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研究进展论文_赵丽红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研究进展论文_赵丽红

天津市宝坻区钰华医院口腔科 天津 301800

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属于比较常见的颌面部疾病,其中牙源性引起的间隙感染最为常见,应及早有针对性的对病灶牙进行相应处理,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气道是否通畅,当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时,应尽快对症处理。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方法;感染;病原菌的类型

1前言

口腔颌面部解剖关系特殊,具有上通颅底下达纵隔的筋膜间隙,期间以疏松结缔组织填充。口腔内含有多种正常菌群,如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口腔内环境改变等,均可引发条件致病菌繁殖、扩散,导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继而引发败血症、颅内感染、血栓性静脉炎及局部脓肿等感染性病变,对患者健康及生命造成威胁。感染途径主要为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及医源性,发病后进展迅速,致病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甚至形成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纵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国内外均认为牙源性感染是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主要原因,发生率约>55.00%,以眶下间隙最为多见,发生率约>27.00%,发病率最低为舌下间隙[2]。了解当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有助于及早给予合理抗感染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感染发生率。因此,研究当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感染来源、病原菌检出及病原菌种类、主要菌株敏感试验结果,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故对该地区医院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口腔颌面部感染常见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以期为该地区临床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3]。

2感染来源

2.1 牙源性感染

牙源性感染是成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最主要的病因。近 10 年来,文献报道的牙源性感染导致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比例为 55%~72%。Yuvaraj等认为下颌第一磨牙是最主要的病灶牙[4]。而 Storoe等比较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与 90 年代引发间隙感染的病灶牙,发现 90 年代以下颌磨牙居多,80 年代上颌后牙的比例较大[5]。但总体来看,下颌磨牙是牙源性间隙感染的最常见罹患牙。开放的根管是细菌进入牙槽骨并最终达到颌面部各间隙的主要途径。在 Sánchez 等的研究中,有 33.8%的间隙感染由严重的深龋引起,是间隙感染病因的第一位,其他牙源性感染的病因依次为:拔牙后感染、冠周炎扩散、牙髓治疗后并发症、种植牙周围炎以及囊肿等[6]。

2.2腺源性感染

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主要来源则是腺源性感染。根据国内报道,在儿童间隙感染中约 65%源于腺源性感染。Bladassari 等的报道中也提及,腺源性感染常见于儿童,并可能导致严重颌面颈部脓肿[7]。

2.3院内感染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耐药菌株,长期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几率也在不断增加,近几年国内医院院内感染率已上升至 8.4%,但回顾国内外近几年文献,没有由于院内感染而引起的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报道[8]。

3建议与讨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最常见疾病,引发原因多种,如口腔菌群紊乱、牙齿疾病、免疫力低下、不注意口腔卫生及外伤等[9]。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解剖关系,发生感染后会迅速扩散,形成多颌面部间隙感染,加重临床症状,增加治疗难度,延长治疗时间。如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易合并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相关文献显示,20世纪初,我国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导致患者病死率偏高,高达10.00%~40.00%[10]。随着医学迅猛发展及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病死率逐年下降,但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各学者关注问题。主张早期治疗,避免乱用抗菌药物,以免增加耐药性及治疗难度[11]。故了解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及药敏至关重要。口腔颌面部感染来源以牙源性多见。本组与之相符,占总研究例数66.18%,其次为腺源性、医源性,分别占总研究例数29.90%、3.92%。牙与牙龈是口腔内食物及异物最易接触部位,且牙与牙龈间存在一定间隙,易滞留食物残渣或导致损伤,引发局部感染[12]。但不同年龄段患者感染来源有所差异,婴幼儿以腺源性为主,扁桃体炎、淋巴结炎等感染扩散至颌下间隙引发;青年、中年以阻生智齿或龋齿牙冠周感染[13];老年多以牙齿残根、残冠感染下行引发。随着对无菌操作及术后预防感染重视度不断提高,医源性发生率相对较低,本组医源性患者均为牙科诊所就诊后发病,可能与操作不当、不注意无菌操作等有关。提示,患有口腔或齿科病变,应去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引发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无论何种感染来源均以颌下间隙最易受感染,本组59.80%患者为颌下间隙感染。口腔内大涎腺均开口于口腔黏膜下,当免疫力低下、口腔内环境紊乱等,使致病菌定植阻塞大涏腺开口,感染逆行引发颌下间隙感染,部分可引发咬肌间隙、咽旁间隙等感染[14]。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在进行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脓肿切开引流和高压氧治疗的效果显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15]。

参考文献:

[1]杨静,李永生,邹弘驹.377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10:936-939.

[2]张力,唐君玲,兰玉燕,孙黎波,周航宇.口腔颌面部鳞癌手术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机体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04:898-899+941.

[3]吕继连,张瑞,闫大勇,蔡晓清,董汉华,赵媛.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原菌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11:2565-2567.

[4]石青.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治疗方法[J].中国农村卫生,2016,21:51+53.

[5]郑齐,王藕儿.15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感染特点及病原菌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13:2478-2479+2489.

[6]苗丽丽.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情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1:89-90.

[7]陆笑.LuxS/AI-2密度感应信号影响草绿色链球菌生物膜致病力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

[8]景蔚,闫德民.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及疗效评价[J].医药论坛杂志,2014,04:35-37.

[9]弓飞,程涛,崔广庆,肖艳.口腔颌面部牙源性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6:3948-3949+3952.

[10]蔡圳,朱德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5:349-353.

[11]Lee YQ,Kanagalingam J.Bacteriology of deep neck abscesses: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96 consecutive cases. Singapore Medical Journal . 2011

[12]Boyanova L,Kolarov R,Gergova G,et al.Anaerobic bacteria in 118patients with deep-space head and neck infections from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of Maxillofacial Surgery,Sofia,Bulgaria. Med Mi-crobiol . 2006

[13]OO Daramola,CE Flanagan,RH Maisel,RM Odland.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ep neck space abscesses.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 2009

[14]Sakaguchi M,Sato S,Ishiyama T,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managementof deep neck infe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 1997

[15]J Guss,K Kazahaya.Antibiotic-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community-acquired pediatric neck absces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 2007

论文作者:赵丽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7

标签:;  ;  ;  ;  ;  ;  ;  ;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研究进展论文_赵丽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