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进行“知耻”教育说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知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968(2008)06-0006-02
当前中国社会有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不知耻的人多起来了,而且令人忧虑的是,很多人明明知道这事可耻,可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还是照做不误。有的人根本不知耻为何物,做起可耻的事来,理直气壮。还有些人对耻麻木不仁,大有入鲍鱼之肆,久闻不知其臭的感觉。对撒谎、欺骗、贪污受贿等可耻行为,许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是非荣辱界限大颠倒,这对美丑辨识尚不足力的青少年影响和危害尤甚。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需要综合治理,经济、法律、行政、纪律、伦理互相配合,家庭、学校、社会协调行动,但根本之点,还是通过道德教育,唤起人们的良知,人们的知耻心。
对青少年的荣耻教育应遵循规律,走知、情、意、行之路。首先是知耻。知耻需要“认知”耻的涵义。耻,是羞恶之心。耻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也是起码的道德行为准则。恰如孔子所言:“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耻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善恶观念。划清善恶界限,支配行为趋善避恶。耻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人们的一种厌烦丑恶的心理状态。近善远恶,择善而行。耻作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基准或尺度,以善为荣,以恶为耻。
耻,依儒家观点,乃人生固有,没有耻,不算是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耻者,吾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尽心上》)
耻是否与生俱来,暂且存而不论。但耻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之点。人若无耻,那么人何以成其为人呢?
人为什么要知耻?还是朱熹说得好:“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卷13)“人需知耻,方能过而改。”人有了知耻心,就不会做伤天害理、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事。一旦做了坏事,就会自我反省,改正错误。相反,人若不知耻,就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清末思想家康有为说:“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孟子微》卷6)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人不可没有羞耻之心,知道无耻是可耻的,就不会有耻辱了。
知耻对于个人而言,是重要的,是人立足社会、为人处世必须恪守不渝的准则。
知耻对于团体、对组织同样是重要的。一个团体或组织讲廉耻就有凝聚力,就能团结一心,知难而进。相反,不讲廉耻,就没有内在的凝聚力,缺乏自我约束,各行其是,无所不为,那样是很危险的。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耻是治国之大端,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之一,政府行为、国家行为要讲廉耻。
春秋时代管仲说:“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管子·牧民》)这就是说礼义廉耻是治理国家的四大纲维。不讲廉耻,国家就有灭亡的可能。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礼义廉耻一直是国家倡导的一种主体道德(此外,尚有孝悌忠信),直到近代依然如此。这也是中国百年涂炭不致灭亡的文化上的原因。
我们中国近百年来蒙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奴役,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令人痛心疾首的“百年耻辱”,激起我们民族主义的热情,爱国主义的精神,我们发愤图强,“富国强兵”,终于使我国成为今日世界蒸蒸日上的强国。这就是所谓“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耻关涉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而言之,举止言谈,待人接物,大而言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诸种活动,无不渗透着耻或廉耻的问题。对此,我们不可不知。依笔者一孔之见,耻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言行脱节之耻,过失之耻,还有罪恶之耻。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八荣八耻”之中就包含这三种不同的耻。
言行脱节之耻,包括说空话、说假话、说大话、不守承诺,即说话不算数。言行脱节之耻,是常见的不良现象。许多人都有这种毛病而不自觉,这是人性的一大弱点,有悠远的历史,可以说古已有之。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古代人轻易不许诺什么,唯恐做不到。做不到就是空许愿,所以这是一种耻。孔子又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花言巧语,和颜悦色,恭恭敬敬,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把怨恨藏在心里,表面上很友好。说假话,骗人,表面一套,骨子里另一套,这也是耻辱。
