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生活追求特征的心理分析与对策_人生目标论文

当代青年人生追求特点的心理分析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当代论文,心理分析论文,青年论文,人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生追求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极具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今天,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柱,它不仅影响青年个人成长与生活态度,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进程。因此,我们应该从长远的战略高度,时刻关注这一问题。

带着这样一种责任意识,我们从1996年4月到1997年4月,在天津市区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为期一年的《青年人生追求状况》调查,采用了多种调查方式,调查对象涉及中学生、大学生、工人、教师、科技人员、干部、个体从业者等多方面人员。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中我们发现,当代青年的人生追求已呈现出良好的,积极健康的主流。但无论是从人生追求的目标、过程上看,还是从人生追求的内容上看均反映出当代青年与前一代人人生追求相区别的新的特征与心理状态。

第一、人生追求目标设定方式上的进与退。

追求是人生的动力,追求是人生的主旋律、追求是人生永恒的课题、追求自然有其预定的目标。革命先驱李大钊曾告诫青年人,“当你开始活动之前,应该先定定方向,譬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朝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目的地的那一天。”

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当代青年也深知目标的重要,只是在目标的弹性指数上一改革命先辈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拗,而把目标定成进可改、退可守的辩证目标。在此次调查结果的统计中,有37.8%的青年同意“制定人生奋斗目标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社会条件留有余地”,53.6%的青年认为“可以把目标定得高一些,激励自己努力奋斗”,只有6.2%的青年认为在目标的设定上“不怕做不到, 就怕想不到,只要心想,就能事成。”这说明大多数青年已经否定了不考虑主客观条件,只是个人一厢情愿的观点,选取了另外两项更切合自己实际的答案。而前两种观点实际上都考虑到了主客观条件以及在追求目标上可能达到的实际水平。所差之处只不过在于第一种观点愿意对自己的选择留有余地,显然是在向最好的结果努力的同时,也考虑到了不如意的可能,为了避免在由于某些原因没达到理想目标时,因为没有思想准备而沮丧。

第二、人生目标追求上的变异性和层次落差。

当代青年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说每天都有一种新的观念在注入和修补着他们生活目标的航向恐怕也不为过,诸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合作,还要有竞争;投资股票是一种诱惑人而时髦的冒险行为;大量的新住宅拔地而起,然而福利分房从97年4月1日起已经取消等等,诸如此类新鲜事物不胜枚举。面对大量的潮水般的新鲜事物的到来,青年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使其人生追求目标呈现出很强的更叠和随波逐流趋向,这样,便形成了青年人生追求目标随主流文化而不断调整和不同素质青年目标定位相别的人生追求目标上的变异性和层次落差较大之特点。这恰恰与青年时期思想多变的特征相吻合,对此我们尚不必大惊小怪。但透过对青年人生追求目标变异的表面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带有趋势性的亮点,即青年终于重又懂得了要以社会目标作为自己追求目标的轴心的道理。例如,当将“个人追求与崇高的社会理想”相比较时,认为崇高的社会理想更重要”的占35.2%,认为“二者同等重要”的占59.2%,也就是说,有94.4%的青年将崇高的社会理想摆到了与个人追求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此外,“当追求目标的行为涉及法纪时”有91.6%的人认为要“遵纪守法”;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49.9%的青年主张“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人生追求表现得并不像前两者那样积极,他们只认为在个人行为的道德标准上只要坚持“为自己,但不损人利己,不做缺德事”就可以了。当然,无论是认为崇高的社会理想更重要,还是奉行做人的起码道德要求都已与往日个人目标追求上的盲从与迷乱有了质的不同,但青年追求目标上的落差毕竟现实地存在着。

第三、人生目标实现手段的自主与客观条件。

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人生目标实现手段上,56.7%的青年认为“关键在个人”,强调了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强调“关键在个人”并不等于忽视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其它条件,而是说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力争比较全面地认识目标实现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并切实利用已有的条件努力创造尚未具备的条件,从而促成目标的实现。另外,有20.2%的青年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如果剔除对“天”的神秘理解,而把“天”看成客观条件,那么这种观点不仅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看到了某些客观因素在一定时期非人力所能左右的情况,应该说是合理的或比较合理的。此外,该项调查内容反映结果之最突出的一点是90%以上的青年已经完全放弃“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宿命论观点。

