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渔洋早年诗集刻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刻本论文,诗集论文,早年论文,王渔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渔洋为清康熙一朝诗坛巨匠。他自幼能诗,终生不废吟咏,往往是随时付刻,先有单刻小集,积数年复汇成专集,临终前又总其成,编成《带经堂集》(包括文集),数度汇刻,多有所删汰,早年尤甚。惠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卷首“凡例”云:“《带经堂集》最后,较之《入吴》、《过江》、《渔洋山人》、《礼部》等集,逸者盖三之一”,“又,诸集诗句,间有异同。”
渔洋早年诗单刻小集,并汇删而成的《阮亭诗选》,自《带经堂集》及《精华录》出,多已湮没,近世罕见传本。兹就渔洋自述、诸家著录,及所仅见者,略加考述,以见渔洋早年诗集刻本及数度汇删之大概,便于辑出《带经堂集》外之逸诗。
《落笺堂诗》
渔洋自述:“予幼年入家塾,肄业之暇,即私取《文选》、唐诗洛诵之,久之学为五七字韵语”,“十五岁,有诗一卷,曰《落笺堂初稿》。兄(指王士禄西樵)序而刻之。”(《居易录》卷三)其门人盛符升康熙元年刻《阮亭诗选》,卷末跋云:“前乎是稿,有琅玡二王合刻焉,有西樵山人之刻焉。”后者,当指此《落笺堂初稿》。
惠栋注《渔洋精华录》,去渔洋辞世不远,已列《落笺堂初稿》入“未见书目”,仅据渔洋自述注:“十五岁以前诗。”近世亦未发现有传本。渔洋十五岁以前诗,大概只存渔洋晚年追录于《蚕尾续诗》卷十六《雪中作》(己丑正月廿六日)、《乞竹》(己丑二月廿六日)两首。
近世,伦明著《渔洋山人著述考》,著录《表馀落笺合选》十一卷,顺治刊本,王士禄、士祯著,周南、王士禧选。卷首“凡例”七则,中云:“余两人新旧作,不下数千,兹编初出,不及备载,尚存箧笥。至贻上和月泉吟社六十篇,不复编入。”(《燕京学报》第4期)此渔洋兄弟合选本未获见,据伦氏所引“凡例”语,其为著者自撰,其中所收渔洋诗,当不止十五岁以前之作。
北京图书馆藏《琅玡二子诗选》,亦十一卷,内封题“琅玡二子诗选”,右题“高念东、周逸休两先生论定”,左题“王子底(讳士禄号西樵)、王贻上(讳士祯号阮亭)初集。”卷首有高珩念东丙申上元序、吴伟业己亥九月序、姚佺序(未题年月),及周果圣穰己亥中秋《跋表馀落笺合选诗后》,而无“凡例”。各卷参选者不一,第一卷题“娄东周南二为、弟王士禧吉礼选”。吴、姚二序均言及是应周二为、逸休昆季之请而作,周果跋中有“家尊既付校雠,予小子因得竟读诸体毕”之语,是则此渔洋兄弟合选本系顺治十六年己亥刻于吴中。盛符升刻《阮亭诗选》跋语所云“琅玡二王合刻”,殆即指此本。此本与伦氏叙录之《表馀落笺合选》,卷数相同,均有娄东周氏兄弟参选,周果跋文又题作《跋表馀落笺合选诗后》,疑两本为一书。然此本卷首无“凡例”,伦氏未叙及高、吴、姚三序,及周果跋文,大概并非漏录,而是彼本便无有。故又疑此本后出,周氏增入序跋,不刻“凡例”,便突出了自家编校之功。集中有西樵《周二为明经、西侯中翰暨逸休师寓书致先祖挽章答谢》(七律),中云:“北至一帆梅蕊发(先是冬初致书逸休师),南来千里雁行修。羊昙马策情何痛,徐穉生刍义最遒。”又有渔洋《九日风雨寄吴中周逸休先生书有作》(五律),末联云:“床头数丛菊,聊足慰离忧。”见得两家是有交谊的,周逸休可能曾为新城王家西宾。后来渔洋编《感旧集》,却未收周氏兄弟诗,不知什么缘故?