孔子还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孔子以言过其实、说大话为耻。《礼记》写到,“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杂记下》)。这就是说,有言无行,只说不做,或说了不算,这也是一种耻。
总之,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说了不算都是言行脱节。胡总书记讲的“八荣八耻”中的愚昧无知,好逸恶劳就是言行脱节之耻。
言行脱节,一般地说,这是做人不应该有的,是一种羞耻。但也不尽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允许有例外。所以,孔子又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死理,不管什么情况说话都兑现,行为都要有结果,这不是君子之所为,乃小人的勾当。这话是对不知道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人的一种批评。
孟子对孔子这句话有解释,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有大德的人,说话不一定信实,行事不一定有结果,但这样做必须以不违背义为前提。这是通权达变。但如果以此为借口,拿言行脱节不当回事,则是绝对错误的。
过失之耻,多半是个人思想不端,行为不检点造成的,也有工作上的错误造成的,如官僚主义、渎职、不负责任等等。胡总书记讲的“八荣八耻”中的损人利己、见利忘义、骄奢淫逸就是过失之耻。
罪恶之耻,则是目无党纪国法的诸种犯法行为。胡总书记讲的“八荣八耻”中,危害祖国、背离人民、违法乱纪就是罪恶之耻,如“藏独”分子今年3月14日在拉萨市打砸抢烧杀的暴力行为就是无法无天的罪恶之耻。此外,行贿、受贿、贪污腐败、侵吞国有资产、霸占群众利益,诸如此类,皆属罪恶之耻。
对青少年进行知耻教育,需要营造良好氛围,转变不良社会风气。社会上种种不知耻的行为几乎成为一种顽症,很难根治,究其原因,就是经济泛市场化的结果。发展市场经济本来是好事,带来经济的繁荣,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人民大众生活的改善。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不能不论什么事都推向市场,都产业化。这样就把本来是公益性质的事业变成了商业。一言以蔽之,“一切向钱看”。为了钱而不择手段。弄虚作假、坑蒙拐骗都在所不惜。什么良知,什么廉耻全然不顾,如医生篡改患者病例,教师盗窃他人学术成果,学生
考试作弊,官员卖官,商人卖有害食品,凡此种种,不知羞耻的行为遍地皆是。
难道干这种勾当的人,不知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卑鄙肮脏,没羞没耻吗?知道是知道,但为了钱就顾不了那么多了。所以根治社会不知廉耻的现象,应加强国家对市场的干预,纠正泛商品化的现象,建立诚信制度,监督政府部门、企业的行为。
其次,加强对官员的廉耻教育。我们中国政权的运作机制,一是法制,二是品德。官员树立法制观念遵守纪律,执行法律,按法规办事即依法行政。同时官员必须德才兼备,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的政治历来法治与德治并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其中,首要的是对官员的道德要求。选拔官员道德品质是第一位的。有无良好品质,涉及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和拥护问题。恰如孔子所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这话是说选拔干部,务必人品好,为人正派,不事歪门邪道,否则老百姓不会拥护。
孔子曾说,政治就是正派正直,秉公执法。“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做官的带头做正派的人,下面的人怎敢胡作非为?孔子这些教导具普世性,古代适用,今日也该适用。
当今中国社会某些人不讲廉耻,“盛况空前”。这是因为“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当官的以权谋私,小而言之,多吃多占,用公款装修、旅游、供子女上大学;大而言之,贪污受贿,侵吞国有资产,动辄数百万,以至数千万,不顾廉耻至极。这虽然是少数人,但影响极坏,久而久之,败坏了社会风气。老百姓跟着学,跟着做。所以加强对官员、公务员的道德教育,首要的是加强“八荣八耻”教育,廉耻教育,这应当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党课教育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着眼于养成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识什么是荣,什么是耻,划清荣耻界限,关键是从内心深处培养起“好荣恶耻”、“近荣远耻”的情感。恰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每日诵读,日久天长印在脑子里,就会体现在行动中。要对近荣远耻,对知荣辱表现好的人予以鼓励表扬,不断强化荣辱观念,使青少年树立起坚定的荣辱自律观,自觉地不断地为祖国为人民立功、立言、立德,争取最大光荣。
知廉耻是中国优秀的伦理传统,良好的道德范畴。我们的先人非常重视对子弟,对大众进行廉耻教育。我们当代的中国人要很好地继承、弘扬这种知廉耻的光荣传统,就一定能把青少年的知耻教育做好。
注:本文为本刊参与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举办的“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的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