第四、人生目标实现进程的科学和理性。

在调查统计数字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代青年虽然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人生目标的内容以及人生目标实现手段上都在围绕“自我”这个中心,但在实现目标的进程中却是出人意料地从大局着眼。86.8%的青年主张既要把自己和家庭生活搞好,又要为社会做贡献,让国家更富强。许多青年则一致强调“人生目标,首先应追求事业有成,“丰收”时更应不忘国家、余款利国利民、造福后代子孙。这就清楚表明,当代青年已非常理性地将个人人生目标追求与社会理想的实现融为一体,视个人追求目标为社会共同目标的一部分,从而使人生目标实现的进程纳入了科学和理性的轨道。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青年已经认识到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追求中肯定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认识到造成人生追求的最大障碍,不是客观因素,而是主观因素,即追求者自身的素质。对“创造人生的奇迹,关键在战胜自己”,他们已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他们认为“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中,会闪现许多迷人的梦,梦中活跃着追求的图腾,只要我们热烈地向往未来,又认真地对待今天,一刻也不放弃追求去献身、去创造,我们的世界就会五彩缤纷,精彩的人生就一定会放出为他人赞美的彩虹。”

当代青年大多是生活在文革以后,以及改革开放、社会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治生活最稳定、物质生活最丰富的这一历史时期,他们经历的挫折最大,享受的成果最多,因而相对来说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略显认知不足。因此对在实现人生目标和社会目标进程中将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并没有象他们的前辈那样显得忧心忡忡,而是充满着自信与激情。同时,正如我们在第一个特点中所揭示的,他们对目标确立的方式又是那样对自己留有余地,这就不能不使我们考虑到隐藏在对社会发展认知不足所产生的其它几个特点的背后是否还有我们没有看到的“庐山真面目”。我们终于看到在这种认知不足、充满自信与激情的背后,还透露着当代青年人生追求目标赖以产生的深层动力——对人生、对社会的信念尚不够坚定这一关节问题。认真分析调研对象的构成,我们似乎找到了解释这一担心的重要答案。尽管我们的调研注重了对象的普遍性,但其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在社会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大多数都是社会的“中间人”或“边缘人”。因此,这种调查结果就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当代青年出于对自己社会地位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一心态之下的调侃和嘲弄味道,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有一种为之一震的警醒。

个体心态、行为是关系集体、国家的利益问题。这种既涉及青年个人追求目标,又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为此,作为青年工作者在了解了当代青年人生追求特征及其所引发出的对人生、对社会的信念尚不够坚定这一心态状况的同时,还必须找到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这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对青年进行信念教育的问题。笔者的观点与建议如下:

第一、抓住青年思想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释疑解惑,在促使青年对社会、对人生真知、深知方面多做工作。

青年工作者有责任通过经常性的调查研究,抓住一个时期内青年普遍关心的,而他们自己又难于解决的问题,认真加以研究,精心做好准备,通过专题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富有具体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的一些“扣子”。近几年来,已经有些问题在青年头脑中积存了较多的疑虑,值得引起重视。一般说来,帮助青年解决思想上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坚持做青年的知心朋友,真正摸清他们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的思想脉络,分析出他们形成“思想扣子”的症结所在;二是要围绕青年关注的问题认真、深入地进行学习和钻研,下一番扎扎实实的功夫,力求把问题弄清楚,弄明白;三是要采取对青年充分信任的、平等而亲切的态度来同他们展开探讨,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提出问题的现实性、思考问题的某些合理性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愿望;四是要逐个地分析青年思想上的误区,包括澄清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某些误解,纠正他们对客观现实认识的某些偏差,指出他们对事物发展前途估计的某些失误,同时还要在知识上、方法论上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导。当然,即使我们坚持这样做了,也未必能“包治百病”,因为有些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只能靠改革的实际进展去说服他们。但就共青团履行自身“团结、教育青年”的职能而言,经常、及时地帮助青年解决思想热点问题,仍不失为促进青年加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树立正确人生信念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从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入手,激发情感,逐步深化,进入主题,坚定青年的社会主义信念,在促使青年相信、深信方面多下功夫。

