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术期刊的发展战略--关于“核心期刊”与学术期刊评价机制的几点思考_核心期刊论文

浅谈学术期刊的发展战略--关于“核心期刊”与学术期刊评价机制的几点思考_核心期刊论文

“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笔谈——关于“核心期刊”及学术期刊评价机制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期刊论文,笔谈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核心期刊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质量是期刊特别是学术期刊的生命。一本刊物有无市场,有多大的市场;是否能得到读者的认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读者的认同;能否吸引优质稿件,能吸引多少名家的稿件;能有多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就在于这本刊物的质量高低。

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宣部推出“中国期刊方阵”和“国家期刊奖”,教育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每隔几年对社科学报组织一次评奖,国内几家单位每隔几年修订、出版一本自己认定的“核心期刊概览”。这些旨在促进期刊质量提高的举措,都离不开对期刊的评价问题。但是,一本刊物的质量如何,或者说,如何评价和衡量一本刊物质量的高低,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现行的评价机制是否客观、科学、合理?怎样的标准才是客观、科学、合理的?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核心期刊

什么是核心期刊?哪些期刊是核心期刊?谁有资格和权力来认定或者规定一本刊物是不是核心期刊?这些问题在我国期刊界和学术界都是很混乱的。

众所周知,“核心期刊”这个名称是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传译过来的。30年代英国科技文献统计学家布拉道夫为了统计科技论文的文摘数据,考察了当时300种科技类文摘、索引期刊,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某一学科的期刊中存在着被称为“核心期刊”的刊物,这些刊物刊发了该学科的大量论文。

很显然,这种现象仅限于科技论文文摘源与文摘量的分布统计。布拉道夫没有对其他类型,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作任何定性定量的分析。如果我们撇开中国期刊的实际,把这种方法简单机械地运用到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中去,那是不科学的。

目前,对期刊是否核心期刊进行规定的几家单位可以说都是“民间”组织,它们都是各自独立地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每隔几年对“核心期刊”名单动态更新一次。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所编撰的“核心期刊概览”,到2004年就已经到了第四版。

虽然有几家单位编纂的“核心期刊概览”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其一,政府部门特别是期刊管理机构没有认可这种期刊评价方式,“核心期刊”的认定不是政府行为,缺乏权威性;其二,不同机构所认定或者说规定的“核心期刊”名单不尽相同,甚至有较大的出入,缺乏统一性;其三,究竟哪些刊物可作为核心期刊,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规定,有的学校甚至不同院系有不同规定,也就是说,“核心期刊名单”的确定不是某一家或几家单位的特权,任何机构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行确定。因此,花很大的人力、财力编纂、出版“核心期刊概览”实际意义并不大。

从理论上分析,一个刊物即使这一次没有进入“核心期刊概览”,也不影响它进一步提高质量,争取下一次进入“核心期刊”的行列。刊物之间的竞争好像是公平、公正的。

但是,从实践来看,是否能收录到“核心期刊概览”,确实是一件关系到刊物生死存亡的大事。进入核心期刊行列,一个刊物质量有可能从此进入良性循环,相反,如果没有进入核心期刊行列,一个刊物有可能从此进入恶性循环。

首先,能否进入核心期刊行列,直接关系到一个刊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没有进入核心期刊行列,刊物的征订者会认为这本刊物质量不高,是可有可无的,发行量会直线下降。虽然现在学术刊物的主办单位大多不指望它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甚至是靠年度拨款在赔本的状况下经营,但是,如果它不是核心期刊,它的出版即使只用来和别的刊物交换,或赠送给别人阅读,人家也会认为它毫无价值或价值不大,不愿意交换或阅读,这样,刊物就难以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其次,能否进入核心期刊行列,直接关系到一个刊物今后能否再进一步提高稿件质量。作者写文章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希望文章刊发后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并且,对以后自己的职称晋升、待遇提高有一定的帮助。正因为如此,文章完成以后,作者投稿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所选择的。现在,很多学校和研究机构都规定,在不是核心期刊的刊物上所发的文章,不能算作科研成果,不能用作职称评定。

这样,没有被核心期刊概览收录的刊物,就可能面临稿源困难。它不仅不能吸引新的作者群,而且,原有的作者队伍也会慢慢丧失。没有好的稿源,刊物的发展空间受到质疑,难以进一步提高质量;而没有稿源,刊物的生存权利就会受到威胁,甚至不得不停刊。

由此可见,把期刊特别是学术期刊这样简单地划分为“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对于我们期刊的繁荣发展是不利的。

二、学术期刊评价机制

(一)政治标准

现在对“核心期刊”的遴选标准,各种奖项的评价标准,可以说是大同小异的。首先的一条是政治标准,或者说政治质量。

所谓政治标准,即不能出现导向错误。在我们国家,刊物出现导向性错误,是致命的打击。只要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即使不被取缔,也意味着刊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将与各种奖项无缘。因为在各种评奖中,政治标准都是采取一票否决制。

我们常讲,“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要严格区分学术探讨与政治问题,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严格区分的。作为编辑,我们可能认为某一问题是学术层面的探讨,可在另一些人眼里,可能就是政治性问题。

