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信达外国语学校 浙江杭州 3111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方针战略都侧重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我国中小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思维定势,因为“填鸭式”教学所限制的不仅仅是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还有看待问题的方式。虽然,思维定势的存在带来的不一定就是消极的影响,可数学作为一门辩证性极强的学习科目,如果学生不能打破这种惯性思维带来的影响,那么未来学生将无法摆脱这种定势带来的负迁移作用。文章探寻了数学思维定势的概念和成因,并且在研究根源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的应对策略,以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突破定势带来的思维桎梏。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定势;规避探究
在浙教版初中数学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题,汽车正在一条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上行驶,规定向南行驶的路程为正。那么汽车向北行驶了60千米,记做()km?汽车又向南行驶了85千米,记做()km?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正数负数的掌握,虽然这道习题非常简单,但是却有很多学生被这个问题所误导。有的学生没有认真读题,因为这道习题与书中的例题极为相似,所以学生在条件反射之下就把北面作为了正数的方向,所以自然会出现这种低级的错误。事实上,这种错误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势”。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体系,所以在实际的练习当中往往会受到这种惯性思维的心理暗示,故而就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因此数学教师要在实际的授课和日常的练习中,一次又一次的冲破这种思维定势的固有框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主动权的同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一、数学思维定势的概念内涵
定势,顾名思义就是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趋势,所以在心理学研究中被人们理解为一种类似于准备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基于历史的认知、记忆和思维模式等这些方面对当前情况的理解所带来的影响,自然就会呈现出不同处理结果。事实上,这种思维定势就是一种惯性思维在起作用,与传统的迁移比较接近。换句话说就是以往的活动带给人们的经验,让人们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将这种习惯和认知带到下一个实践的模式中去,是一种既定存在的处事经验,也是出自以往人们对事物的基本认知。其实,这种定势的作用有好有坏,好的就是积极的正迁移作用,它能令自主思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帮助引导人们的思维发展方向;而不好的作用就是我们这里要提到的消极影响,即思维的负迁移结果。这种消极的影响会让人的思维产生一种惰性心理,然后形成一种错误的习惯思维,致使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都难以得到发展和进步。
二、数学思维定势对初中学生产生影响的原因
(1)受到以往的数学解题方法影响;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思维特点,故而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作业当中,常常会受到以往解题思路的影响,最后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张的就是学生要通过对错误习题的反复练习以加深记忆、掌握解题技巧。但是数学的学习又是一种逻辑性极强的科目,所以学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辩证发散思维,这样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学习效率的快速提升。我们知道,当一个人利用一种方法解决了多个问题的时候,无论在后面遇到什么类型的困难,他都会首先尝试用他所习惯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这就是定势带给他的思维惯性误区,使得他会每次都尝试用一种思维方法去寻求答案,但生搬硬套这是行不通的。一道题的解题思路有很多,并不是一个方法都会适用任何题目。初中教师只有培养学生这样的辩证思维,让他们能独立思考,并且从其它的角度得出答案,这样才是挣脱了传统学习模式的枷锁。虽然,以往在练习当中的宝贵经验也非常有效,但是学生自己心里要清楚,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想“以不变应万变”那是不可取的,只有自己掌握了“应万变”的技巧,才能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带有积极意义的主动权。
(2)对新知识缺少足够正确的认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无穷尽的,但是每个知识点都有存在的必然价值需要学生掌握。因此,当教师在向学生讲授与学过的知识点类似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帮助他们正确区别好两个知识点的不同侧重点。如果学生不能直观地认识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本质不同的话,那么就容易将其混淆,最终导致所有的理解和练习都出现重大的偏差。例如,在数学正负数过程中,有一道选择题的内容是这样的。A、B、C三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分别是40米、-35米、-10米,那么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多少米?当教师在把这道题目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全班60人,竟有49个人得出的答案都是错误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一道非常简单的习题让整个班级的学生基本“全军覆没”的原因,竟然是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由于在学生原本的概念当中,最多的就是数字最大的,最少的就是数字最小的。所以,当题干当中出现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居然是40-(-10)=50米.学过正负数的我们都清楚,其实在负数中,越小的数,数字的表现数值越大,所以正确的答案应当是40-(-35)=75米。这个错误出现的原因很值得我们深入去思考,因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还并不熟练,所以对于数字大小的概念就容易出现混淆,所以在实际的练习当中才会被固有的思维所误导。教师如果想让学生能在根源上就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就要反复把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反复练习。当学生在练习中把正负数的大小多少也变成一种思维“定势”,那就能正确的使用相关的知识做好后面的解题和求值了。
(3)被习惯和经验所左右的思维惯性;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特殊习惯,就像有的人习惯在床上向左侧卧而眠,但有的人却只有平躺才感觉舒服。所以,解题思维定势也就是习惯的一种,我们只有跳出原本的思维禁锢,才能换一种视角去看待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许这样就会柳暗花明,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道初中阶段的几何习题是这样的:如左图,△ABC中,D、F在AB上,AD=BF,过D作DE∥BC,交AC于E,过F作FG∥BC交AC于点G.求证:BC=DE+FG.类似像这样的题目其实有很多种解题方法,但是大家一般习惯的就是把线段的位置进行相应的平移,这样就能较为简单的把这个题目攻克。但是除了延长较短的线段让其与之相等,或者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与较短线段相等的长度以外,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想到另一个方法得出结论?因为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利用线段延长和平移的方法来进行解题,所以学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顺序。事实上,除了线段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梯形或者是三角形的中线定理来进行解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就像右图这样在原图上面画一条虚线,然后就可以得到一样的答案:作梯形DFGE的中位线MN,则MN=(DE+FG)/2(1),又AD=FB,由平行截割定理得MN也是△ABC的中位线,所以MN=BC/2(2),由(1)(2)知,BC=DE+FG.以上就是换一种思维角度的解题方法,这样的练习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的多角度解题思路都会让解题过程变得更加简单。
