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观经济与宏观调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都不同程度地与寰观经济相结合。这种与寰观经济的融合,会使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产生诸种正负效应。因此,在以宏观经济与寰观经济相融合的背景中,一国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不能仅以国内诸种因素的变动为今依据,还应将寰观经济对宏观经济的各种影响囊括进来。尤其当我国正处于开放度不断扩大,宏观经济与寰观经济的融合不断深化,许多过去未曾出现过的经济现象已程度不同地浮现出来,这都给我国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提出新的问题,促使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一、宏观经济与寰观经济的关系
所谓寰观经济,系指一国经济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如果说国际经济和世界经济是以国际或世界作为背景,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调节、发达国家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等为研究对象的话,寰观经济则是与微观经济、中观经济、宏观经济范畴相对应,以外部经济与一国经济的交互影响为背景,主要研究这种交互影响对一国经济内部的作用。
如果说宏观经济还仅是一国经济的内部总体运行的话,那么寰观经济显然已不局限于一国经济的内部运行。寰观经济是一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上的双向度、多形式、多渠道的联系与交流。寰观经济是较宏观经济在外延上更具有广度的经济。
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都不能游离于世界经济框架之外,它必然引入寰观经济,利用寰观经济促进本国宏观经济的发展。
一国宏观经济之所以必然引入寰观经济,其原因在于:
第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强化。在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的生产方式中,经济活动的区域必然狭窄,商品交换的范围也相对狭小。因此,以之为基础的全部经济生活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展开,充其量不会越出一国的疆域。当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经济活动与商品交换的范围随之扩大,则经济生活也必然越出一国的范围,即经济活动与商品交换的范围是与疆域的拓展成正比的。这已为全部经济史的发展所证实。
当各国的经济联系与交往愈益紧密,则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愈益强化。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更证明了这一点。近几十年来,关贸总协定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它演化为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机构的诞生,都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产物。任何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都必然与这些世界性经济组织或机构发生联系或参与其中的活动。如关贸总协定,在它生效与实施的四十多年中,由于其不断的推动,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额的增长;经它努力所付诸的降低各国关税率、扫除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等举措,极大地改善了各国的贸易状况,进而对各国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总供需的调适、国际收支状况、人民生活水平等诸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关贸总协定才会有愈来愈多的国家成为它的缔约方。我国目前积极地争取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的地位,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最终意义也是促使我国的宏观经济更优化地运行,在更深广的程度上参与世界经济活动,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第二、世界各国经济依存度强化。世界各国由于其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秉赋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国际分工格局、地位等原因,其自身的宏观经济运行必然对其他国家具有某种程度的依赖。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孤立地发展经济几乎是一种非现实。无论发达国家抑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若干领域只有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与交往,才能使这些领域得以正常运行。如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和其他诸种原因,在经济发展中往往面临技术装备水平低、资金短缺等因素的羁绊。因此,发展中国家采取从发达国家引入技术装备和资金的途径来加速自己的经济发展步伐。另外,发展中国家通过从发达国家引入智力资源等也改善了本国的经济管理、智力结构水平。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则在相当程度上对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产品、原料等形成相当程度的依赖。世界各国的经济是在一个依存度强化的趋势中得以发展的。
第三、世界各国的经济开放度强化。正因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依存度不断强化,因而各国的开放度不断强化。各国已普遍认识到,一国经济如果与外部世界隔绝的话,那将无异于自戕本国经济的发展,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所抛弃。因此,近几十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先后扩大了自己的开放度,从有选择的开放到全方位的开放,从有形贸易的开放到无形贸易的开放。这一趋势促进了全球范围内资金、产品、技术、人员、服务等的流动,使进入寰观经济领域的内容愈来愈多。这一开放,既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国国内宏观经济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双重优化。
由此可见,在当代经济生活中,一国的宏观经济与寰观经济相融合,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趋势。但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一趋势既会给一国经济运行与发展带来正效应,也会导致一些负效应。为使本国的宏观经济良性运行,弱化各种寰观经济因素的负效应影响,我们更应加强对引入寰观经济后所产生的各种负效应的监测、预防与约束。概言之,在引入寰观经济的背景中,进行宏观调控将增加相应的措施和内容,而且这些措施和内容运用的范围、力度是随着介入寰观经济的程度成正比扩大和加强的。
