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的信息化及我国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未来学家称,90年代的全球大环境是,社会的信息化正成为历史趋势,正成为一个地区、企业和国家的发展动力和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并将对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信息化是指一个国家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社会的发展是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的。这种信息化的社会亦称作信息社会。正如日本经济学家松田米津所指出的那样:(1)信息化社会的主导工业是为信息的生产、贮存、加工、传送提供设备和手段的信息产业。(2)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是以电脑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核心。(3)信息化社会是以追求时间价值为目标。
社会信息化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信息化,即企业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实现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以参与市场竞争。第二个层次是产业信息化,即各产业内部自身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以及不同产业的各企业之间的信息网络的建立与完善。第三个层次是全社会信息化,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面信息化,即形成全社会的信息系统,这是社会信息化的最高阶段。
因此,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信息化成为促进一国经济飞速发展、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日本从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正是其重视社会信息化的很好证明。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极为激烈,中国如何在世界之林屹立?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日本社会的信息化,从中便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答案。
一、日本社会的信息化
1969年,东京工业大学教授林雄三郎第一次提出了《信息化社会》的理论框架,其主要内容是结合日本的实际情况,明确了信息化的定义和内涵,并且对社会将由“硬”社会向“软”社会发展做出种种科学预测。至此,形成了日本社会信息化的思想条件,成为日本经济在二战后腾飞的原因。
70年代,日本社会的信息化迅速发展。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提供成为开展国内外贸易及生产国际化的必要前提。日本政府认为,只有在八、九十年代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进一步实施高度的信息化,将日本建设成高度信息化社会,才是日本顺利发展经济,由工业化社会过渡到信息化社会的唯一正确道路。因而日本政府提出了“信息立国”的口号。据1982年《科技白皮书》载,日本在实现信息化方面,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而在产业界使用机器人以及传真机等通迅信息机器的普及率方面,已超过美国。现在,美、欧、日为争夺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趋势,正大规模建设高速信息网,并将此信息网的建设视为超越国际竞争对手的有力手段。未来若干年内,日本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新型的信息媒介将会更广泛地应用、推广和普及。日本社会的信息化是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层层推进的。
1.日本企业的信息化
日本经济界发出了“信息是企业生命”的呼声,信息化成为日本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和显著特点。通迅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带动了办公室自动化和文字处理自动化。日本各大企业都拥有自己庞大的信息收集、传递机构,并且拥有强大的信息贮存、处理和分析系统,以及国际性的信息网络,视信息为经济贸易的生命线。例如,野村证券公司,通过其强大的信息系统,每天24小时不停地收集世界各地的经济情报,只需1分钟就可与世界各地对话,并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日本综合商社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传递国内外信息,实现了信息处理的高郊化和全球性。高度电子化的信息系统,使企业非常准确、迅速地进行组织和决策,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从事信息业的行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日本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表明日本社会高度信息化的日趋成熟。
2.日本政府推进社会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日本政府对社会信息化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划、政策、体制、资金和信息人才的培养等方面。
(1)重视总体规划。1969年,日本制定新全国综合开发规划(新全综),明确描绘出“信息化社会”的轮廓。1970年,为摆脱危机,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根据“新全综”的意图,提出新“信息化社会”过渡的方向。
(2)在具体政策制定上,除通产省一向注意扶持信息产业外,政府的咨询机构“国民生活审议会”曾提出《信息化时代的国民生活》的专门报告,着重探讨了信息化对家庭生活、地方建设等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基本政策。同时,还采取多种优惠的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
(3)体制上,日本政府实行分工协作、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各层次的积极性。例如,日本实行官民一体化收集信息的体制。宏观经济信息收集以政府为主,微观经济信息收集以企业为主、实行官民结合,大中小企业结合。有效的体制成为促进日本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4)资金上,为实现日本的全国“信息社会”纲要,政府从1972年到1985年已拨款650亿美元,并且扩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以平均18.3%的年增长率增长,远高于其它制造业。据日本官方统计,到2000年,日本全国对信息产业的投资约占设备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即可达到62.8兆日元。