(4)受基础能力差别的制约和局限;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就已经存在较为悬殊的能力差别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数学学习的抽象性概念理解和逻辑思维确立非常关键,如果有的学生天生对此并不敏感,那么就难以适应更加高深的数学学习。因此,思维定势也受到学生基础能力的制约和限制,因为某些学生一旦形成固有的解题思路,那就很难从根源上扭转过来。众所周知,习惯都是经由天长日久而产生形成的,所以想要有所改变非常困难。而这种类型的学生与思辨能力极强的学生在本质上就有很大不同,所以如果改变了这种思维定势,就会变成另一种思维定势,故而这样的引导根本就缺乏实际的意义。由此可见,初中的数学教师必须要正视个性化学习能力差异的情况,然后寻找一种可以变通的方法,让学生能便捷灵活的掌握多种形式的解题方法。
三、如何避免形成固定的数学思维定势
众所周知,思维定势就是一种习惯,那么为了避免这种习惯影响到学生科学的应用多种类型的数学思维进行解题,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促进创新思维的良性发展。
(1)加深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转换角度来进行思考;
诚然,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就其性质而言,初中数学科目的知识和重点也依旧是在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其实,在不断的学习中知识的积累会不断地增加,但是教师不应当让学生丢了西瓜捡芝麻,而是要让学生依旧能回忆起原本掌握的知识重点。我们知道,原本的旧知识可以解决新的问题,而新的解题技巧自然也能回答新的问题。知识的学习在于一个日久的积累过程,只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纳和总结,就能创新思维角度,升级解题方案,避免在数学学习中出现影响发展的思维定势。此外,角度的转换还可以换个时间进行思考。因为大家都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的思维活跃度并不高,如果过一段时间再去思考刚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就会变得非常简单,也许这也是一种思维定势的突破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做题当中尝试一下。
(2)利用辩证的发散思维来思考,换个方式得出答案;
通过不断的研究人们发现,其实数学不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存在诸多的可能性。所以,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教师就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辩证性,让数学解题技巧能够呈现出多元化、多种类的发展趋势。一般而言,固定的思维定势会影响到学生的解题思路,因为数学的趣味性就在于它充满了无限的可能。虽然常见的解题方法也能解答这些问题,可是如果不能体现出自身思维的先进性和创新性,那么就不能证明数学教育的核心素养培育是成功的。因此,在实际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就要让学生寻求一种特别的方法去得出答案。例如,在浙教版初中数学的练习册当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a、b满足 + =2,则 =().原则上,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这样的,根据已知的条件a、b满足 + = 2,计算 + = 2,可得 =2,即结果ab = .然后,我们把ab = 代入 式之中,计算得出结果 = = .其实,对于这个题目来说,常规的解题方法比较复杂,而且更麻烦。所以我们就可以换个方式赋予一些满足了题意的特殊值来解题,这样就能比较快速的得出答案。因为这道题本身就只是一个选择题,如果因为冗杂困难的原因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就无法确保学生在考试中能完成所有的题目。根据已知条件 + = 2,我们就可以令a=1、b=1,这样就可以直接的代入原题给出的算式之中 ,就可以计算得出这样的结果,我们可以将其呈现为 = = .由此可知,如果学生能通过辩证的发散思维来转换解题方式,那么就能有效的避免形成常规的思维定势,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
(3)跳出惯性思维误区,避免定势带来错误;
很多时候,考试中或者作业中的数学题目,学生不一定不会,出现错误的原因可能涉及到很多因素,像马虎大意、审题不清、缺项漏项等。但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单一的错误和原因,就是思维定势形成的外在表现。那么,如果一旦不能避免思维定势的产生,教师就要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强调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这样才能避免被思维定势所误导,然后出现错误。例如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中考题:关于x的方程mx-2x+3=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很多学生看到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这个条件之后,就得出了△﹥0然后直接进行了计算,最后得出了m的值。但是,这些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却遗漏了m≠0这个条件,所以使得原题的结构变成了一元一次方程,致使最后的结果变成了错误的答案。这就是思维定势带来的误导,就像本文开头所说的那种错误的认知。教师必须要在这时候强调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根这个已经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有更直观的认定。
结束语:
总而言之,如果不能有效的避免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势,那就要寻求解决的办法。只有初中的数学教师能正视这种惯性思维给学生带来的负迁移影响,才能真正的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然而,思维定势的出现也可能并不仅仅只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只有本着辩证的思维看待定势在解题方面的影响,才能避免消极定势的负迁移结果,发挥积极定势的优势,最后完成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框架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李德荣.变式教学是盛开在数学课堂上的一朵奇异的小花[J.新课程学习(下),2013(9).
[2]郑文庆 . 以尝试学习构建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J]. 新教师,2017(1).
[3]曲红梅.小议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利弊[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7一78.
[4]张红玲.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机辅外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0(3):58一59.
[5]郑文庆 . 不容忽视的非智力品质培养[J].科普童话,2014(7).
[6]周欢 . 增强意识 彰显思维训练[J]. 新课程学习(上),2014(6).
论文作者:宋菁
论文发表刊物:《学习与科普》2019年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6
标签:定势论文; 思维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方法论文; 初中论文; 《学习与科普》2019年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