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词语教学 机械 重构 生命
反思:当前词语教学存在“轻描淡写”
字词的学习、积累,是阅读、作文、语言表达的基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词语教学,是基础内容,但却被习以为常,特别是在展示课上往往属于不被重视或“轻描淡写”处理的一个环节,即便在平时的常态课中,也是程式化,这样的低水平词语教学,值得深刻反思。
1、机械化的词语教学:生涩枯燥
日常教学中,比较普遍的词语教学模式为:“文中标注生字词→认读词语→练习字词笔顺→理解词义→抄、默写生字词(课文教完后)”——这样程式化按部就班地教,虽然起到了识字词的基本要求,但容易造成学生思想上的“僵化”,没有起到触动学生发自内心探寻词语奥妙精髓的源动力。长此以往的重复、叠加、堆积,学生学习时得不到快乐,易产生疲惫感甚至是抵触心理。
2、蜻蜓点水的词语教学:一知半解
现在很多教师都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包括熟悉生字词。实际上,每位学生的预习效果质量参差不齐。而课堂上,很多教师大多教育学生蜻蜒点水般诵读几次词语,在简单的字词认读、组词后,就着手进行段落篇章的学习和解析,把更多的教学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对课文内容本身的理解上,容易造成学生对词语理解不深不透,甚至是一知半解者多。
3、为教而教的词语教学:学用相离
教学中还会通过借助词典或词语手册等辅助工具书,帮助加深了解词义,这种学习方式仍然比较单薄无力,重词汇的字面意义,轻词汇的文化内涵,而词语的意义、延伸、语境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更不能触类旁通,严重忽略了词语的运用。 。
实践:赋予词语教学“生命”的过程
词语教学不能只是“一读二抄三默”,怎样才能让词语教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理解词语,感受到魅力,触摸到灵魂,最终达到积累运用,从而形成学生的个性语言的效果,下面从三个维度来阐释本文对赋予词语教学“生命”的过程理解。
一、在情景中触摸词语的“温度”
1、模拟再现法
词语教学中可以借助表演,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抽象词语的含义,这比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解释来得深刻、灵动。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巨人的花园》一文时,通过情景表演让学生巧炒地理解了“逃窜”的含义。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我的口令,用行动展示“逃窜”是什么意思?
(学生们蜂拥跑上讲台。)
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课文的语境,让学生在情境表演中反复涵泳,进而用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中既有学生的自读自悟,又有教师的循序点拨,从而释放了词语的生气,让词语在现实演绎中变得鲜活起来。
2.情景带入法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词语充满了感情色彩。在一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一位教师紧紧地抓住了这一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赢得了在座师生的好评。教师通过品词斟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明白拔地而起的事物都是让我们抬头仰望的,再通过设问把对词语的理解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明白这让人抬头仰望的不是小花本身的高度,而是它在冷风冷雨中傲然开放的勇气。当静止的、僵硬的、孤立的词语,被作者赋予了感情后,变得鲜活、富有生气,即“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二、在品读中感悟词语的“深度”
1.“表达深度”教学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本词语,更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表达中的“遣词造句”,去探索、发现文本中词语表达的密码,从而使学生自己原有的语言结构发生优化,完成新的建构。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句话,经过了学生的大脑,进行重新的组合,最后将词语作为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新的思想情感,这样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文字表达得“厚实”、鲜活、灵动。
2.“思维深度”教学法:
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品质,用审视的思维目光,通过词语媒介,引导学生对文本、作者、事件、教师等,进行质疑、反思,从而塑造着学生崭新的生长智慧。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揣”的语境,“揣”火入怀,撕裂了学生的常识性思维,也破除了学生经验性的认知,体验文本背后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力、联想力和深度思维。
三、在文海中畅游词语的“广度”
1、递进法,给词语开发一个关联的空间
只有在课堂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训练,学生才能事半功倍地军握更多的词语。如一位老师执教《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通过让孩子找近义词的方法,丰富和拓宽学生的词语积累。
2、联想法,给词语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
在词语教学中,通过读、想象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
在教学中,用几组词,指导学生加上平时积累的词语,不断在脑中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就这样,在大家的互相启发下,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而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整个课堂开放而灵活,充满了生机,而同时带活了词语的“生命”。
我坚信,只要教师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精心设计每一堂词语教学课,以一人的努力换来全段学生的词语启迪,终有一日,我们的耕耘会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教学不枯燥,词语必有鲜活生命,让我们一起带领学生对词语由“路”转“粉”,一起为有生命力的词语教学撸起袖子加油干。
【参考文献】
[1]《“互文参读”的有效性在于“练、炼、链”(一)》.任子珍.《教学月刊》.浙江教育学院. 2010年第2期.
[2]张洪洪,董富强.语文教学:追寻“简单”与“深度”的和谐[J].江苏教育,2007(2).
[3]《小学语文教师》.2006第六期.《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4]《感受薛法根 让词语教学绽放生命的魅力》.(网络)
论文作者:徐进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词语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鲜活论文; 生命论文; 课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