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盐城传统村落的生态保护研究——以东台安丰古镇为例论文_黄婷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盐城传统村落的生态保护研究——以东台安丰古镇为例论文_黄婷

黄婷

盐城工学院土木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盐城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对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困境进行了反思,并且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提出了盐城地区传统地域文化及传统村落保护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生态保护

1.前言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对于当今中国来说,融合生态理念的传统地域性文化的保护和推广迫在眉睫。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存在于特定场所,反映了当地的风土和文化的空间概念。而传统村落作为地域特色最浓郁的群体独特地表达了人类对该场所的体验,如果消亡必然导致所蕴涵的独特的文化、历史和生态知识的消失,这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而新型城镇化也为盐城传统村落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

2.盐城古村落文化保护现状调研及存在问题

为了对盐城古村落保护的现状有更好的了解,笔者带领学生先后两次去盐城东台进行了实地调研,前一次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后一次主要采用了深度访谈的调查方法。

盐城市安丰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安丰自古便是宗教名镇,镇域范围内散落分布各类宗教遗址;安丰也是文化大镇,历史留存下来的文物古迹遍布镇区,七里长街石板街道依旧,两旁仍然保留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徽式风格的民居和商铺,这也是我们选择安丰古镇作为调研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实地走访,我们发现安丰古镇的古民居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建筑肌理遭受破坏

除了古建筑比较集中的“七里古街区”,其他古民居零星分散于镇区范围内,由于早期没有对历史物质遗存形成统筹规划,在镇区快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这些古民居的保存,土地的整治再利用、环境设施的更新升级等使得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民居被拆除;此外,由于年代久远,一些明清古民居破旧不堪,无法满足居住要求,长期被弃之于自然环境的销蚀中,成为危房,形成屋面塌陷,墙体倒塌等现象,另有众多小型企业,见缝插针,占用镇区的优良地段,建筑风貌极不协调,镇区内现状是多种风貌并存。

2.2古民居风貌同质异化

在镇区两层住宅区普遍存在,尤其是古街区周边地区,但受快速城镇化影响,建筑向竖向空间发展,城镇风貌变化极不稳定,无所适从。镇区沿老 204 国道,多布置商业建筑,70 年代是灰色水泥抹面,坡屋顶,80-90 年代,追求大玻璃带来的外观效果,而如今,各种典范式的公共建筑层出不穷,建筑色彩、形式并没有根植于古街区文化,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的变化。

2.3传统地域文化走向迷失

由于新镇区的启动,人口、劳动力等资源逐渐向新镇区聚集,年轻一代的创业需要,部分居民离开古街区,形成多处房屋空置的现象。古街区遗留下老年人以及小孩,出于对邻里情感上的牵挂及不愿意去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从调查看来,生活在原来的地区的人群多为收入水平较低、无劳动力阶层。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或者外迁,留下老龄人群,使老街的传统文化一代代逐渐丧失,一些传统风俗得不到传承。

3.盐城古村落保护方法与对策

针对盐城乡村空间高密度带状分布、过渡性均匀分布、中密度分布以及团状稀疏分布的肌理特征,在保留其传统的肌理格局的基础上,同时要遵循其他相关原则。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的对策:

3.1基于层级发展的空间肌理格局延续

村、镇的关系虽然密不可分,但是在空间形态上、布局上相差甚异。在新型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城市的理念和内涵,呈现多元化,双向交互发展,配套设施完善。

(1)等级发展

村镇在落实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地域特色等,因势利导,努力制定出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案。村落与乡镇相互协调,制定出总体城镇化发展方案,逐步细化,层层衔接,不断落实改革规划,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村庄-中心村-小城镇-重点镇-小城市”等级空间生态发展体系。

(2)多核聚集

在村落中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为居民配套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设有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形成服务辐射带,让每一个聚落,每一个社区有相应的产业服务,周边保障完备,以点带面,实现服务到位,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肌理延续

