规模小,成本、技术水平及质量水平都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很远。随着中国进入WTO,冲击最大的工业部门将是汽车制造业。在加入WTO之后,现行高达100%的关税,将降到25%,汽车零部件进口的平均关税将降到10%,并取消汽车进口配额,这将加大外国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与中国企业的竞争,由于国际市场轿车价格只是国产车的1/3到1/4,即使加上25%的进口关税,其价格也大大低于国产车,因此仅在价格上,国内汽车制造业面临巨大压力。WTO对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威胁并非来自价格,而是技术和质量。

电站设备及配件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及精细加工业同样面临着入关的冲击。

二、上海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1、大力调整工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上海的工业结构还处于重化工初期阶段,因此应加快上海工业结构的调整,使工业结构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在工业结构调整中,要注意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工业结构的调整不是暂时性、局部性的调整,而是战略性的调整,要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指在调整工业结构时,要做到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竞争力为目标,放弃效益低、竞争力弱、污染重的工业,加强效益高、竞争力强、技术含量高的新兴工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结构,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设备和工艺,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努力培育出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上海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下降,是8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随着梯度推移,必将有更多的新的工业重心不断出现,从而使上海在工业方面的地位相对后退。要提出恢复上海工业重心地位作为工业改造的目标,是不切实际而又不可能的。上海要建成国际上最大的金融、贸易中心及国际航运中心之一,对于能耗大、污染严重的重加工工业,应适时向内地迁移,工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具有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含量的新兴工业。

2、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从上海的实际出发,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第一要用现代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的现代化、自动化程度,这是实现后工业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第二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努力占领科技制高点。要鼓励企业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贯彻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机制。要继续增加科技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

上海可以从美国加州的经济发展中得到一些启示。美国联邦政府的大部分R&D经费是投在加州的高新技术工业及大学界的,大学界与工业界的关系非常密切,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很快。上海要加大R&D经费的投入,要促进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界的联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成果转化基地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

3、多方位拓宽工业的融资渠道,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

要发展上海的工业,必须开拓多种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上海市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资的流入,上海要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环境,大量利用外资来弥补政府对工业投资水平的下降。同时,企业要通过改善经营,不断积累自我发展基金。另外,上海市要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将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例如,深圳市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到1997年为止,该公司已提供资金担保8.8亿元,在银行信贷资金和高新企业之间,搭起了“金桥”。又如美国加州硅谷和麻省128公路这两大微电子中心,都有许多家风险投资公司,这些公司对促进这两大微电子中心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4、寻找成本优势,提高投资效率

在加入WTO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竞争程度加大,通过差异化来获取竞争优势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企业竞争持久性的战略,应是向成本集聚或成本领先战略发展。从投资效率来看,成本集聚或成本领先是最佳的选择。上海工业的投入资金高,而其效率低,因此,上海工业应通过寻找成本优势来提高投资效率,以防止在工业投资力度下降的情况下工业快速衰退。上海工业应根据国情和上海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小投入,多产出”的成本集聚之路,通过在主导产品细分市场上扩大规模,寻找成本优势,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取得较高的投资效率。通过成本优势,提高投资效率的关键在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和进行科学管理。

5、通过市场力量,促进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重组,增强国际竞争力

上海乃至全国工业普遍存在重复建设、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现象。进入WTO之后,外国企业将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也将进入国际市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加快了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同时,中国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目前,上海许多企业的规模小,在国内的竞争实力还不够强,更不用说与国际比较了。上海进入全球五百强的中国企业一个也没有,上海缺乏“航空母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条有效的道路是通过市场力量,进行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重组,进行强强联合,淘汰落后企业。上海企业可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兼并、联合上海本地或其它国内外强大的、或是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前景的企业来增强国际竞争力。

6、以上海为龙头,联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协同发展工业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经济发展的龙头,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应该形成一个紧密关联的共同经济圈。目前,由于受各省市的行政分割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统一市场还未形成,导致地区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问题突出。长江三角洲处于三个省级行政体系管理下,“诸侯经济”在某些方面还明显存在。长江三角洲内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还没有真正形成合理、有效、高效的运行机制。这在相当广泛的领域内制约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上海市提出工业新高地的目标,本质上也属于一种地方行政行为。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极”,在很大程度上应该体现创新优势,不断向长江三角洲及全国市场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观念。通过各省市之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联系与合作,达到信息上互通,规划上统一,布局上互补,开发上合作,利益上互惠,促进整个三角洲范围内的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在协同发展过程中,注重各地产业结构的互补与协调,依托上海区域发展极的功能与地位,打破产业行政隶属关系,从政策上鼓励江苏、浙江及其他地区的大企业大公司将总部和技术研发中心迁移上海,鼓励上海的企业把制造工厂向内迁移,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应该以上海为龙头,协同发展,建成现代化的工业高地。推动上海尽快进入一流国际化大都市的层次,同时使中国的大型公司站在世界经济的前列,参与国际竞争。

三、结论

十五期间上海工业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工业新高地,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第一、上海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够,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升级;

第二、十五期间上海市工业投资增长水平将有所下降;

第三、上海市工业的投资效率较低,投入资金高,而产出增长慢;

第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不强;

第五、六大支柱产业竞争实力不强,依靠将要受入关冲击的六大支柱产业来建立工业新高地的条件不足。

上海在全国工业中地位的衰落,是8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梯度推移理论的必然结果。上海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国际贸易、金融及航运中心。而针对工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应制定相应发展战略。

第一、大力调整工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重点发展具有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含量的新兴工业。

第二、加大R&D经费的投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三、多方位拓宽工业的融资渠道,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第四、寻找成本优势,提高投资效率,保证在投资水平下降的情况下,保持工业增长不变、甚至上升的趋势。

第五、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企业间的兼并、联合和重组,增强国际竞争实力。

第六、联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共同发展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现代工业制造中心。

收稿日期:2000-01-17

标签:;  ;  

上海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战略研究_投资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