学术期刊理所当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但是,理论有时候会超前于实践,往往会与现行的政策有不一致的地方。不管是政治学、法律学和经济学都会遇到这种问题。

由于害怕出导向性错误,一些刊物往往求平求稳,不敢刊发有创新性的观点。

所以,有的学者说,正确的理论只能在适当的时机发表出来,说早了,会挨批甚至挨整;说迟了,落后于实践,也就丧失了其价值。

(二)摘转率、引用率

各种评价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刊物的摘转率和引用率。

目前,用来评价其他刊物质量的文摘性刊物,主要有《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各种复印资料,正在筹办的二次文摘刊物还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的学术期刊分社。

特别是前几种文摘性刊物,现在已经成为衡量其他各种刊物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许多刊物都在琢磨:究竟刊发什么样的文章容易被转摘。也就是说,这些文摘性刊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他刊物的一根指挥棒。

其实,每一种刊物(包括上述这些文摘性刊物)在创刊伊始,就确定了自己的办刊宗旨、出版目的和办刊特色,大可不必被摘转率牵着鼻子走。

不能否认,这些二次文摘刊物确实把许多刊物中优秀的论文集中、汇编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任何文摘性杂志都有它自己编选文章的侧重点、倾向性,任何文摘编辑部的人手都是极其有限的,而中国的期刊数量如此之大、品种如此之多,谁也不能保证在进行文摘编选之前编辑翻阅过所有不同刊物上同一主题的论文,而不遗漏十分优秀的篇章,谁也不能说文摘上的每一篇文章就是精品。

而且,刊物都是人来办的,是人就有主观性。即使我们假设文摘编辑部的每一个编辑都是严格按照政治标准和质量标准来挑选文章,每一本刊物、每一个作者都不会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来推销自己的作品,但由于每一个编辑的学识、素养和喜好不同,同一篇文章,甲编辑认为好,乙编辑就不一定感觉良好。

更何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难免不渗透到学术刊物中来,影响编辑选稿的公正性。谁来监督这些文摘性刊物的公正性呢?

把摘转率作为衡量一个刊物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这些文摘性刊物自然而然就成了“核心期刊”中的核心,那又用什么来衡量这些文摘性刊物的质量呢?

在中学教学中,把升学率作为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会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片面发展。同样,在办刊中片面追求摘转率,对刊物提高质量、办出自身特色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每一刊物应该苦练内功,提高质量,而不应该把时间、精力花费在琢磨文摘性刊物或通过请客送礼方式“改善”与文摘性刊物的关系上。

一篇文章发表以后,它的社会反响如何,一般可以通过引用率来反映。与其他评价指标相比,相对来说,它更客观、更科学、更合理。因为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引用或不引用某篇文章,关键看某篇文章对这一作者来说是否有用。

但是,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引用率高是否就意味着某篇文章的质量高?引用率高与质量高确实没有必然联系。引用有正面引用,即用别人文章观点来为自己作论证;有附和性引用;也有反面引用,即对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甚至批评意见。如果引用是后一种情况,我们能否说:一篇文章招来的批评越多,它的质量就越高呢?

更让人忧郁的是,近几年来,引用率也出现了造假现象。先是一些刊物自己引自己刊物上的文章。当然,刊物的自引率过高,必然会引起别人的怀疑。现在,两个或几个杂志之间出现了互引现象,你引用我的文章,我引用你的文章,相互抬高。这种互引的做法,作假的手法更高明,更具有欺骗性。

(三)匿名审稿问题

期刊编辑部是否进行匿名审稿,这也是在近些年来某些评比中的一个评价指标之一。

实行双向匿名评审,是刊物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举措,确实可以在一个程度上抑制关系稿、人情稿,保证用稿的公正性。

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不能绝对化。

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并不是每一种期刊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实力。特别是高校学报,基本上是靠学校所拨的有限的办刊经费来维持。真正实行双向匿名评审,每年的审稿费将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而且,审稿专家也并不好找,他们本来就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有的还有好些社会兼职。对一篇待审的稿件,他们难以做到在规定时间完成审阅。

即使是有条件和实力的期刊,也没有必要每一篇文章都实行匿名评审。有的作者本来就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佼佼者,甚至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对于他的稿件,完全可以免去匿名审稿这一手续。如果片面强调匿名审稿的作用,只能是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一家很有社会影响的期刊就曾经遇到这样一件尴尬事:他们将一位作者的投稿,以匿名的方式送交给甲专家评审,甲专家看了这篇文章以后,认为在这一领域最有发言权的是乙专家,于是,甲专家将该稿件转送给乙专家评审,而乙专家打开信封,发现要审的正是自己投给某刊物的稿件。

双向匿名评审也并不能完全保证用稿的公正性。有时候,甚至会陷入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泥坑。

期刊的评价必然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毋庸置疑,在这个指标体系中,任何一方面的评价标准都是片面的、相对的,不够科学的。如何建构起适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际的评价标准,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广泛探讨的问题。

标签:;  ;  ;  

浅谈学术期刊的发展战略--关于“核心期刊”与学术期刊评价机制的几点思考_核心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