二、引入寰观经济对宏观经济产生的正负效应
一国经济在引入寰观经济后,宏观经济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在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上都将发生变化。具体地说,外资引入、产品进出口、货币汇率变动等都会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正负影响。
为了分析简便,我们先采用静态描述的方法,即先假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汇率不变动来考察外资引入与产品进出口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般而言,一国经济引入寰观经济会促进宏观经济中的总供需平衡。
首先,外资引入。
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又正值经济起飞期,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便是资金的极度短缺。利用外资便是弥补资金短缺的一个有效途径。
外资引入一般采取两种形式:外资直接投资与外资间接投资。
外资直接投资是一种永久性资金投入,不要求在限期内返还本金,即不形成债务。直接投资多采用实物形态生产要素予以投入。这种形态的外资引入将产品供需、将供需的价值形态与物质形态在空间与时间上同一化,不存在产品供需、供需的价值形态与物质形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错位。如我国境内中方与外方兴办的合资企业多属于这类外资的直接投资形式。这种投资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资金短缺、也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我国技术设备短缺的问题。
间接投资是通过使用各种国外贷款、发行境外债券等形式形成的资金。这种间接投资形成债务,到期必须归还。间接投资是以价值形态将资金引入一国的宏观经济。当一国的经济发展资金短缺时,这种间接投资形成的资金会成为增加有效需求的一个重要源泉。有效需求的增加会对总供给的增加提供足够的动力。因此,适度地引入间接投资对促进总供需平衡将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其次,产品进出口。
一个国家通过产品的进出口,可以促进国内总供需的平衡。
就产品进口而言,它可以弥补国内有效供给的不足。一国由于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等原因,往往会在某些产品的供应上形成短缺。在这种状况下,进口某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先进程度高的产品,会增加国内市场的有效供给。这一方式的进口,一方面会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又会导致总供需的一种质态提升。我国对外开放以来,进口了若干种类的生产要素产品与生活消费产品,形成了较高层次的有效供给,提高了生产装备和生活消费的层次。
就产品出口而言,一方面一国可以通过出口产品换回外汇,为国内经济发展积累与提供更多的资金,增加有效需求,增强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能力;另一方面,当某些产品在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时,可以通过出口,拓展市场空间,解决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供给过剩。例如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国内纺织品生产能力与供给的绝对过剩问题。
引入外资适度与产品进出口适度无疑会促进本国宏观经济中总供需的平衡。但如果引入外资与进出口产品失度的话,则会加剧本国总供需的失衡。
首先,间接投资过度。间接投资是直接以价值形式投入一国宏观经济的。间接投资额的增加,无异于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它标志着全社会货币总量的绝对增加。如果一个国家国内基础货币已超量发行,再加之引入的间接投资额度过大,那么就会导致社会总需求的急剧膨胀,对总供给形成压力,进而会成为诱发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成因。另外,引入间接投资的偿债成本也需考虑。当引入间接投资规模失度,在偿债高峰来临时,届时如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还本付息,国家只能以各种方式调动资金偿债,这将加剧资金的短缺。引入间接投资其本意在于解决资金短缺,但引入间接投资过度则可能适得其反。
其次,进口产品过度。进口产品如果过度,则会形成国内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其结果一方面占用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使进口过度的产品积压,成为无效供给,或者说供给过剩。再者,由于多种因素,进口产品一般都处于较高价位。因此,进口产品过度还会带动国内其他产品价格上扬,对总需求形成抑制。这些状况都会加剧总供需的失衡。
再次,出口产品过度。一国的产品出口并非愈多则效应愈佳。当一国产品出口过度时,则会出现如下负效应:1、 造成国内市场某些产品短缺,使国内有效供给不足;2、国内某些产品由于供不应求, 其价格将上扬;3、某些产品的过度出口, 会在国外市场形成低价竞争销售的状态,使这些产品无法实现其自身应形成的价值。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是假定汇率不变动。在寰观经济的实际运行中,本国货币与其他各国货币间的兑换汇率,以及其他各国货币间的兑换汇率是经常变动的。这种价值形态的变化,会对一国宏观经济中的总供需关系产生更为复杂的影响。
在实行市场汇率的条件下,一国货币与其他各国货币的汇率从本质上讲是由市场调节的。价位合理的汇率将会对一国的产品进出口、外汇储备等产生良性效应,促进总供需的进一步平衡。但如果本国货币汇率过高或过低则会产生如下一些非良性效应。
首先,本国货币对其他各国货币汇率过低。当一国货币汇率过低时,确实可以刺激本国企业产品出口激增,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在一般意义上,这是一种良性效应。但因汇率过低导致的出口产品过多与外汇储备超量增长也会带来若干负效应。
1、中央银行占款率提高。以我国为例, 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是银行结售汇制度,中央银行直接参与外汇调剂市场的购售汇业务。当企业因出口产品激增从而换回外汇额度大幅度增加时,中央银行必然加大基础货币投放量以购进外汇。这一方面使中央银行因购进外汇而形成的人民币资金占用大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对国内通货膨胀会形成一个有力的诱因,从而使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手段调控国民经济的回旋余地大幅度缩小。
2、国内有效供给减少。由于本国货币汇率过低, 使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因其价格低廉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与较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过度吸引某些国内产品流向国外市场。当国内生产能力不能较快地增加某些产品的供给时,则必然引起某些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供给不足,进而导致国内总供给的短缺。
