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的崇高追求: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民论文,崇高论文,之林论文,跻身于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伟大目标:“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它集中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崇高追求和新的思想境界。
现代化是人类伟大的革命性变革,是世界历史的潮流。它始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现代化的中心区域主要在西欧。东方民族的现代化事业与抵制西方殖民侵略相联系。近代和现代中国,现代化始终是其浑厚的主旋律。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这一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同时,它也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课题和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使命,是一个具有深远感召力的伟大号召,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向世界现代化国家奋进的目标和旗帜。它与中国人民崇尚的振兴中华的理想是一致的,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一致的。
20世纪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建党近80年来,中国人民为现代化事业不懈奋斗并取得了辉煌业绩。21世纪上半叶,只要我们认真全面实施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战略举措,我们就一定能实现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的宏伟目标。
20世纪上半叶,孙中山、毛泽东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披荆斩棘,为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伟业创立了社会前提
(一)孙中山在20世纪初叶,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主题,弃旧图新,鞠躬尽瘁,为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推开了藩篱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被逼进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先进的志士仁人,通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企图自变、自强,试图使中国进入世界现代化大潮。但他们都因受多种力量的钳制而失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表明中国落后挨打,不仅仅是经济、军事落后,封建专制的制度落后,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孙中山曾企图采取温和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894年他就写过《上李鸿章书》,主张“仿行西法,以筹自强”,并希望李“玉成其志”。被拒绝,他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随即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被逼走上革命道路。1895年10月25日,他领导广州起义失败,流亡日本。日本报纸称他为“革命党首”。对这一称呼他非常满意,对随行人说:“‘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日人称吾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为‘革命党’可也。”自此,孙中山更坚定地认为,只有摒弃改良道路,走革命之路,中国人民才可以“以异常”的速度来建设国家,才是走向现代化之途。为此,他提出三民主义纲领,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华大地上树起民主共和的旗帜,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推开了藩篱。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思考最多的是怎样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他的《建国方略》精辟地分析了民主政治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指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前进道路以及原则的著作。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制约,他的计划只能停留在纸上。中国搞现代化必须寻求新的革命道路。
(二)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主题,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为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创造了前提
一次大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五四运动以及先前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和民族的觉悟。苦苦寻求现代化之路的中国先进分子,通过十月革命,认识到马列主义的伟大力量。经过历史的比较和实践的选择,接受了马列主义。从此,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支点。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从此,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发生了质变,无产阶级开始驾驭现代化事业巨轮,追赶世界现代化大潮。为了推翻中外反动派的统治,毛泽东探索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深刻阐述了革命与未来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我们搞政治、搞政府、搞军队为的什么?是要破坏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政府、旧军队。……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军事力量不取消,生产力就不能解放,经济就不能发展。”(《党的文献》1993年第2期,第6、4页)这表明:党带领人民闹革命,“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81页)。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党指挥人民军队经过长达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数千万同胞和将士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才最终解决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基本矛盾,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标志,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前提。
20世纪下半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党中央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艰苦创业,为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伟业谱写了一页页光辉篇章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力更生,艰辛探索,为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奠定基础
新中国的前30年,是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变革阶段,追求发展的阶段。江泽民同志把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称作这30年主要做的“两件大事”。(人民日报1999年10月26日)“两件大事”为进一步建设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最初谋划的现代化发展方略是,“使中国稳定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党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领导全国人民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改造,建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看,或是从世界范围的眼光看,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大地上比较顺利地建立起来,是一件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尽管这项工作存有缺点和偏差,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需取得先进的生产关系支持,国家的各项工需要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什么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有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就有了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亦有了制度保障。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采取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而向前推进的。60年代中期,毛泽东深化了最初谋化的发展方略,提出了以四个现代化为内容的两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即在1980年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20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一战略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突出了经济建设在现代化事业中的中心地位,但在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它的全面实施举步维艰。
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动时期晚于西欧工业化国家约100--150年。西方工业化国家一般在18世纪末或19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开始这种转轨。中国的工业化转轨时,经济起点低于几乎所有的先期工业化的国家,他们的人均产值大多在200-250美元之间,有的高达400--500美元,而中国不足100美元。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启动工业化现代化巨轮,只能在全国一盘棋的格局中,一方面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来调配资源,进行建设;另一方面,走了“先生产后生活”、“先图强后致富”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之路。其突出成果是较好地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目标,尤其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但在更全面、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满足国家目标和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两方面,以及灵活性和多样性上,存在不足,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日趋僵化。特别是搬用战争年代抓阶级斗争方法来推进现代化建设,客观上会转移党和人民对经济建设的注意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左”的偏差。十年“文革”内乱,混淆两类社会矛盾,党的指导思想偏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社会发展受到全面的严重损害。