此集分体编次,一体中先西樵诗,后渔洋诗。所收渔洋各体诗凡二百八十八首,部分诗作期是可以考知的,如上述寄周逸休诗,联系西樵诗,可知作于顺治十年癸巳其祖王象晋逝世之前月;《历下送坦公先生之浙藩》(五律),据《清史稿职官表》,可知作于顺治十一年甲午秋张缙彦由山东转任浙江布政使离开济南时;《都门感怀寄徐东痴、家子底、礼吉、子侧诸兄》(七律)等在京中作,当为渔洋顺治九年、十二年两度上公车时写的。又,渔洋晚年时而追忆早年旧作,录入《蚕尾诗集》中,其中多首见于此集。如《宿傅济汝留壁》(七律),追录于《蚕尾续诗》卷十,题《冬夜过傅济汝》,下注:“顺治癸巳少作追录。”《河边楼上题弹筝者》(五律)、《赵北口柳枝词》“湖光如镜复如酥”、《杨村舟中》、《初春三日过济南作》(七绝),分别追录于《蚕尾续诗》卷八、卷九、卷八、卷七,题《河楼听筝者》、《赵北口竹枝词》、《杨村舟中戏题》、《初春济南作》,都注作“顺治乙未旧作”。高珩序作于顺治丙申上元日,此集所收都为顺治十二年渔洋二十二岁以前诗。
渔洋立意存诗,断自顺治十三年丙申始。门人程哲云:“盖自明其精专斯道者,实乙未成进士后也。”(《带经堂集》第一编序),然乙未以前诗并非没有佳什,渔洋晚年频频追录,便有惜其亡佚之意。此集出,邹漪曾选入《名家诗选》凡一百二十首,题《王贻上诗选》。乾隆间张承先曾从中辑出,刻为《渔洋集外诗》,卷首有钱大昕序。其书有光绪间《观自得斋丛书》本。其中所收渔洋诗仅为此集之小半,幸而有此传本,得见渔洋如许少年之诗。
顺治丙申至辛丑单刻小集
顺治丙申后,渔洋肆力诗歌,单刻小集相继而出,有一年之诗,有一题之诗。其中今日有存者,有不存者,存者亦颇罕见。依年月先后,列述如下。
《长白游诗》 长白山在新城邻邑邹平县境。渔洋自述:“予幼自己酉、丙戌间,避兵长白,即《史记》所称副岳也。”“后丙申春,始与邑高士徐夜东痴同游,凡柳庵、上书堂、醴泉寺诸胜,皆至焉,刻《长白游诗》一卷。”(《居易录》卷三)惠栋“采用渔洋书目”著录。近世不见著录,殆无传本。后出之渔洋诗集中有丙申年作之《栗溪抵柳庵溪路中作》、《柳庵晓起同徐东痴饮溪中作》、《醴泉寺高阁瞻眺有怀范公》、《书堂》等诗近二十首,当出其中。
《丙申诗》 渔洋有《自题丙申诗序》,中云:“性不好名,谬见知于当代名辈,征索遂多,因复取丙申一年诗,裒而次之。”(《阮亭诗选》卷首)《自撰年谱》“顺治十三年丙申”:“诗集编年始此。”又,渔洋自述,顺治十八年,“以诗贽于虞山钱先生”,“皆丙申年少作也。”(《古夫于亭杂录》惠栋“采用渔洋书目”著录,近世无传本。渔洋晚年追录《丙申诗序》,末注:“此序少作,久不存稿。因牧斋先生曾许篇中谈艺四言稍有当于诗旨,故追录而存之。”(《蚕尾续文》卷三)疑此集未刻。《阮亭诗选》前三卷为丙申诗,小序云:“丙申之岁,予始释褐里居,却扫杜门,发藏书读之,益肆力于诗歌。春游长白,信宿范文正公祠下。夏五,之海上,省家兄西樵于官舍,登三山亭,以观沧海,泓峥萧瑟,蓬丘方丈,近在眉际,皋然有褰裳濡足之思焉。秋吊栾公社之故墟,与海石往复甚久,得诗二百许篇,删存如干首,厘为三卷。”《丙申诗》之篇什,大概如此。
