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方法:此次调查对象随机选自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感冒患者300例,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和处方信息进行整理分类,针对患者的一般病情、处方中用药情况等展开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处方信息、不良反应及药理成份分布。结果:在300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占12.50%,药物成分重复处方占10.00%,药物使用不对症占1.67%;出现不良反应为9.67%,其中胃部不适者51.72%,过敏者35.58%,血压升高或心跳加快者27.59%,恶心呕吐者31.03%;300张处方中涉及的抗感冒药物包括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咖酚伪麻片、复方氨酚伪麻片、氨咖黄敏溶液等。结论:抗感冒药引起不良反应可涉及各个器官系统,使用抗感冒药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并遵医嘱用药,注意用药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的滥用,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抗感冒药;不良反应;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37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4-0075-02
前言
感冒属于临床上较普遍发生的一种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上呼吸道疾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在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注意保暖,饮食清淡并饮用大量的水的情况下,大多症状在几日后可自行缓解甚至消失[1]。感冒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特效药,大多采取抗病毒治疗及自身免疫调节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患者都将感冒当成小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自行备一些不同类型的感冒药,且多数患者缺少足够的医药知识,急于求成,往往会服用多种抗感冒药物或自行增大药物的剂量,导致出现一系列不良的反应,造成严重后果。为此及时了解各种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是保证合理用药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调查对象随机选自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感冒患者300例,其中男165例,女135例;年龄3~77岁,平均(36.7±6.5)岁;儿童57例,青少年59例,中年51例,老年13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接受门诊或住院治疗。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临床研究,临床资料以及处方信息完整,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和处方信息进行整理分类,针对患者的一般病情、处方中用药情况等展开调查。处方分析审核小组利用现有知识水平对300张抗感冒治疗处方的用药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对不对症、不合理以及药物成分重复的处方进行筛选统计,最后对涉及抗感冒药物的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方分析结果采用例数及百分比表示,并用χ2检验,P<0.05代表各差异有一定统计意义。
2.结果
2.1 处方分析结果
在300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38张,占12.50%;药物成分重复处方30张,占10.00%;药物使用不对症处方5张,占1.67%。由此可见,不合格处方中以处方用药不合理所占比例最高,用药不对症所占比例最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本研究中患者在抗感冒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有29例,发生率为9.67%(29/300);不良反应表现为胃部不适者的有15例(51.72%),过敏者10例(35.58%),血压升高或心跳加快者8例(27.59%),恶心呕吐者9例(31.03%)。胃部不适者在不良反应患者中所占比例最高,与其他不良反应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或消失。
2.3 抗感冒药成分分布
本组研究中的300张处方中涉及的抗感冒药物包括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咖酚伪麻片、复方氨酚伪麻片、氨咖黄敏溶液等,涉及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包括:解热镇痛、镇咳祛痰、收缩血管、中枢兴奋、抗病毒、抗组胺6大类。
3.讨论
3.1 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分析
感冒药是生活中的常用药物,大多为非处方药物。患者在药店、药房都能很方便地购买。但如何正确选择、合理使用、发挥抗感冒疗效,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由于抗感冒药物种类繁杂且部分药品成分几近相同,因而患者若盲目用药则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本次研究中,在300张处方中发现不合理感冒处方38张,药物成分重复处方30张,药物使用不对症处方5张,不合理处方所占比例最高,可见目前临床抗感冒治疗中存在较为明显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研究中对临床常用抗感冒药物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发现,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感冒药物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解热镇痛、镇咳祛痰、收缩血管、中枢兴奋、抗病毒、抗组胺等六大类,这与黄映[2]研究结果一致。在临床中常用的抗感冒药中很多含有相同的成分,临床医师和药学工作者应对其进行了解并掌握,在今后的临床用药中针对感冒导致的具体症状对症用药,合理选择抗感冒药物,实现安全用药,避免因用药成分含量增加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胃部不适者在不良反应患者中所占比例最高,约占51.7%,而其他不良反应如过敏、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恶心、呕吐等所占比例也不低,其不良反应涉及全身多个器官及系统。
3.2 抗感冒药的合理应用
3.2.1对症选择药物 感冒的症状较多,但是一般都表现为鼻塞、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等感冒初期症状,对于一般人群,可以根据感冒初期、中期、后期症状的不同和病情的轻重,合理选用必要的抗感冒药,单纯发热患者可以选用含有抗过敏和缩血管成分的感冒药,如新康泰克;如患者只是轻微的发热头痛而没有另外症状,可选用一些只有解热镇痛的单方制剂,对于头痛、发热等症状较重的患者可选用含有抗组胺剂、苯丙醇胺的药物,但是要注意的是苯丙醇胺具有神经兴奋、厌食等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用于治疗儿童的感冒。打喷嚏、鼻塞、流涕患者,可选择含鼻黏膜血管收缩和抗组胺的抗感冒药;对于咳痰的患者可选用含有祛痰成分的感冒药,如瑞可尔,如果患者咳嗽症状比较重可以选用含有右美沙芬的药物,该药可抑制咳嗽中枢和外周双重性镇咳作用。如果感冒为病毒性感冒,就必须选用那些含有抗病毒成分的感冒,如感康片等[3]。
3.2.2避免重复用药 一般情况下要尽量避免重复用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应避免同时应用2种以上的抗感冒药。如必须选择2种以上抗感冒药时,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注意2种药物含有的共同成分,以便了解药物组成,避免重复用药。
3.2.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使用解热镇痛药时,应避免同时服用抗凝血药等。因解热镇痛药普遍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成分,可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增强抗凝血药物的作用。氯苯那敏有抗胆碱和中枢镇静作用,与抗胆碱药及中枢镇静药同时使用,可增强抗胆碱和中枢抑制的作用。右美沙芬有中枢抑制作用,与中枢抑制药同时使用可增强后者的作用[4]。
3.2.4合理选择药剂量和时间 抗感冒药不能大剂量使用,如果对乙酰氨基酚,每次安全剂量不超过1g,超量可导致严重后果。小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用药时更应注意用药剂量。抗感冒药一般服用不得超7天,如服用7天仍未缓解,应去医院就诊[5]。
4.结论
综上所述,抗感冒药物可引起不同器官和系统的不良反应,虽然症状较为轻微,但如若应用不合理,也会酿造较为严重的后果,造成组织器官受损而死亡。因此,患者应用前要读懂药物说明书,依据自身症状合理用药,避免重复用药,对于要同时服用其他药物的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同时需注意合理选择药剂量与时间,特别是妊娠期妇女及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用药更应注重以上事项。在症状严重、服药后不见疗效的情形下应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邓敏.抗感冒药物的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258-259.
[2]黄映.抗感冒药的临床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8(04):208-209.
[3]陈巧明,李磊,容颖慈.抗感冒药的组分及副反应[J].中国实用医药,2011,5(05):142-143.
[4]都军平.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建议[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7):3816-3817.
[5]赵有亮.抗感冒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08):274-275.
论文作者:李艳芳,李菲,周婵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7
标签:感冒药论文; 处方论文; 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患者论文; 成分论文; 症状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