盐城区域内部有着多类型的乡村聚落空间肌理,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的形态,在规划布置中,完全保留原来的空间肌理是不现实的,但是应当首先考虑空间文脉的延续。空间肌理保存完整、尽量靠近镇区、与不同的肌理形成鲜明对比等,这些区域都应当是重点区域。严禁任意的插入式地新建,在规划的绿带限定中止步,利用生态的绿廊、绿野和水系、水体联通与镇区的空间肌理互相接洽,形成空间统筹、风貌保护、习俗延续的空间肌理。

3.2基于低碳生态的乡土建筑环境保护

古村落保护不是将原有的东西封尘不变,而是具有本土特色风貌的展示。乡土建筑环境的保护是在认清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对建筑的分类保护治理,同时采用低碳生态的做法降低由建筑物带来的材料、能源的浪费。

(1)重点保护

盐城很多村庄历经过数百上千年的演变与更新,保存完好的古镇、街区、古村落相对较少,但对于祠堂、寺庙和古桥、古井、古树等特殊历史资源点仍然保存较好,另一部分工业生产、办公、商业建筑,也成为了今天村庄的特色之处,如因运河而起的窑湾古镇、盐城葛武镇郝荣村、沛县刘邦故居、古新庄惠济祠、东台董贤文化缫丝井等,对于这类的历史遗址应当严格且重点保护,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形成村庄特色文化的吸引力。

(2)整改整治

①改建。本着尽量保留传统建筑样式的原则,为了适应目前的发展和居民的切实生活需要,可以进行改造改建,前提是征求有关部门的考察和认证。对于那些有损坏迹象的有保留价值的旧建筑,要定期组织外墙修复,建筑色彩、风格可以适当调整。对于内部构造,要根据居民实际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翻修。坚决杜绝私自改造拆除翻建的恶劣行为。

②拆除。对于村内质量较差且影响村庄风貌的传统建筑、现代建筑和违章建筑可以适当考虑拆除,另外由于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要求,可以根据资源和风貌的情况评价分析进行拆除就近搬迁,对分散的乡村进行适度集中。对于空间格局遭到零散工业企业破坏的一些村庄,应从村庄空间格局的确立和空间疏导等方面,考虑工业聚集。

(3)低碳生态

低碳生态不应仅仅在现代化都市建设中推广,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魅力所在,更应当强调低碳生态与本土建筑环境有效地相结合。在乡村中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体系,推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应用,在保持乡土建筑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当地资源。

3.3基于以人为本的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始终以人为导向,本着“以人为本”的根本指导原则。健全机制,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1)民风习俗

转变以“旧俗”的眼光看待乡亲邻里的民俗文化,在推进三化过程中,要切实保留好原有特色,无论是群落还是种族内的风俗习惯都要做好传承和保护,保障农民具有完整的坊区、聚落宗亲机制的礼法习俗和权益。

(2)遗产保护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避免盲目拆建改造的情况发生,要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加强聚落文化保护,防止在改造过程中对遗迹造成损坏,注重定期组织修复,因地制宜,打造符合当地实情的特色遗产保护体系。

结语:本研究虽然基于盐城古村落古民居的调研,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但限于笔者对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缺乏深度的了解,因此,相关建议还比较原则。未来,笔者将结合工作和学习,提高对政策研究的认识水平,深化相关政策研究,以提升本次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彬.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苏州乡村空间生态化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3;

[2]潘兵占.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河南乡村聚落形态的整合与演进[D].河南:郑州大学,2012;

[3]王迪友,周燕.小城镇风貌特色的营造研究——以剑阁县张王乡集镇风貌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6618-6621;

[4]李燕.传统村镇聚落与当代小城镇外部空间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5]阮仪三,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6]余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基金项目:盐城市社科应用研究项目(15skyyB38e),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盐城传统村落的生态保护及更新利用研究;

论文作者:黄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7

标签:;  ;  ;  ;  ;  ;  ;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盐城传统村落的生态保护研究——以东台安丰古镇为例论文_黄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