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视阈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基于文化视阈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在新的历史环境与发展的背景之下,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就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融合、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以及文化现代化等角度进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向前发展。

关键词: 文化视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社会主义文化

要了解一个国家,首先你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也就是说,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研究。首先,你就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吸收接纳,又将其进行创新与传承的一个发展过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放入文化视阈进行分析研究,也就是从文化的维度对其进行系统的阐述,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文化,马克思主义被看作一种文化在中国进行传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文化相互碰撞的一种必然的结果,也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主要内涵就是指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环境主体对传入的文化主动的接受吸纳,并且进行思考与创新,对传入的文化发展规律进行准确的把握与定位。每一个国家或者是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文化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就的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此同时还能够代表中国正确的文化方向。近现代时期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冲撞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中国人民走过了最艰难困苦的时期。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西方列强野蛮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受到打击,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显露无疑。

在民族出现危机的时候,一批批的具有爱国热情的英杰开始探寻改变中国道路的方式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林则徐等,率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改变中国现状的主要道路之一。

首先,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进行洋务运动。其次,以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人物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戊戌变法”,试图通过变法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状,但是也失败了。这些爱国人士进行的变法与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而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它的胜利彻底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在不久之后,民主革命胜利的果实被篡夺,民主共和宣告失败。此时,中国众多爱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找寻改变中国的道路而发愁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人重新看到了希望。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传入中国,让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在中国植入的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西方国家是想在中国建立、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利,这就成为西方文化在中国发展之中受到阻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等发达国家文化的相同点甚少,中国的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发展并不相适应,因此,资本主义文化很难在中国发展。最后,西方等发达国家的文化在中国是不可能发展的,中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觉的结果。[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一个文化传输的过程。文化传播就是一个文化的相互交融,文化输出与输入的过程。文化的传播没有时间的界限,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当代的文化传承,也可以是异地之间或者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文化的传输主要涵盖三个要素,分别是传播的主体、传播的媒介以及接受传播者。文化传播让传播的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相互结合。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传播主体的文化通常情况之下都是很强或者是有影响力的文化,而接受文化的被传播者一般情况之下是比较弱势的,并且是急切地需要文化传播来与自己的文化互补的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先进的西方异质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之中,马克思就是传播文化的主体,是异质文化,而中国就是被传播者,是接受文化传播的主体,文化传播的介质就是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强大的开放性和适应性,能够在传播的过程之中显示出自身的勃勃生机。在中国的文化传播之中,马克思以自身强大的优势打败了西方其他先进的文化,至今都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化。回顾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尊崇了两千多年的儒学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但是在明代中期,儒学开始停止发展,甚至有倒退的趋势。儒学在那个时期就已经与当时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虽然也出现过几次关于学派的争辩,但始终千篇一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没有得到过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与变革,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到来,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现代化

木村病也称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的累及头颈颌面部浅表淋巴结及涎腺的增生性炎性疾病。此病多见累及头部和颈部的大涎腺及其周围的淋巴结,实验室检查可见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血清IgE含量增高;病理检查可见嗜酸粒细胞浸润、大量淋巴结滤泡增生、不同程度纤维化及毛细血管增生[1]。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过敏、内分泌功能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寄生虫及病毒感染等有关;所以部分患者可伴有肾脏病、哮喘等疾病[2]。本文报道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木村病患者,其再次复发时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高对该类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认识奠定一定的基础。

不同文化在互相融合的过程之中,一定会因为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不同条件的影响,有冲突的产生。根据历史我们就能够知道,一种文化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之中,要想得到发展,首先就一定要和本土的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要借鉴本土文化中的文化精髓,与之结合,进行文化创新,让文化保留其基本特征之后呈现出被传播者文化的风格,这样才能获得文化认同感,才能在传播的过程之中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与延续。要想与本土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一定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传播的文化与被接受传播的文化彼此之间都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其二是这两种文化之间要有契合点。[6-7]具备以上两个因素,两种文化进行融合的成功概率就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得到繁荣的发展就是因为具备以上这两个因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开创者思想建立的基础就是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创新