(5)重视信息人才的培养。信息化社会中,人的因素将成为决定性因素。日本政府更是把信息人才的培养,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投资。80年代初,日本就拟定信息人才培训计划,并已实施。日本通产省为解决软件技术人员的不足,提出了从1987年实施设立信息大学的设想。目前,日本信息培训机构达5000所,人才近百万人。日本政府还十分重视合理组织、调整人才结构。例如,日本60%的用人单位希望职业高中培养的学生能掌握信息处理技术和办公室自动化设备操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职业高中因此设置了信息、信息处理、信息管理等学科并加强了信息教育。
由此可见,信息已成为日本社会不可缺少的产品,日本社会的信息化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经济和生产力,并正在向全社会信息化的层次迈进,顺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的对策
日本从战后的经济危机中实现经济腾飞和科技进步,与其重视社会信息化是密切相关的。信息化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现代社会中,信息化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开放的体制为实现社会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社会信息化也正是开放的体制所要寻求的。与日本相比,我国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80年代初日本就业人口中从事信息业的占35.7%,而我国则只有8.8%,而且日本从事信息业的人口年增长率还在20%以上;1990年,日本信息服务业的营业额为368亿美元,而我国则是20亿人民币(不到4亿美元)。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的发展缓慢,同时,对要“复关”的我国来说,关贸总协定规定,只有成员国才有资格和权利获取其他成员国有关国际贸易的信息资料,因此,必须拥有强大的信息网络,才能保证我国复关后的发展。结合我国的这些特点和实际状况,同时借鉴日本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有益经验,应加速我国社会的信息化的实现。
1.国家重视,政府扶持
(1)政策方面。目前,我国还未制定出统一的国家信息政策,由于缺乏政策的指导与管理,使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较慢,还难以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信息机构和信息系统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于协调合作。因此,国家要制定统一的政策推进我国社会的信息化,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宏观调控和监督。同时,政府应采取一些优惠的政策,如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对信息行业和信息部门予以重视。
(2)规划方面。政府应把信息化发展规划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规划中,并做好短期规划和中期、长期规划,统一步骤,逐步实现。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法规体系,使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实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3)资金方面。资金的投入,可以使社会信息化的效果更为明显、收益更大。日本政府不仅对信息业扩大投资,而且对民间特定的信息项目投资计划规定了最低的商业贷款利率或提供长期政府贷款,从而保证了其信息化的长足发展。我国对加工制造业投资偏大,而对服务业、基础设施等投资偏小,这与普遍的信息意识较弱有关。因此,扩大资金投入,对我国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将是一个有益的经济保证。
(4)人才培养方面。人的知识、智力因素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决定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信息人才的缺乏无法造就社会的信息化。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教育还不普及,甚至一些大学毕业生都无法上机单独操作,这就难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现在,许多大学的图书情报系纷纷更改系名,并设置与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信息咨询等有关的各类课程,这是信息化教育的一个可喜开端。另外,我们也可通过中专、大专、高校的信息教育,以及企业内部职工的信息培训等方式,强化全民的社会信息化意识。
2.中国企业的信息化任务
企业实现信息化,可在市场竞争中捕捉到准确而丰富的信息,不仅可以使企业避免决策失误,而且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但由于不普及,还无法形成企业之间的网络信息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企业已有信息系统的综合功能的发挥。就拿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来说,在日本,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占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比例为55%,而我国还不到1%,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消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因此,除了国家积极向企业提供信息和信息服务外,企业应增设专门的信息机构,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并进行信息网络之间的联网,协助企业正确组织和决策。作为社会信息化第一个层次的企业信息化,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将会带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实现。
综上所述,日本从信息立国到社会信息化的推进,促成了其经济的领先地位。对当前的中国来说,只有加快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才能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要求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