尽管出现种种曲折,党和毛泽东领导各族人民筚路蓝缕、艰辛探索,经过近30年的奋斗,在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周边不安宁和“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工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陈地,这是了不起的大事。“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地位,“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163页),标志着中国已威武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为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开创新道路
邓小平对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初始阶段的工作,曾概括为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两件事。这两件事最辉煌的成果是开创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现代化建设新道路。
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搞现代化,究竟以什么为工作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回答了这一历史课题: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80年代初邓小平坚定地强调:“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9页)邓小平还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
根据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邓小平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既要肩负着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迎头赶上世界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三步走是一个经济发展战略,它要用一百年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它以经济数值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三个阶段,用温饱、小康水平、富裕这些与人民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概念作标志,充分反映了经济现代化在现代化事业中的中心地位。
在确定工作中心转移的同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依此,邓小平提出了一个既属政治原则又是社会制度范畴的新概念:四项基本原则。它并不是新的东西,是建国以来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作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的统称,是我们党的国家一贯坚持的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邓小平的新概括,目的是把它作为新时期继续推进四个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党后来确立的许多重大理论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提出的,例如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等。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对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还鲜明地提出:“需要根据新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明力的论证”(同上,第2卷,第180页),需要根据新的实践,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因此,四项基本原则既是经济现代化的保证,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或重要内容。对它必须一要坚持,二是建设或加强,三要发展或创新。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从农村起步,并逐步扩大到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等各领域的全面改革,改革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变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其实质是借鉴和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成果,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拿来为我所用,发展自己。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邓小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的新道路的核心内容,“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十三大把它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的坦途。
(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旗帜,开拓创新,为21世纪上半叶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绘制新蓝图
在20世纪的最后10多年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地走邓小平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了两件大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集中全党智慧,制定第三步战略的实施蓝图和战略举措。
“九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新的起点。这件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第二件大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四大以后特别是十四届五中全会开始构想,十五大设计成型,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完善。它的主要内容是:
确立新世纪上半叶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蓝图。邓小平计划的新时期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需50年时间,要分解实施。为此,十五大的设计是: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个十年,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新战略是我国向现代化国家大进军的显著标志。新战略蓝图的鲜明特点,一是把经济发展战略拓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制度,以及民主(政治现代化)、文明(文化现代化即精神文明),这些既是经济建设的动力、保证、智力支持,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而且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史过程。这是对邓小平设计的第三步战略的继承和展开,是一种创新。因此新战略是新世纪实现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十五大报告在提出新世纪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同时,就全面阐发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是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旗帜、精神动力和灵魂。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并深刻总结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使这一理论成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十五大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基本纲领所概括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更加明确、更加成熟、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更能深刻反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它为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确立了全面的内容、目标和方向,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确立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举措。从十四届五中全会起,党中央面向新世纪,先后探索和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举措。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是这方面的成果的一次集中汇集。《建议》所涉及的十六个方面都是研究和解决实施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其中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城镇化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走出去”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依法治国方略和以德治国方略等,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它反映了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刻和成熟。
确立“三个代表”的基本方针指导党的建设。江泽民同志提出“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是江泽民同志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在科学总结建党近80年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关键问题,即建设一个什么样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三个代表”是实质就是要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党性要求的根本之点。它是党在新世纪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党率领全国人民完成新世纪三步走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凯歌行进的时代。我们相信,崇尚科学、善于创新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的崇高伟大目标,一定能够在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达到。届时,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载于2001年2月19日《学习时报》,本刊转载时,作者作了补充)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革命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