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框架下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战略论文,结构论文,农业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影响 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是在新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下进行的。从国内背景来看,我国农业和农 村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短缺时代已基本结束,阶段性买方市场已经形成 ,农业发展已从单一的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在此背景下,农业经 济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联程度更加密切,农业无论在供给目标、增长方式抑或是在与国民经 济的关系上,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和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具有 战略性意义。从国际背景分析,我国即将加入WTO,需要逐步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增加市 场准入,扩大市场开放度,提高贸易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这意味着我国农业必须按比较 优势的原则参入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农业资源重组与优化配置,农业发展不可避免 地卷入国际化大潮中。在此背景下,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不仅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变化 ,而且还必须遵循WTO农业规则的要求。加入WTO,对我国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而言,既提供 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一)加入WTO拓宽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我国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短缺,尤其是以耕 地为主的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优势。按比较优势原理,我国应当利用丰 富的农村劳动力生产和出口需要较多劳动力、较少土地资源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花卉、水 果 、蔬菜、畜产品等等,与此同时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逐步增加进口一些资源密集型产品, 如国外优质低价的小麦、玉米等。因此加入WTO后,可以扩大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和调整 空间,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资源优势,实现 优 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加国民福利。
(二)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入WTO后,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 场价格进一步接轨,农产品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价格竞争,这既强化了市场化资源 配置的积极作用,同时又使我国农业直面国际农业竞争的压力。在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 下,技术含量低、品质差、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价格优势的农产品将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而技术含量高、品质好、品种优、价廉物美的农产品就会取得竞争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 额。在WTO框架下,我国的大米、糖料、园艺产品、畜产品、烤烟、花卉等农产品仍具有竞 争力,特别是优质品种竞争力更强。但从整体上分析,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 率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加入WTO后,势必又会给我国农业经 营者增加压力,迫使他们按照国内、国际市场需求主动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地实现农 业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增强其竞争实力和市场地位。
(三)加入WTO有利于为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加入WTO后,一方面,我国 要按照国际规则,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开放市场,给予国民待遇等措施,为国外投资者创造 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传统 农业,加快我国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步伐,尽快实现预期的调整目标。另一方面,加入WTO 也大大改善了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环境。乌拉圭回合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取 消了非关税措施,均以关税及关税配额的形式管理农产品贸易。在WTO框架下,我国进入了 一个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可以享受无条件贸易最惠国待遇,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 遇,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量增加,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比如,日 本、韩国在各方的压力下有限度地开放了大米市场,我国的优质大米在日、韩市场是有一定 的竞争力的,这对优化我国种植业结构,发展优质稻米的生产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从短期看,加入WTO也将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关税降低和非关税措施取消以后,对部分地区一些质量和单产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农产品 尤其是粮食产品带来一定的影响。尽管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处于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与发达国家比,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农业整体科 技水平、物质基础装备水平也较差,以粮为主的农业结构一时难以根本改变。90年代以来, 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以平均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粮食价格也随之快速上升,除大米有优 势外,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二至五成。因此,加入WTO后 ,以粮棉为主的农区结构调整压力很大,在短期内有可能造成新一波粮棉的库存积压,加大 农民增收的难度。另一方面,农业结构调整其本质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实现资源优 化配置的最有效手段是市场机制,而我国目前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尽 完善,尤其是现行农业管理体制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无法适应加 入WTO后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需要,也不适应农业国际化对农业进行灵活、有效 的宏观调控的需要,所以,从短期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入世后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与创新。
二、现阶段农业结构的调整态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两年,全国各地都将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比较清晰的结构调 整思路,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结构调整举措,涌现了一批好的结构调整模式,全国农业 结构开始向优质高效迈进,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以湖北省为例,农业结构经过新一轮调 整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一是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据1999年统计,全省粮食作物、经济 作物与其他作物面积之比为60∶23∶17,粮食作物的比重比1990年降低11个百分点,经济作 物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其他作物提高6个百分点。二是多种经营取得突破性发展。1998年以 蔬菜、瓜果、茶叶为主体的多种经营产值(1990年不变价)占种植业产值比重达到39.3%,比1 990 年提高19.8个百分点,其中果茶桑菜产值达到29.6%,比1990年提高1倍。三是粮食品种 、品质结构发生变化,向合理、优质方面调整,早稻数量开始减少,优质品种比例开始上升 。目 前,1、2级优质水稻品种大约占总产量的33%,达到50多亿公斤;优质油菜占油菜面积 的55%。四是农作物区域结构发生变化,主产粮食的江汉平原和丘陵地区调减粮食18亿多公 斤,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果菜桑茶发展迅猛;而缺粮的鄂西北、鄂西南山区大力实施温饱工 程和发展多种经营,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粮油产量大幅度提高,具有山区特色的农副产 品大量涌现。五是养殖业有较大发展,畜牧业结构有所改善,目前种植业与养殖业产值比例 为53∶47,接近对半开;猪肉与牛羊禽肉产量由1990年的92∶8上升到1998年的83∶17。