《彭王倡和集》 《阮亭诗选》卷八己亥诗自序:“己亥三月,余复游京师。……是冬,与海盐彭孙遹、嘉善魏学渠卜邻宣武门外,有香奁倡和诗。”《自撰年谱》“顺治十六年”惠栋注补:“是冬,山人与西樵及羡门倡和香奁体诗,刻《彭王倡和集》。”羡门,海盐彭孙遹,字骏孙。渔洋《岁暮怀人绝句》云:“风流文采推彭十(骏孙),宫体新词徐庾前。”渔洋兄弟好香奁体,《琅玡二子合选》卷七即为香奁体,选西樵三十三首,渔洋二十五首。以有同好,故有倡和。此集今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过江集》 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卷十四著录:“顺治辛丑刊。”渔洋自述,顺治十七年庚子冬,“以公事渡江往毗陵,与京口别驾程康庄昆仑同游金、焦、北固,及鹤林、招隐、竹林寺、海岳庵诸名胜,有《过江集》。”(《居易录》卷三)有程康庄、张九征序。自序云:“顺治庚子仲冬,予病初起,有事南兰陵,八日而返,得游记六、题名七、古近体诗四十篇,编为一通,曰《过江集》。”文末又云:“兄东亭(士祜)怀京岘之胜,遂同斯游,得诗若干首,附于后。”
《入吴集》 渔洋自述:“辛丑春,以例往松江谒直指,次浒墅,闻邓尉梅花盛开,遂轻舟入太湖口,自光福、元墓,留圣恩寺四宜堂,赋诗数十篇而返,因自号渔洋山人,有《入吴集》。”(《居易录》卷三)首有林古度茂之、顾宸修远序。自序特言明取号之由,云:“渔洋山在邓尉之南,太湖之滨,与法华诸山相连缀,岩谷幽窅,筇履罕至。登万峰而眺之,阴晴雨雪,烟鬟镜黛,殊特妙好,不可名状。予入山探梅,信宿圣恩阁还元阁上,与是山朝夕相望,若有夙因,乃自号渔洋山人云。”《贩书偶记续编》卷十四著录:“康熙间刊。”黄裳《清代版刻一隅》著录,有首页书影。
《秦淮杂诗》 顺治十八年辛丑春,渔洋以谳通海案,居南京作。小序云:“以所居在秦淮之侧,故所咏皆秦淮之事,而以‘秦淮’名篇。”末署“辛丑暮春自记于古邀笛步之水阁”。汪琬《白门诗集序》言之较详:“贻上再至白门,馆于布衣丁继之氏。丁故家秦淮,距邀笛步不数弓。贻上心喜,遂往来赋诗其间。丁年七十有八,为人少习声伎,与歙县潘景升、福清林茂之游最稔,数出入南曲中,及见马湘兰、沙宛在之属,故能为贻上缕述曲中遗事,娓娓不倦。贻上益喜,辄掇拾其语入《秦淮杂诗》中。诗益流丽悱恻,可咏可诵。”《清代版刻一隅》著录。北京图书馆藏《新城王氏杂文诗词十一种》,康熙刊本,有此集。
《銮江倡和集》 渔洋《自撰年谱》“顺治十八年辛丑”惠栋注补:“七月,与全椒吴玉随客仪真,有《銮江倡和集》。”并全引渔洋序。序中云:“乃者昆山双璧,平舆二龙,名流生射雉之城,尊宿惊石麟之异。竹林诸子,并擅清远之名;阳夏群贤,早识封胡之誉。既已牙期同调,兼之孔李通家。垫巾而共访名园,命楫而同游江郭。挥杯击钵,四部俱成;裂素题襟,千人自废。州来名士,尤工倒薤之书;稷下狂奴,欲赠纫兰之佩。人凡四,诗凡四十五首,附见十一则,为《銮江倡和集》,则亦犹温李之汉上、皮陆之松陵云耳。”按:四人者为渔洋与吴玉随(名国对),及冒襄二子冒谷梁、青若。渔洋《香祖笔记》、《渔洋诗话》记及与吴国对同客仪真、同应廷试事,末尾均注云:“详《銮江倡和集》。”由之可知序中所谓“附见十一则”,都是记叙其间交往之事,或者还有与冒襄二子交往之事。此倡和集,渔洋在《阮亭诗选》卷十六卷首注明“另为专刻,今编入”。然近世不见著录,大概已无传本。
