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分析脑胶质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采取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替莫唑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0.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4.15%;经χ2检验,观察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脑水肿、血液学毒性反应、消化道反应、远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局限于I~II级,经对症处理,均获得显著缓解,不影响下一疗程治疗。结论:在脑胶质瘤手术治疗后,采取 替莫唑胺结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的近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胶质瘤;三维适形放疗;替莫唑胺
脑胶质瘤作为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呈浸润性生长、高度恶化、病情发展快及病死率高[1]。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上,多主张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常同步配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但预后仍较差,近期疗效不佳;由于化疗作为治疗脑胶质瘤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已有研究表明,脑胶质瘤术后采取放疗结合化疗的治疗方案,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放疗。近年来,替莫唑胺作为新一代烷化剂类化疗药,逐渐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在治疗脑胶质瘤上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尚存在争议。对此,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替莫唑胺结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2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1例,男患24例、女患17例;年龄范围23.5~60.岁、平均年龄(46.5±3.8)岁;病理分级:II级5例、III级21例、IV级15例;病变部位:额中21例、颞叶8例、顶叶6例、枕叶4例、小脑2例;观察组41例,男患23例、女患18例;年龄范围24.7~59.岁、平均年龄(47.2±3.6)岁;病理分级:II级5例、III级22例、IV级14例;病变部位:额中22例、颞叶9例、顶叶5例、枕叶4例、小脑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采取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具体如下:面模制作,并进行定位,参考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在CT定位影像的介导下,勾画靶区范围,根据大体肿瘤体积、计划靶体积,确定手术切除部位周边范围;确认计划,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及等剂量曲线,确定患者的放射剂量,采取常规分割,总剂量50Gy,每次1.8~3.5Gy,每日1次,持续治疗5日,休息2日,治疗5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替莫唑胺治疗,在放疗期间,口服替莫唑胺75mg/(m2?d);放疗结束后4周,调整用量为150mg/(m2?d),持续治疗5日,休息23日,每28日为1个治疗周期,治疗5个治疗周期。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完全缓解:靶病灶消失;部分缓解:靶病灶体积较治疗前缩小超过50%,并持续4周以上;稳定:靶病灶体积较治疗前缩小未超过50%,或较治疗前增大未超过25%;进展:靶病灶体积较治疗前增大超过25%;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不良反应以脑水肿、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远期不良反应为主[2]。
1.4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0.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4.15%;经χ2检验,观察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在脑胶质瘤治疗上,特别是高级别于的脑胶质瘤,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由于脑胶质瘤的生长特征,呈浸润性生长,难以充分切除,术后复发率极高。已有研究表明,在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上,改进的空间非常有限;放疗作为脑胶质瘤术后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对于杀灭残留肿瘤细胞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抑制病情复发。但术后结合单纯的放疗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单一,难以进一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由于化疗对手术或放疗后残留的脑胶质瘤具有强效的杀灭作用,但脑胶质瘤作为颅内肿瘤,而传统的化疗药物难以有效穿透血脑屏障,病灶局部的血药浓度较低,导致化疗效果较差,不良反应较多。对此,系统性并有策略的术后放化疗方案,作为提高脑胶质瘤临床疗效的关键。
近年来,替莫唑胺作为新一代烷化剂类化疗药,更容易穿透血脑屏障,渗入脑胶质瘤病灶,使正在遭受放疗攻击的脑胶质瘤细胞进一步受到替莫唑胺的杀灭,发挥协同的治疗作用,抑制肿瘤细胞远处转移[3]。临床药理研究表明,替莫唑胺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DNA复杂,从而产生抗肿瘤的药理活性;此外,替莫唑胺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脂溶性强,可穿透血脑屏障,作用于各个时相的肿瘤细胞[4]。由本研究表1可知,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0.73%,显著大于对照组的34.15%;提示在脑胶质瘤手术治疗后,采取替莫唑胺结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的近期疗效显著;与张玉宇[5]等的研究相一致。鉴于不良反应作为评价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两组患者的脑水肿、血液学毒性反应、消化道反应、远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局限于I~II级,经对症处理,均获得显著缓解,不影响下一疗程治疗;进一步提示替莫唑胺结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脑胶质瘤具有可行性,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在脑胶质瘤手术治疗后,采取替莫唑胺结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的近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沈泽天,武新虎,李兵等.替莫唑胺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42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3):83-85.
[2]王振华,王建华,郭小奇等.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胶囊治疗成人Ⅲ~Ⅳ级胶质瘤术后残留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3):3962-3964.
[3]毛德强,潘玲,戴勤弼等.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高级别胶质瘤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1):21-23.
[4]翟小明,王建平,张军宁等.成人脑恶性胶质瘤术后两种同步放化疗方案的疗效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2):255-257.
[5]张玉宇,曲雅勤,姜新等.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3):571-574.
论文作者:张云强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4
标签:胶质瘤论文; 疗效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对照组论文; 病灶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