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论文_江秋燕

(福州总医院 福建福州 350025)

【摘要】目的: 观察并评价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特将2016年2月—2017年10月自愿来我院接受脑血管介入术治疗的74例患者,依照患者本人的护理意愿进行平均分组,观察组37例患者施行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形成,对照组37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未实行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措施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37患者经常规护理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发生率为18.91%;观察组患者37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为2.70%;在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上观察组具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接受脑血管介入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的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推广于临床应用。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术;常规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SF-36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242-02

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患病人群趋于年轻化,得到了临床上广泛重视[1]。酗酒、肥胖、高血压、吸烟均为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脑血管疾病具有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脑血管介入术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式,其具有微创、疗效显著等优势,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2]。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脑血管介入术术后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而且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我院为降低接受脑血管介入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特将2016年2月—2017年10月自愿来我院接受脑血管介入术治疗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兑现,应用不同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特将2016年2月—2017年10月自愿来我院接受脑血管介入术治疗的74例患者,依照患者本人的护理意愿进行平均分组,观察组共有患者37例,其中男27例,女10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为(61.5±5.5)岁,应用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共有患者37例,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为(60.9±4.6);应用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符合介入治疗手术指征,均认可护理方案并签署之情协议,本课题均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依照患者本人的护理意愿给予对照组37例患者常规护理,包含:术前常规检查,术前对患者进行方式告知手术相关事宜,术中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监护,术后给予患者用药监督,并保证患者病房整洁、卫生,给予患者常规营养支持,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等常规措施。观察组37例患者给予护理措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详细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术后注意事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预防措施等。让患者对下肢静脉血栓有正确的认知。(2)体位护理:为保证患者下肢血液循环通常,护理人员要1h/次帮助患者调整体位,以患者舒适为宜,每2h/次为患者抬高下肢,为患者按摩目鱼和腓肠肌,促进血液循环,并加强患者肢动脉搏动的监护工作。(3)加强巡视:术后护理人员应加强每日的巡视,主要观察患者的下肢有无肿胀、变色情况,并触摸患者下肢感受患者下肢温度,询问患者感受,若患者下肢有肿胀、足靴区色素沉着、皮疹等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需要立即通知医生,及时进行治疗。(4)药物干预:为防止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可适当给予患者抗凝药物进行治疗如:利伐沙班、华法林等;由护理人员按时给予患者抗凝药物并进行用药指导,并嘱咐患者卧床休息。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措施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患者生活质量:由生活质量评分依照SF-36评分表获得,共36条目,主要评定患者躯体功能(PF)、肌体疼痛(BP)、心理健康(MH)三个维度,分数与患者生活质量成正比[3]。(2)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发生例数/组内总例数×100%[4]。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对照组37患者经常规护理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发生率为18.91%;观察组患者37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为2.70%;在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上观察组具有显著优势P<0.05,见表1。

3.讨论

因脑血管介入手术的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会使周围静脉流速减慢,且麻醉会让患者下肢肌肉处于“休息”状态,静脉流速缓慢易在术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5]。有学者表示:下肢静脉血栓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否者向心性发展以诱发肾功能衰竭。我院为提升接受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文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体位护理、健康宣教、药物干预及加强巡视等措施进行干预,有效降低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据本次临床观察显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综上所述,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接受脑血管介入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的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推广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艳,毛桂珍,黄连欣.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7):3071-3073.

[2]陈祖云,徐嘉,董树华,等.综合护理干预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8):1710-1712.

[3]邱月泉,胡春华,冯虹.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6,22(2):206-208.

[4]何翠琴,陈新萍.基于Autar量表的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2):113-115.

[5]刘建萍.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普外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体会[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9):1378-1379.

论文作者:江秋燕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6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论文_江秋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