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中医院针灸科 650011)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悬灸定向穴结合针刺与单纯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悬灸定向穴联合针刺治疗组、单纯针刺对照组。采用量表评价患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目测类比评分评价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悬灸定向穴结合针刺组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组。中医悬灸定向穴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单纯针刺组为8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医悬灸定向穴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在减轻疼痛、改善肢体活动功能及提高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关键词:中医悬灸定向穴;针刺;腰痛病;疼痛
腰椎间盘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是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致髓核突出,突入椎管,刺激或压迫硬膜囊或脊神经根,引起腰痛、股神经或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一组综合症候群[1],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其病程反复,迁延难愈,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保持着较高水平,国内外研究表明,其抑郁的发生率在35.14%-40.8%之间[2],已严重伤害老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明代《医学入门》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古医圣明贤都很重视灸法,并把灸法作为治疗的手段。我科为更好的体现科室中医特色及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中医药“简、便、验、廉”特点,更好的发挥艾灸中医特色治疗的疗效及中医特色的护理方法,在临床上提高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8月我科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43~78 岁;病程33天~9 年。对照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45~76 岁;病程28天~9 年。平均住院日均在16—20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1.1 西医诊断:腰痛及下肢放射痛,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直达足部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感,凡增加负压的因素如便秘,抬重物均可使放射痛加剧,并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及腰椎旁压痛,经过临床X片,CT、MRI检查证实腰椎间盘突出,且排除腰椎管狭窄症,马尾肿瘤,腰椎结核,骶髂关节病变劳损,腰椎滑脱,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1.1.2 中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中的 “腰痛”或“腰腿痛”、“痹症”范畴。根据病因,症状和体质差异,分为四型。①血瘀气滞证: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舌苔薄白或薄黄;②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伴下肢活动受限,舌质胖淡,苔白腻;③湿热痹阻: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肿胀,活动受限,口渴不欲饮,苔黄腻;④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阳虚和肝肾阴虚证。阴虚证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阳虚证见: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舌质胖淡。
1.1.3 纳入标准:经过CT或MRI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1.1.4 剔除标准:①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②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③患有骨髓炎、痛风、骨折、肿瘤及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针刺治疗
①针刺选穴:腰夹脊3 ~ 5、肾俞、大肠俞、委中、次髎、太溪、长强。随证加减:胆经病变加环跳、阳陵泉;膀胱经病变加秩边、昆仑;寒湿型加腰阳关;肾虚型加志室。
②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选取相应长度的毫针和针刺常规手法进针,单侧者取患侧腧穴,双侧者取双侧腧穴。
③治疗时间:每次30分钟,每日 1 次,15次为 1 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2.2治疗组:艾条悬灸治疗联合常规针灸治疗:
①常规针灸治疗与对照组相同。
②艾条悬灸选穴:命门穴、双肾腧穴交替艾灸,每天2次,每次20分钟。
施灸方法 选用艾绒细腻、干燥紧实、味道纯净的艾条,采用悬灸法中的回旋灸,用补发进行施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5厘米,以患者感受温热感为宜,左右均匀旋转移动施灸,移动范围在3厘米内,每穴施灸20分钟,每日2次,正午及午后交替施灸。
1.3 护理要点
1.3.1 操作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体质辨识情况、热力及烟雾耐受情况、皮肤完整性及感觉度、心理状况;环境设施安全及无用氧等。
1.3.2 操作中护理:
①体位:协助患者选取翻身俯卧位及侧卧位,以患者肢体配合情况及舒适度为主,注意保暖及隐私性。体位自然,腰部肌肉放松,施灸部位完全暴露,便于施灸,热力才能渗透穴位,激发穴位经气,产生经络效应。
②病情观察:细心观察施灸部位皮肤情况,及时清除艾灰,防止烫伤,询问患者主观感受,如心慌、胸闷、气喘、汗出等危险征兆立即停止施灸,立即报告医生协助处理,施灸全过程以患者配合坚持为准。
③ 注意事项:施灸结束后立即熄灭艾条,防止复燃,保证患者及环境安全,并耐心交代患者静卧休息1小时,勿当风而卧,施灸部位有发红温热感均属正常现象,不宜用手抓挠及冷水擦拭,施灸当日不宜洗澡。
④ 意外情况及预防
1)烫伤: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温热感属于正常现象,但患者感觉灼红疼痛感,触之疼痛加重,或出现小水泡,可外涂盐酸黄连素油及烫伤膏进行清凉解热收敛保护皮肤,如已出现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沿水泡边缘抽去泡液,涂上盐酸黄连素油,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