在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奋斗建设之中,始终坚持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依据国内外发展的实际,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行不断的创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一种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当中主要包括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要思想理论。[4]在中国的民主革命阶段,以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从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第一次的理论飞跃,给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现第二次的理论飞跃。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为领导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境界又一次提升了一个高度。在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为党的领导核心,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之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领到了一个全新的意识形态之中。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党的领导核心集体提出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十九大上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之上,中国的发展会遇见许许多多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及时解决阻碍中国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在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过程之中,一定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不断创新。[5]

文化现代化指的就是传统的文化转向现代的文化的过程。文化现代化主要是将文化的内容、观念、生活以及制度向现代化进行变迁。[3]现代是与传统相比较而言的,因此,文化现代化也是与传统文化相比较而来的。文化现代化是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观点进行摒弃和发展的过程。在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之中,传统文化的精华仍然被保留下来,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文化现代化就是将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的组织并且对其进行创新、吸收借鉴异质文化形成具有现代化的文化。文化现代化是每一个国家或者是民族在发展之中必须进行的文化选择,这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儒学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一直以来,传统儒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权利中的主流文化,其他文化都由其统领发展。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虽然也出现过几次与外来文化融合的现象,但是都没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任何实质性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存亡危难之际出现,用其先进的理论指导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人民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走向了社会主义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让中国人民有了精神信仰,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让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命运得以改变。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也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让占据中国政治舞台两千多年的儒学成为了历史,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政治的主流思想,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现代化是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的。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融合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6年8月救治的肛周合并腰背会阴大面积撕脱伤的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车祸伤。其中男 8例,女 2例;年龄16~50岁,中位年龄28岁;肛周环形撕脱伤4例,>1/2周径肛周撕脱伤4例,<1/2周径肛周撕脱伤2例;软组织缺损(8%~25%)6例,肠破裂4例,尿道断裂3例,阴茎阴囊皮肤撕脱伤2例,阴道撕裂2例,骨盆骨折8例,双下肢骨折6例;合并失血性休克8例,腹膜后血肿5例;继发皮肤坏死5例,坏死性筋膜炎4例。所有患者肛管和直肠无损伤。

随着国家铁路网建设与城市发展,穿越城区的部分铁路将通过外迁等方式重新发挥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原铁路走廊却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道“裂痕”。本文在对废弃铁路沿线问题剖析的基础上,结合铁路再利用模式提出了铁路沿线地区“面—线—点”的交通优化策略,并以南京宁芜铁路进行了实例分析,以期通过多种交通方式系统融合、沿线地区交通织补以及重要节点精细化设计与控制等策略方法,实现废弃铁路沿线地区交通系统的优化与提升。

从历史的发展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也曾经借鉴、吸收以及融合过外来文化,像中国的东汉时期的印度佛教、明朝的基督教,还有近现代时期传入的西方文化,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实际案例。这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也同样是具有包容和开放的性质特点的,因此能够与马克思主义有效融合。此外,还有一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当中的文化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这让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以迅速的传播,获得广泛的人民群众的认同感,从而让这两种文化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六、结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发展的成果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从文化视阈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分析与探讨,有助于中国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之下,坚定了社会主义文化正确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总之,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华文化就会失去其蓬勃发展的养分。

参考文献:

[1]范霞.形态学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评王刚新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形态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2):5-7.

[2]胡倩,吴汉全.中共党史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J].理论视野,2016(10):9-12.

[3]胡军良.朝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实本身——再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依据、基本路径与研究走向[J].浙江社会科学,2007(6):3-9.

[4]师吉金,郑艳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J].理论界,2017(1):1-6.

[5]阳桂红,罗凯笛.湖湘文化视阈下湖南马克思主义人才复兴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5):90-93.

[6]杨敏.早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焦点议题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分析的一种再认识[J].人文杂志,2019(4):10-21.

[7]张帆.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2):12-19.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225-03

[作者简介]刘进彤,东北石油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解西伟,东北石油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刘健

标签:;  ;  ;  

基于文化视阈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