3、进口产品价格推动国内物价上涨。 过低的本国货币汇率致使国外进口产品价格急剧攀升,这种状况会带动国内同类产品进而波及其他类产品价格的上扬。当某些产品的价格普遍上扬后,会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国家为了提高有效需求能力,可能会被迫增加货币投放量,从而使全社会货币流通数量绝对增加。
其次,本国货币对其他各国货币汇率过高。这一状况会导致如下负效应:
1、出口减少,换汇额度大幅度下降。当本国货币汇率过高时, 国内企业生产出口产品的成本会急剧提高,使企业收入减少。这种情况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出口能力,甚至企业不愿加工、生产出口产品。当这一状况成为普遍态势时,一国的出口额会大幅度下降,进而引发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减少。外汇储备的减少,一方面弱化了本国偿还外债的能力,使一国的国际信用评价度降低,增加了进一步引入外资的困难;另一方面,外汇储备的减少,也降低了一国在国际市场的购买能力;再者,一国外汇储备减少,也不利于国家对外汇市场的调控,当外汇市场出现大幅度汇率波动时,国家无法运用足够的外汇额度去平抑市场汇率波动。
2、抑制进口的能力被削弱。 过高的本国货币汇率会使国外进口产品价格产生较大幅度的下降,增加了国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并扩大其市场份额。这种效应会刺激国外产品流入量激增。这种状况,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国内一些产品的销售,形成国内某些产品的供给过剩;另一方面,进口产品数量激增,使某些类产品(既包括进口产品,也包括本国产品)会形成绝对的供给过剩。
分析表明,一国的货币汇率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总供需平衡带来若干负效应。我国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实践也为这一分析提供了实证。
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对自己本国货币汇率高估的倾向。我国在实行汇率双轨制时,人民币的官方汇率也有这一倾向。这种倾向往往会形成本国进出口额的逆差。当已经意识解到本国货币汇率高估后,问题在于是否一次性将人民币的汇率大幅度贬值,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国人民币汇率贬值后,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出口额的激增。因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后,企业生产出口产品成本相对降低,收入相对提高;本国产品在国外市场因其价格优势,使国外市场对中国某些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外贸也呈现顺差的发展趋势。这是人民币汇率贬值后在外贸领域出现的正效应。但如果把这一状况放著于国内宏观经济背景来考察,则出现的负效应是不容忽视的。在人民币汇率贬值,国内企业出口额激增后,换汇额度也大幅度增加。在实行银行结售汇体制下,中央银行必然投放大量人民币购进外汇,使中央银行人民币占款率大幅度提高。据统计,仅1994年一年,人民币的外汇占款率就比1993年增加了2800亿元,使得国内流通中的通货量增幅过高,这不能不是1994年通货膨胀率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述理论分析与实证描述表明,引入寰观经济后,保持国内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单纯考虑国内诸种因素显然已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因此,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必然兼顾引入寰观经济后的种种经济变量。
三、引入寰观经济后的宏观调控措施
针对前述分析与描述的引入寰观经济后产生的若干负效应,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似应在如下一些方面有所强化和调整。
第一、政府应控制外资特别是间接外资投入的规模。外资引入不足与过度都会危及一国经济的运行。尤其当外资引入的额度已达到相当数量时,政府更应严格控制外资流入的增长速度。在外资引入的结构中,应多利用国外中长期、固定利率的优惠贷款,严格控制国外短期、高利率的商业贷款。政府应严格国外贷款和在国外发行债券的审批程序,避免外资的过度引进、重复引进,甚至不必要的引进。政府应建立起外资引入的监控系统与预警系统,在数量上准确地掌握外资的流入状况,注意外资流入规模与国内货币供应、实物供应的关系。一个规模适度的外资流入量将改善一国宏观经济中的总供需状况。在我国的外国间接投资额已具相当规模,即目前外债余额已达1000亿美元,居世界最大债务国前5名之际,尤有必要加强政府在外资流入方面的宏观调控。
在吸引外资的方式中,政府应以政策效应,鼓励外资的直接投资,尽量减少引入外资对国内通货发行与流通的负效应。
第二、政府应以各种举措对进出口产品给予导向,对进出口产品的数量、种类、税率、流向,甚至某些产品是否应进出口,都应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予以调节。如我国迄今基础产品出口在总出口额中占有较高比例,而我国国内经济运行也普遍面临着基础产品短缺之虞;另外,基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位状态一直未有实质性转变,大量出口基础性产品的换汇率是很低的。因此,政府应在出口结构上大幅度减少基础产品的出口,鼓励高附加值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增加出口。一方面改变国内基础产品的短缺状态,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提升宏观经济的质态层次。
第三,通过调控使人民币汇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国家不应一次性将人民币的汇率大幅度贬值或升值,应通过小步微调,使人民币汇率适应进出口贸易、稳定国内通货流通状况的需要。
第四、进一步完善结售汇制,控制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减少购买外汇的人民币占款率。重点是:1、严格结汇对象, 限制短期资本和借入外债的结汇;2、拓宽外汇在国内的周转渠道, 即应当增加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资金周转额,减轻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投放人民币购进外汇的压力。
介入寰观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将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程度的要求,即在国内和国际经济的交互作用与运动中使宏观经济有序、协调地运行。这对全面介入寰观经济历时并不长的中国经济将是一个新的课题。在付出一定的学习成本后,中国经济将能很好地索解这一课题。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间接投资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经济学论文; 央行论文; 外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