2)晕灸:参照晕针处理,轻度晕灸立即停止施灸治疗,保持环境空气流通,就地或就近采取双腿抬高,头部放低姿势静卧休息,并给予温热水及糖果饮服。重度晕灸者,立即停止施灸后就地平卧,可在合谷穴、百会穴、太阳穴、涌泉穴进行针刺急救,待患者恢复知觉,症状消退;如意外加重,立即配合抢救。
3)过敏:施灸部位出现瘙痒、水泡、水肿、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立即对症处理。
4)口干发热:初次施灸者,会出现轻度口干及体热症状,动态观察适应后此症状缓解,重者可停止施灸治疗。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①临床痊愈:症状消失,无压痛,可自由行走;②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无明显压痛,行走无困难;③有效:症状轻度,压痛不明显,部分恢复工作;④无效:症状无好转,行走困难。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按照资料的性质分别采用χ2 检验。所得结果P < 0.05 可以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为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有效率(治愈加好转率)84.2%
2.2治疗组:治愈22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有效率(治愈加好转率)93.1%
艾灸治疗中未发生烫伤及严重意外情况。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由表1得出,悬灸治疗组有效率(治愈加好转率)93.1%,单纯针刺对照组有效率(治愈加好转率)84.2%,p值小于0.05。说明悬灸治疗组对腰痛病临床疗效在有效率方面显著高于单纯针刺治疗组,两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发于中老年人,常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病属中医学“腰腿痛”范畴,按其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主要责之于督脉、肾经、膀胱经病变。中医治病的一大原则就是整体观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也应该注重中医的整体观念。脊柱和肾经、督脉、膀胱经在结构上互相依存,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因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要重点治疗肾经、督脉、膀胱经三条经脉。然而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等原因使得肾的精气衰减,肾精气衰减又会导致肾经及督脉虚亏失养。所以在治疗中既要重视腰痛局部经脉气血的通畅运行,也要针对肾经气血亏虚、督脉失养等病因进行整体上治疗。命门穴主一身之阳,有通督的作用。命门穴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针灸穴名解》:中医称两肾之间为生命之门,简称命门……若自外景观之,本穴两旁平于肾俞,本穴居其中间,亦犹内景命门居于两肾脏之间,故称本穴为“命门”。其属于督脉,督脉总督一身阳气,而“命门”为“脐下肾间动气”之所处,故其能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命门穴不但能够通督脉,还具有联络肾经、补益肾经的作用。肾俞穴为背俞穴之一,为肾脏之气输注之处,刺激肾俞穴,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效应。选取命门穴、肾腧穴的目的正是以两学穴治疗两经,通督补肾。
现代医学也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痊愈与人体抗病能力即防卫免疫功能有很大关系。灸法将生命的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对机体多环节产生调节,最终使机体恢复阴阳平衡,在防病保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4]。艾灸的调整作用贯穿于所有作用之中,其治疗可调整机体各系统脏器的功能,对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均有调节作用[5]。近年来,国内外在艾灸的药性作用、物理作用、局部(包括穴位)作用,艾灸对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艾灸对机体代谢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表明灸法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防病治病[6-10]。综上所述,通过悬灸二穴使肾经、膀胱经、督脉紧密相连,并前后呼应,联系了多条经脉,艾条悬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操作简单、费用低廉,行之有效,患者易接受,实施覆盖率较高;且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为临床治疗经络、慢性脊椎病提供了一种新思维、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陈龙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抑郁、焦虑情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6):437-44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4]张淑君.试论灸法“治未病” [J].中国针灸,2008,28(10):739-741.
[5]张传英.艾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研究概况[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2):60-62.
[6]王磊,李学武,张莉.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1,21(9):567-570.
[7]唐照亮,宋小鸽,侯正明,等.艾灸抗炎与免疫作用的基础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1997,22(3):168-170.
[8]唐照亮,宋小鸽,李俊,等.艾灸抗炎免疫作用的实验观察与分析[J].针刺研究1996,21(2):67-70.
[9]何学斌,吴耀,罗济民,等.针灸对气虚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2003,28(3):189-191.
[10]田岳凤,靳聪妮,李雷勇,等.灸法对红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540-541.
论文作者:盘雪娇,杨永江,李一鹤,刘蕾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7
标签:针刺论文; 患者论文; 艾灸论文; 督脉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命门论文; 中医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