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冀南地区传统民居的调研测绘为基础,通过分析其在现代生活中存在的使用问题,提出了传统民居再生利用的原则,并结合BIM技术,研究传统民居再生利用中BIM应用的技术策略,最终总结归纳出一条基于BIM的传统民居持续再生利用模式,以达到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前提下提升传统民居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目的,实现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BIM技术,传统民居,再生利用,居住品质
传统民居保护发展工作被列入2015年中央1号文件,足以说明其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相比同质化问题已非常严重的城市而言,散布在中华大地和青山绿水间的传统民居则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自的特色和文脉,从而为人们守望传统文化、记住乡愁提供了载体。然而,当下传统民居所处的环境也不容乐观,这些中华的瑰宝也在逐渐的凋敝与消逝,例如人为的建设性破坏、自然的老化损坏以及难以满足现代的生活需求等。因此,进行传统民居的持续再生利用的研究就变得尤为紧迫和必要了。
1.传统民居再生利用的原则
“存留与消逝,取决于民居自身的质量、品位、改造的可能性、对现实生活的适应程度、地域环境的需要和当代社会的价值积向,即因物、因地、因时的选择。”传统民居的存在意义,在于它的文化价值,它既然是历史的产物,也就难以适应今天的生活需求。再生利用是传统民居存在的前提,居住、使用合宜适度,才能持续的存在下去。
1.1传统风貌的完整性
在传统民居再生利用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传统民居风貌的完整保护为前提。传统民居与其周围环境相生相息,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信息的物化载体。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在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只有将建筑与周边环境结合起来保护,才能正确理解传统建筑的历史信息。同时要避免由于现代工艺、材料等的不适宜运用对传统风貌原真性产生影响。从整体上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保证历史文化信息的完整性。
1.2居住环境的舒适性
传统民居风貌秀美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居民的生活美才是传统民居再生利用的根本目的。对传统民居的再生利用一定要以居民的生活需求为主体,切实有效的改善居民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高品质的传统民居居处环境对于提升民居影响力、创造绿色和谐生态的人居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1.3技术指导的科学性
科技在进步,建筑技术及材料都在不断更新,在传统民居的再生利用过程中,引入BIM技术的指导,是对现有传统民居保护利用和再生设计的拓展与延伸。利用BIM模型的可视化特点、相关分析软件的多样性、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协同等,对传统民居再生利用进行科学化指导、生态性能模拟、可持续控制等。
1.4循环更新的持续性
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旅游开发目前是传统民居寻求发展的主要选择,但开发过程坚决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生利用不能急功近利,要在保持传统民居风貌完整的前提下,以BIM为技术手段,以居民的生活需求为主体,改善居民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以完美的状态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村民旅游经济的增长,支撑民居的修缮与维持,以实现传统民居可持续的循环更新。
2.基于BIM的技术策略
基于BIM的再生利用方法相对于一般的方法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信息技术。作为BIM技术的核心,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使得传统民居再生利用策略在借鉴传统保护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传统民居的延续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从风貌、文脉的角度,更多的是考察基地环境所蕴含的绿色、健康和生态性因素。
2.1数字化的模型复原
通过数据信息建模,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应用程序对建立的数据进行重用、变更或分享。信息模型的意义绝不仅存在于建立的模型,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模型可以描述系统中不同实体和他们行为以及实体之间数据流动的方式。当BIM技术运用于传统民居,基于其可视化特点,同时够融入时间、造价等元素,可以模拟分析工程算量、成本核算等,并通过参数调整对再生方案做出优化。
2.2科学化的定量评估
建筑环境和建筑性能分析是BIM的一个重要应用,基于三维可视化建筑信息模型,结合现有的GIS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外部环境数据等在各专业分析软件中集成分析评估,并通过绿色建筑各项分析数据的可视化表达,将结果以图像、图表或三维状态模拟等方式呈现。实现传统民居居住环境品质无法直观显现的隐形指标的量化评估,指导再生方案的优化提升,建筑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调整均以此评估为依据,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建筑。
图1:某村落风环境模拟
2.3合理化的再生措施