从全国来看,我国农业结构经过近两年调整的确形成了良好的格局。但同时必须看到,新 阶段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加入WTO后,农 业结构如何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和WTO农业规则的要求进行战略性调整,各地无论在工 作思路,抑或在具体措施上,都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农业结构仍不能适应农业国际化竞争的 要求,与市场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目标也存在着诸多的不协调,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 从比较优势来分析,我国应该 重点发展的农产品是:(1)牛、羊、猪等肉类产品;(2)苹果、梨等水果产品;(3)花卉产品 ;(4)水产品。但在国际市场上,这些产品虽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面临着品种不优、质 量不高的困扰,例如我国是苹果生产大国,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而目前我国苹果年出口量 仅占总量的1%左右。出口量小的主要原因是质量差,大小不均,含糖量低,虫果率高,采后 保质能力差,果实农药残留超标。再比如,我国水产品产量和消费总量均居世界前列,但品 种结构单一,营养和风味质量等问题尚无暇顾及,仅以淡水鱼为例,大吨位的品种仍以传统 的鲤、鲢、鲫、鳝为主体,而深受市场欢迎的名、特、稀、优品种远远供不应求,没有形成 规模。
(二)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地方特色不明显 从全国来看,近两年的农业结构调整进展 不平衡,各地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区 域布局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结构调整在区域内、产业间、产品间有较大范围的同构性 。这里既有市场信息不灵、供求关系不稳定导致价格和决策失误的原因,也有对农业调整认 识不到位,行政干预过多和“形象工程”、“样板工程”的引导偏差。
(三)原料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贮运体系发展滞后 现阶 段,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的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等方面的建 设滞后,与国外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0—3.7 ∶1以上,而我国只有0.43∶1。目前世界水产品加工比例达75%以上,我国仅占30%左右;美 国、巴西柑橘1995年的加工量占柑橘总产量的70%以上,美国和日本苹果加工量占总产量分 别为45%和23%,我国水果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7.5%。同时,我国水果的储藏能力较低,不足 总量的15%,烂果率高达25%以上,再加上高档果率不足5%,从而必然造成普遍的卖果难。我 国各类肉制品仍以初级加工品或基本以原料进入市场,而且由于质量不稳定,包装不标准, 大大降低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再从出口结构来看,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深 加工品出口仅占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1∶ 3。
三、WTO框架下农业结构调整的途径选择
(一)面向市场,继续加大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力度 总的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树立 大市场观念,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顺应农业国际化的潮流,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 ,依靠科技进步,继续加大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 。一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下决心继续调减质次价低的早籼稻和一些劣质小麦品种,增加优 质稻米和小麦的播种面积,大力发展饲用大麦,提高豆类及其他杂粮比重;二是根据国内外 的市场需求和我国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如优质稻米、优质油料、 水果、花卉、水产品、肉类产品等,利用加入WTO的有利机遇,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 三是调整科研方向,加强科技攻关,在农作物、畜禽、花卉、水产的优质高效新品种选育上 重点突破,力争率先在优势高效新品种选育上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千方百计把我国农产 品 品质调上去,使其尽快上档升级。
(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在WTO框架下,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除了要从全国 着眼调整农业总体结构外,还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从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 。我国幅员广阔,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差别很大,为了充分利用和发挥资源优势,各地应该 选择最具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不能要 求各地做到所有农产品达到自给自足。从我国的资源情况出发,考虑到WTO框架下国内外农 产品市场的变化趋势和竞争特点,在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考虑采取如下举措:一是 推行绿色农业发展战略,兴建绿色食品基地,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并使之形成产业。二是推 行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产品。三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 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标,以优质、高效、高产为中心,针对消费、流通、包装、加工 、贮运、生产、育种、栽培、养殖、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中多领域、多学科的技术问题, 开展全方位的科技攻关,并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确保优质高效农产品开发与应用在高起 点、高水平、高档次上运行。四是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名牌产品。从高起点、高要 求起步,在技术上、管理上不断创新,精心培育和保护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 名牌农产品的产销规模,并不断保持和提升名牌农产品的品质,使各地的名牌农产品在国内 外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立足转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现代农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畜牧业产值 接近或大于种植业产值,加工业产值又大于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的总和。调整我国农业 结 构,要按照“反弹琵琶,倒过来抓”的思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组织农产品的生产、 加工和销售。要加快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尤其要重点吸纳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发展一大批 高起点、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粮食、畜牧、水果等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企业。坚持 相对集中、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基地生产逐 步 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提高 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把分散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更好地参与市场竞 争。
(四)用好用足WTO农业规则,强化财政对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支持 首先,继续加大对农业 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改 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次,实施一揽子财政支农政策,对缺少市场需求的 农产品品种给予转产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包括对生态脆弱地带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 补贴和技术支持。实行税收优惠,减轻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 业、农产品运销企业的税收负担,并运用农林特产税促进农业结构创新。再次,建立健全农 产品价格支持体系。根据WTO国内支持“微量允许标准”条款,我国农产品的价格支持与补 贴还有较大的调节空间。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财政应加大对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和一 些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力度,在深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调整价格支持补贴 结构,提高补贴效率,尤其是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 重点转向农业生产上。最后,可考虑设立农业结构调整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发展在农业结 构调整中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以及为在结构调整中收入受到影响的农民提供补贴。这是国 际上一些国家通行的做法,也符合WTO的有关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