《岁暮怀人绝句》 渔洋《自撰年谱》“顺治十八年辛丑”:“冬赴淮安甓社湖中,作《岁暮怀人绝句》六十首。”《阮亭诗选》“辛丑诗”小序亦有“为《入吴集》”,“为《岁暮怀人绝句》”语,且注云:“《岁暮怀人诗》别为专刻,今编入。”近世不见著录,大概已无传本。可惜的是原作六十首,《阮亭诗选》只有五十一首,再到《渔洋诗集》便只有三十二首。
《白门集》 惠栋“采用渔洋书目”列《白门集》(汪蛟门等序)、《白门后集》(汪钝翁序)两种。按,渔洋官扬州司李期间,三度至南京,一是庚子秋为乡试副考官,二是辛丑谳通海狱,三是内迁礼部解扬州任客居。《阮亭诗选》“庚子诗”小序称有《白门集》,未言“专刻”,“辛丑诗”小序称“为《白门诗》”,有“别为专刻”语。又,《自撰年谱》庚子年未记有《白门集》,辛丑年叙及有《白门后集》。《秦淮杂诗小序》云:“此外有作,则隶之《白门前后集》。”据此可知,《白门前后集》是合为一集,前集没有单行。汪琬序,今见于《汪钝翁文钞》卷三,特叙馆于丁断之家作《秦淮杂诗》事,最后讲及渔洋《岁暮怀人绝句》特誉丁继之,“缀于篇首”,可断此序作于次年春,时汪琬自吴中返京过扬州,与渔洋同游数日。此集近世无传本。
《阮亭诗选》
山东图书馆藏本,凡十七卷。封题“渔洋山人集”,正文版心及各卷首页均刻“阮亭诗集”。卷首有钱谦益、李元鼎、黄文焕、熊文举、李敬等二十七家序,及兄西樵序、《自题丙申诗序》、本集自序。《自序》末云:“友人盛珍示、崔不雕辈,请余丙申以后纪年之作校雠而刻之吴中,予不能禁也,聊为述大旨如此,辛丑九日雨中舟次召埭书。”是为渔洋与盛珍示商定校刻此集之时。盛珍示名符升,崔不雕名华,都是渔洋去年分校南闱所取之士。卷末有盛珍示跋语,题“壬寅五月既望昆山盛符升谨识”。是为其校刻将成之时。渔洋《自撰年谱》“康熙元年壬寅”:“是春,盛侍御集丙申以来至辛丑纪年之作,刻之吴下。”正合。
此集二十七家序,集渔洋近几年,特别是初仕扬州两年来持诗清题之文,部分已载于已出之单刻小集卷首,如林古度、顾宸《入吴集序》。诸家各就所见渔洋诗集、诗稿,赞誉虽一,所论则极纷纭,至有几家原是题《琅玡二子诗合选》者。钱牧斋文名最高,一言九鼎,序中有“予八十昏忘,值贻上代兴之日,向之镞砺知已用古学劝勉者,今得于身亲见之,岂不幸哉”之语,可谓赏誉非常,自然要置于诸家之首。
此集为编年诗集,收顺治十三年丙申至十八年辛丑凡六年诗,一年中以诗篇多少分卷,少则一卷,多则四卷,多数为三卷。各年诗之首卷,卷头有小序,简述作者该年之行踪、诗作情况。如卷十一“庚子诗”小序:“己亥冬,予谒选人,得扬州法曹。庚子三月赴官,生平濩落偃蹇,至是执手板学为吏。春夏浮泛宅于江淮之间,时有故园之思。秋八月,秦淮锁院,示疾几殆,归卧羼提阁中两月。冬渡江至毗陵,过云阳,泛棹京口,登三山,入鹤林、招隐诸寺。有《白门》、《过江》诸集。汇为庚子诗,凡三卷。”此种体例,对后世读者知人论诗,省却另外检索诗人生平文献之不便。
此集汇集了著者此六年间已刻之小集和未刻之诗稿。除各年诗小序中言及一些情况,有些卷之首,还有补充说明。如卷十三“庚子诗三”下注:“《过江集》别为专刻,今编入。”卷十五“辛丑诗二”,下注:“《白门后集》、《秦淮杂诗》别为专刻,今编入。”卷十五“辛丑诗二”,下注:“《白门后集》、《秦淮杂诗》别为专刻,今编入。”这对辨明惠栋“采用渔洋书目“所列诸诗集之刻与未刻,足资参考。
