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综述_货币需求论文

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综述_货币需求论文

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理论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金融与经济一直是两个虽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体系和范畴。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进入1990年代以来金融与经济共同发展以及相互融合的过程和趋势表明,这两个体系和范畴越来越难以严格区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越来越紧密。金融与经济越来越密不可分,经济与金融日益相互融合,金融成为经济的核心。所有这一切要求人们重新认识金融的本质、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基于此,本文着重对金融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进行分析。

一、经济学“二分法”与货币面纱论

早期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往往将商品交换相关的价值决定理论与货币理论截然分开。他们认为,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供求情况来决定,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即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着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等关系,而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是由货币数量所决定的,这样,就将绝对价格水平和商品市场供求完全分开,将价值理论与价格理论或称为货币理论完全分开,理论界将这种研究方法称为“二分法”。

根据“二分法”,经济活动本身是不受货币因素影响的。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仅是商品流通的媒介,它既不对经济产生正面影响,也不产生负面影响,它是经济中的中立因素,是罩在实物经济运行上的一层“面纱”。货币数量的变化只是引起商品价格水平的成比例的变化,而不影响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在社会经济中,货币从本质上来说是最无意义的;它的意义只是在于它具有节省时间和劳动的特性。

二、马克思的货币资金“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

马克思在吸收和批判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和考察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问题,解开了“货币之谜”。他在分析货币的属性和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理论,阐明了他的货币资本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理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而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现为货币,以货币流通为前提。货币服务于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货币就有可能转化为资本。货币转化资本,以预付的形式出现,去购来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工具、对象和劳动力。商品生产,都要求以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企业的前提条件,因此,马克思在此意义上,将货币资本称作“第一推动力”。

而且,就资本的循环过程来看,资本循环的公式为G—W—…W’—G’,它要求资本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上的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也就是说,资本循环要正常进行,必须使单个的产业资本同时处在所有的三种形态上,同时,资本的每个不同的部分能够依次经过相继进行的各个循环阶段,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阶段,以一种职能形式转到另一种职能形式。不断地从货币资本出发,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最终以增值的形式还原为货币资本形式,持续推动资本循环过程的正常进行,形成货币资本的“持续推动力”。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马克思强调了货币资本的作用,指出,“它是每个单个资本登上舞台,作为资本开始它的过程的形式。因此,它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

三、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维克塞尔作为瑞典学派的先驱,他在将货币发挥作用的领域由流通领域拓展向生产领域的过程中,分析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交易媒介中的诸项职能,并分析了诸项职能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联系起来,建立起统一的货币经济理论。

维克塞尔通过对利率和物价及经济变动的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累积过程理论。他通过分析货币利息率——指借贷资本的利息以货币形式来表现的利息率,同自然利息率——指假定没有货币参加的实物经济中,借贷资本的储蓄与需要相一致时的利息率的背离与均衡变动,通过储蓄、投资的影响,决定价格的变动,提出“利率是价格的调节者”的观点。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由于企业扩大生产便引起生产要素价格和消费品价格上涨,而且这种上涨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累积地发展,直到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相等。当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则会引起相反的累积过程。只有在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相一致时,物价水平才会保持稳定。维克塞尔通过累积过程理论,指出了货币数量变动通过利率而对实际经济活动和价格产生影响。

四、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在吸收维克塞尔货币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提出了自己的货币理论。他认为储蓄是指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它可以银行存款方式持有,也可以是居民手中持有的现金形式。但以现金方式持有的储蓄并不能给其持有者带来利息收入,只有不以现金方式持有的储蓄方有利息收入。因此,利息是放弃流动性的报酬,是不贮钱的报酬,而不是储蓄的报酬。他认为利率作为一种尺度,它可能衡量货币持有者不愿意放弃流动偏好的程度,而流动偏好是指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它由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构成。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经济活动水平所引致的收入状况,与利率变动不太敏感。而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受利率的影响。包括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函数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大创新。

在提出货币需求理论的同时,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决定,可以当作外在变量来对待,货币供求的均衡决定利率水平。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调控利率,而利率的变化又会影响到投资水平,进而影响到有效需求。这样,可以熨平投资的不规则波动,实现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充分就业状况的实现。

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认为,货币当局应当采取有管理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但是在萧条时期,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仅靠货币政策不足以刺激有效需求,消除失业和萧条,最重要的还是财政政策。通过利用财政的直接投资,启动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摆脱萧条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

五、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1956年发表的论文《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重新复活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在他的文章中将货币数量学说解释为货币需求学说。指出货币数量论不是产出学说,也不是货币收入学说或价格水平学说。从货币需求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不仅受到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启发,而且还受到凯恩斯对货币的流动性分析的影响。