凭借BIM的建筑性能分析技术,在相关分析软件中加载外部环境数据对传统民居微环境指标模拟分析和量化评估,并以此评估结果对传统民居的相应再生措施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提高传统民居居住环境品质的目的。居住环境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研究部分。对于传统民居,居住环境的评估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人对环境的舒适度感知,而这里指的环境又包括了自然环境下的光环境、热环境、风环境和声环境等。因此,对这些既定环境的量化评估和提升优化可以对传统民居的持续再生利用措施的选定和实施给出合理化、科学化的指导。
图2:Vasari对建筑风环境的模拟
2.4精益化的运营管理
BIM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整合资源,明显地提高建设质量、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工期、保障建设安全。通过BIM技术将传统民居空间信息和基础设备参数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运营维护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空间定位和数据记录的优势,合理制定维护计划,降低使用过程中突发状况出现的概率。在空间管理方面,可以记录分析空间使用情况,处理最终用户要求空间变更请求,合理分配建筑物空间,确保空间资源的最大利用
率。BIM技术还能够模拟灾害发生的过程,拟定人员疏散与救援的应急预案,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提出避免灾害发生的措施等。
3.基于BIM的传统民居再生利用模式
以往传统民居保护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基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基于旅游的经济价值,缺乏对传统民居居住环境和性能品质等方面的研究。对基于BIM的传统民居持续再生利用进行研究,是为了探索一种更合理可行的模式与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指导营造舒适现代且富有生机的传统民居居住环境,反映当代传统民居“既承载历史,又适应未来”的内涵和特征。
3.1 风貌保护为前提:延续传统民居神韵
传统民居风貌的保护和延续传统民居的持续再生利用研究过程中是最直接、最基本的一部分。传统风貌是在漫长历史岁月中传统民居与其周围环境相生相息、互相影响的外在显示,承载着传统建筑的历史信息。传统风貌是现代不可创造的,传统民居可持续的再生利用必须要以传统风貌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为前提。
3.2 BIM技术为指导: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除了其文化载体、历史记忆的功能外,传统民居还应该为人们提供便捷干净、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在传统民居再生利用过程中应该将外显的传统风貌延续和内在居住环境品质提升有机联系起来。以环境品质提升为目的,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在各专业分析软件中对一系列人居环境参数集成分析评估,根据BIM技术可视化的回馈数据进行方案的综合评价,为再生利用方案的优化提供科学化的指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再生。
图3:反光板技术优化光环境模拟分析
3.3 促进经济为目标:构建科学服务体系
本着绿色可持续的原则,传统民居不应该被作为一种文物搁置保护,而应该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被人们所熟知和接受。科学合理的设计传统民居使用功能可以为传统民居注入新鲜血液,恢复活力。目前的传统民居空置荒废状况,均是因为死板的保护和落后的使用功能造成的。在传统民居能够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可以设计特色客栈、店铺和文化展览馆等功能,把历史文化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在历史文化中享受现代生活;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历史文化”。甚至通过逐渐完善基础设施,构建科学完善的服务体系发展村落创意文化产业、构建绿色田园旅居模式、培育乡村享老发展模式等。通过促进当地经济的转型与升级,实现经济增长,以此推动传统民居的持续循环的保护与更新。
4. 总结
通过归纳、总结前人研究经验梳理了再生利用的原则,结合传统民居具体问题,探讨了BIM技术在传统民居再生利用当中可实现的技术策略,最终探索出一条基于BIM的传统民居持续再生利用模式——在保持传统民居风貌完整的前提下,以BIM为技术手段,以居民的生活需求为主体,以改善居民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为目标,提高现代人对传统民居亲身体验和零距感受的意愿,吸引更多的人在村落停留。通过逐渐完善基础设施,构建科学完善的服务体系发展村落创意文化产业,构建绿色田园旅居模式,培育乡村享老发展模式。从而促进村民经济的增长,并反馈支持民居的修缮与维持,逐步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虽然此研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尚有许多需要推敲之处,但是在科技引领的时代下,依据BIM技术探索新的模式与方法并加以利用,要比空泛的研究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聂兰生.新居与旧舍——乡土建筑的现在与未来[J].建筑学报,1991(02):P38-41
[2]张军.略议传统民居与可持续发展[J].南方建筑,1998(02):P29-32
[3]袁媛,肖大威,傅娟.数字信息技术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J].华中建筑,2015(01):P7-10
[4]葛清.BIM第一维度——项目不同阶段的BIM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P15
论文作者:王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民居论文; 传统论文; 环境论文; 风貌论文; 建筑论文; 技术论文; 信息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