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折中调和的议论文

关于折中调和的议论文

问:中国人的性情喜欢调和折中
  1. 答:这句话出自于鲁迅先生的一篇演讲文章——《无声的中国》。在1927年2月,鲁迅先生应香港青年会的邀请,由广州乘船前往香港,向香港青年发表了这篇讲演。
    如果说一个人喜欢“调和折中”,其实说明了这个人犹豫不决,不能彻底认清事实。鲁迅先生说“中国人喜欢调和折中”,是指出旧中国的人民都积淀了一种喜欢调和、折中的心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默默地忍受着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反而害怕改革。
    由于封建文化长期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即使辛亥革命(1911-1912年)推翻了封建王朝,新文化运动(1915年)和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1919年)都已经发生,当时的中国人仍然不懂得发表自己的思想,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喜欢变革,固执又沉默。
    不愿自己主动改变,又有着极大的惰性及劣根性。直到看着自己守着的老传统将被现实潮流所消杀,走投无路了,陷入绝境了,才愿意“开窗”,以避免被“拆掉屋顶”。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进行。
    扩展资料
    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中,对于传统的文言文,只有少数几个人懂得,一般的中国人不会作也不懂。即使那些少数用古文字作出来的文章,也没有真正的思想感情,反而充塞着虚伪和谄媚的声音。这样,就使整个中国都变得没有声音了。
    中国人是有的,可是没有声音。面对“无声的中国”,鲁迅异常沉痛。民族若要生存,中国若要振兴,首先要“恢复这多年无声的中国”,除了大胆地说真话,还要说现代的和自己的话,因而语言文字变革变得十分关键和重要。
    在鲁迅先生作这篇《无声的中国》演讲之前,当时国内的政治、文化氛围正是充满着被压抑、被摧残而令人感到沉闷暗哑,人们的心声想发出而发不出来,因此鲁迅不得不作出这篇演讲,于无声中吹响新声的号角。
  2. 答:中国人的性情是喜欢和平相处,人人平等,不喜欢嚣张跋扈,仗势欺人。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造字的时候就告诉我们,要和平相处,要有饭大家一块吃,“和”字就是这么来的。
  3. 答: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问:鲁迅先生为什么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
  1. 答:我觉得这是说中国人的犹豫不决,不能彻底的认清事实。
    鲁迅的文章,大多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譬如“看客”的麻木心理,以及什么庸人“仅剩下微漠的悲哀”,结合上下文来看,“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问:生活中有矛盾什么叫折中调和的处事态度?如何做到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言合?
  1. 答:我觉得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多为对方考虑一下,这样就能做到。
  2. 答: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很好容易的产
  3. 答:遇事折中调和的态度,感觉就是中国人的生存法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中庸。遇事不走极端给别人留面子,给自己留门路。遇事要从多个方面考虑处理问题就能做到不偏不倚,不能只自私的考虑自己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
  4. 答:是需要在生活的磨练当中慢慢培养出来的,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会的。
  5. 答:你说的是中庸思想吧
    怎么做到中庸
    非常的难
    也就是内方外圆
    原则不能变
    但是做事可以变通
    非常的难
    你可以去专门学习一下
  6. 答:我觉得生活中有矛盾时就对事不对人,谁有理就是无理,谁错了就是错了,那样就能做到不偏不倚。
  7. 答:就看你懂不懂善于化解矛盾了
  8. 答:建议还是多去看看那些名著书来提高自身的气质吧,毕竟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上有你能找到的答案。
  9. 答:矛盾发生后
    双方肯定都有一部分责任
    处理问题是时
    不能只针对某一个人
    不全否认
    不全肯定
    折中调和
    不偏不倚
关于折中调和的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