现代货币数量论把货币看作是一种资产,认为货币仅是人们保持财富的一种方式,因此,货币需求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受总财富和各种不同形式财富报酬的影响的函数。弗里德曼通过引入永久性收入的概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货币需求是少数几个可以观察到的变量的稳定函数,在这些变量中,永久收入最为重要,利率没有被看作是货币需求的重要的决定因素。这样得到货币需求受收入决定的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从而复活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在论证了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弗里德曼进一步指出货币的供给是外在地由货币当局决定的。由于经济运行本身具有内在的稳定性,据此他认为,经济的波动往往都是由于货币当局过于“弄活”的货币波动的结果。货币最为重要,所以货币政策应该成为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动乱的主要来源。要求通过制定货币供给的“单一规则”,以固定的事先确定的比率供给货币,来防止联邦储备银行成为干扰经济的来源,并以此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这些货币的稳定的增长率,将为企业基本力量的有效运行提供一个有利的货币气候,通过这些基本力量,独创性,发明,勤奋工作和节俭,真正地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六、金融深化论

至1960年代以前,传统的金融理论的研究对象,多是以发达国家的金融状况为标的的,而且在分析中所采用的方法是货币分析方法,即他们的金融理论只局限于货币理论;他们的金融机构理论也只局限于银行理论。这种金融理论研究现状,远远不能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同时在1973年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的著作,两人都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金融抑制”的“金融深化”的不同角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反思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的特殊性,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深化战略的政策主张,人们将他们两人的理论称作“金融深化论”。

麦金农和肖认为传统的金融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为基础,它是建立在特定条件之上的:一是有健全的市场机制并能正常运行,市场化程度高;二是投资具有不变的规模报酬,即投资不论其规模大小均有收益,技术革新和投资是可以分割和渐进的,投入和产出也是完全可分的;三是投资主要依赖外源型融资,即依靠金融机构放款或在资本市场发行证券来筹集所需资本。但在发展中国家,这些条件很难满足。发展中国家普遍情况是低储蓄—低投资—低产出—低收入—低储蓄,形成了“贫困陷阱”。因此,摆脱贫困,促使经济发展的合理选择是金融深化。

七、金融约束

1990年代中期以来,理论界在反思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特别重视研究日本以及东南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金融的关系。他们认为,对发展中经济或转型经济而言,金融抑制将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落后,而推行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制约,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于导致金融动荡,因此有必要走出另一条道路,这便是由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兹等人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

赫尔曼等人同时区分了“金融抑制”与“金融约束”的不同。以利率指标为例,金融抑制不仅表现为利率偏低,而且表现为实际利率低,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这样使得经济整体上的储蓄率就会降低,而且负的存款利率属于从民间部门向政府部门的财富转移,即低的利率所形成的租金由政府部门攫取,并随意分配。金融约束虽然也表现较低的利率,但一般要保证实际利率为正,这形成金融抑制与金融约束在实际利率量上的区别。而且,在金融约束下,低于市场均衡利率所产生的租金,政府并不占有,而是在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根据政府制定的规则而进行分割,而金融部门内部,生产部门内部微观主体对租金的占有则是市场机制,竞争获得。这样,在金融约束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在不损害微观经济主体市场化行为的前提下,通过设租形式,诱使微观主体采取符合政府意愿的行为,在保证微观效率的同时,进行政府干预。同时,利用租金,有利于保证存款的安全性和中介机构效率的提高,并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约束可以成为国家在保证市场效率前提下,干预经济的手段。而且与过度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相比较,金融约束一定程度上是与金融渐进改革相适应的,是摆脱金融抑制,走向金融深化的必要阶段和必由之路。

八、总结

关于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体上存在三种观点:一是金融绝对地决定于经济,而金融本身对经济几乎没有一点作用;二是金融决定于经济,但金融在一定程度、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经济;三是承认经济是决定金融发展的基本要素,但同时认为,一国的金融发展程度,实质上决定了一国的经济发展程度。

但是,自1970~1980年代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运动以来,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似乎正发生或将要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传统的经济增长主要靠项目,靠实物资源、技术进步,现代经济增长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的发展程度,不仅要靠实物资源的开发和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靠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传统的金融交易都是以实质商品的交易为基础,以实现商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为己任,那么,现代金融交易中的相当部分则与实质商品交易无直接关系,金融交易的规模、结构,以及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力等都远远超过实质商品交易。传统上,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工业化程度,特别是制造业的发达程度,把各国划分为工业化国家和非工业化国家,现代新兴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程度成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金融业以上几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客观上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金融的发展并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一枝独秀,二者的发展总是相辅相成的:如果金融经济的发展过分超前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泡沫就会破灭,金融危机就难以避免;相反,如果金融经济的发展过分落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没有金融泡沫,经济发展必然受阻,停留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因此,研究金融及金融体系,维持一个健全而运行良好的金融体系,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

标签:;  ;  ;  ;  ;  ;  ;  ;  ;  ;  

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综述_货币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