爱国主义作为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向来是我国优秀人才成长的一片沃土。从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入手,最能拨动青年人的心弦。爱国主义情感可以相对地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初级层次是对祖国的亲切依恋感。这种情感是由于意识到“祖国生我养我”而形成的,它植根于民族的血缘,带有“血浓于水”的特点,因而是无需证明的,是在人们心中普遍蕴藏着的,是最容易被激发出来的。中级层次是对祖国的自尊自豪感。在亲切依恋感的基础上,加上对祖国的自然风光,历史变迁,文化传统和发展现状的认识,自尊自豪感就会顺理成章地产生。高级层次是对祖国的责任使命感。这种情感不仅建立在对祖国历史和现状的了解上,还要建立在对祖国发展和未来的展望上,不仅表现为对祖国荣誉和抚爱的一种分享,而且表现为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一种分担。有了责任使命感,社会主义信念的确立就有了最深厚的感情基础。可见,爱国主义教育蕴藏着巨大的威力,它一是具有基础性,能最广泛地吸引青年,二是具有情感性,能最终直接地感动青年,三是具有层次性,能使对祖国的情感逐步升华为对社会的信念。因此,只要紧紧抓住爱国主义教育,并促使其不断深化,加强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就有了最好的突破口。

第三、帮助青年确立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高屋建,把握全局,掌握规律,促使青年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进程上找好落脚点。

信念问题归根到底是受世界观和方法论所支配的,因此,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是加强青年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的关键。因为仅有情感,往往缺乏深刻性和持久性;必须通过理论的武装对它加以巩固和提高,才能使其达到理性化。当前,特别要注意联系青年思想实际,努力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帮助他们确立几个基本观点。一是要针对青年对于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引导他们确立从本质上认识社会主义的观点。要让青年懂得,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并不是因为有这个名字就光荣,而是因为它确实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二是要针对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种种复杂现象和问题面前所表现出的困惑心理,引导他们确立从矛盾中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的观点。要让青年懂得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就不可能是纯而又纯、没有矛盾的,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更是如此。要帮助青年克服认识上的迷惘,情感上的怨气和意志上的消沉,从而以积极、主动、热情的态度去对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三是要针对青年事业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急躁和畏难情绪,引导他们确立从过程中发展地认识社会主义的观点。要让青年懂得,脱离现实,超越阶段,急于求成正是以往“左”的错误产生的根源,建设社会主义最要紧的便是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要使青年看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实现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遭受挫折,也可能出现失误。要有勇气,有韧性、有奋斗到底的决心。帮助他们更好地脚踏实地,增强抗挫能力,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以开拓者的姿态勇敢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四、引导青年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乐群敬业,乐观进取,乐于奉献,为在青年中发扬自觉自愿、无私无畏报效祖国的奉献者精神引吭高歌。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还必须解决个人对人生价值取向问题。这里一是要培养青年的乐群敬业精神,使他们一方面高度珍惜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优越条件,努力沿着正确方向提高个人价值;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将个人价值融汇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价值中去,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促进事业价值的增大。二是要培养青年的乐观进取精神。要让青年懂得,人的价值既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靠主观自封来取得的,只能在社会提供给每个人的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实践中,通过个人艰苦的劳动和创造去实现。一句话,就是要认识到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从而自觉地树立起乐观向上,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三是要培养青年的乐于奉献的精神。要让青年懂得,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满足的有机统一,或称奉献与索取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奉献应当是第一位的,索取只能是第二位的。奉献,既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优良传统,又是每个人人生幸福的重要源泉。只有那些为社会、为人民真正作出了奉献的人,才会感受到自身的强大和内心充实,体会到人生应有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产生一种人所特有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一句话,要明确认识到勇于奉献是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和精髓,从而自觉自愿、无私无畏地去发扬这种奉献精神。

社会主义信念的树立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无疑必须以理论教育为主线,为重点。但由于信念还包括着情感和意志的因素,所以又不能完全靠理论教育来解决全部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手段,采取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理性与感性相互交融、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方法,来实现促进青年增强社会主义信念的目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当代青年生活追求特征的心理分析与对策_人生目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