此集是渔洋诗之自选集,六年诗均有所删存。各年诗前小序,便有所交代。如卷一“丙申诗”小序,谓是岁“得诗二百许篇”,当是渔洋已佚之《丙申集》的原数。此集三卷“丙申诗”凡一百二十八首,未选入者当在十馀首以上。再如卷十四“辛丑诗”小序,于叙述本年行踪后云:“各得诗一卷,为《入吴集》,为《白门后集》,为《秦淮杂诗》,为《銮江集》,为《岁暮怀人绝句》,汇删为之辛丑诗。”《岁暮怀人绝句》单刻本已不存,按渔洋自述,凡六十首(《渔洋诗话》),未选入者九首。应当说,渔洋此六年诗大部分是存留于此集中,可见题曰“诗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精选,而是如其删诗断自丙申始一样,是又一次的筛选,意为存其所当存,传其所当传者。至删汰若干诗之原因,那是要另做分析的。
此集所收渔洋丙申至辛丑六年诗,盛符升已做了两个统计。一是跋语中说:“右集济南王先生诗十七卷,自丙申至辛丑六年,共一千二百二十二首。其间得古诗二百十八首,得近体诗一千有四首。而古诗为五言者一百二十六,为七言者七十一,为长短句者二十一。近体之为五言者三百五十七,为七言者一百七十八,为绝句者四百六十九。呜乎,可谓体备而词宏矣。”一是卷首目次,各卷都注明了篇数:卷一丙申诗七十首,卷二丙申诗五十三首,卷三丙申诗六十一首;卷四丁酉诗七十九首;卷五戊戌诗五十首,卷六戊戌诗五十五首,卷七戊戌诗七十首;卷八己亥诗六十二首,卷九己亥诗六十五首,卷十己亥诗六十一首;卷十一庚子诗七十首,卷十二庚子诗七十三首,卷十三庚子诗五十六首;卷十四辛丑诗八十一首,卷十五辛丑诗八十首;卷十六辛丑诗九十九首,卷十七辛丑诗一百三十二首。然,依此相累计,仅为一千二百十七首,与按体统计数不一致,不知是哪一种统计有误。
这里无暇重做统计,我们所关心的是八年之后,即康熙八年己酉,渔洋编辑顺治丙申至是年十四年之诗为《渔洋诗集》,对此六年之诗又做了何等删存?兹依次逐年比较如下:
阮亭诗选
渔洋诗集
差额
丙
卷一 70首 卷一 64首
申
卷二 53首 184首132首
52首
年
卷三 61首 卷二 68首
丁酉年 卷四 79首 79首 卷三 41首
41首
38首
戊
卷五 50首
戌
卷六 55首 175首 卷四 74首
74首 101首
年
卷七 70首
己
卷八 62首 卷五 53首
亥
卷九 65首 188首117首
71首
年
卷十 61首 卷六 64首
阮亭诗选
渔洋诗集
差额
庚
卷十一 70首
卷七 76首
子
卷十二 73首 199首144首
55首
年
卷十三 56首 卷八 68首
辛
卷十四 81首
卷九 61首
丑
卷十五 80首
卷十 78首
年
卷十六 99首 392首 卷十一 82首 302首
89首
卷十七 132首卷十二 81首
合计
1217首
810首 407首
由此表可见:一,由《阮亭诗选》到《渔洋诗集》,删汰正当三分之一,可谓渔洋自编诗之又一次的筛选。欲辑《渔洋诗集》外之诗,由此集可得四百馀首,堪称大宗。二,渔洋于此六年诗之删存,各年不一致,有的删存近乎半数,有的删汰不足四分之一。其删汰之因由与人事变迁、渔洋思想和诗艺人之变化,可能有某种关系。此集对研究渔洋生平交往,以及诗集之汇合、删存诸事,可谓颇多裨益,值得重视。
复缀一事:余初阅惠栋“采用渔洋书目”中有《渔洋山人集》一种,下注:“倍渔洋诗,牧斋序。”不知其所指。至此方悟,殆即此《阮亭诗选》,谓“倍渔洋集”,是乃未作统计,约略估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