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督教堂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特征及本土化设计的尝试论文_邱黎明

上海嘉境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针对基督教堂需本土化的社会背景,通过对相关基督教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归纳出传统和现代基督教堂的平面布局、空间特征和隐喻的设计方法;结合设计案例,探讨如何进行教堂本土化设计创作的尝试。

关键词:基督教堂、本土化、平面布局、空间特征

一、基督教堂本土化的社会背景

1.基督教“中国化”

基督教是欧洲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基督教建筑在中国发展具有独特的时代和历史背景。国人常常把基督教文化等同于西方文化,特别是在清代,伴随着鸦片战争和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接受不平等条约之际,西方传教士趁机强势传教,宣扬 “唯基督教是尊”的思想使中西方宗教和文化传统观念的矛盾更加突出。

基督教是否要“中国化”,不仅在政界、在教界和学界一直是持续的论题。有教界学者认为,基督教义的“普世性”和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契合,这是促进基督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基础。[1]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提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更是充分表达了政界对于基督教发展趋势的主导思想。

2.基督教堂“本土化”

基督教 “中国化”在教义和文化层面的争议,势必影响基督教堂的设计和兴建;不言而喻,基督教堂也需要“入乡随俗”。正如阚保平先生认为,基督教堂没有被定义为哥特式为正统,也可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2]从这种思路出发,通过现代风格来表达对神学思想的理解也是可行的。

位于上海虹口的鸿德堂(图1)就是采用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教堂。这座中国古典复兴风格的教堂建筑始建于1925年,教堂屋顶为典型的重檐大屋顶,外观为三层,空间上既满足西方宗教仪式大空间的要求,立面上又巧妙地把中西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堪称是一次教堂建筑本土化的创举。[3]

二、传统西方教堂建筑平面布局及空间特征

1.选址定位及外部空间概述

中世纪教会掌握着丰富的经济资源和劳动资源,其政治、经济、宗教实力是其他社会阶层无法比拟的。教堂更多地承载了不同的社会功能,各种社会“利益交换、磋商、贿赂、纠纷仲裁、节庆活动”也常常发生在教堂。[4]

中世纪教堂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性自然会使其成为城镇重要的公共建筑和中心,而选址时常在城镇中心开敞的公共广场。空间的便利和可达性方便市民参与教会的活动中,反过来又极大加强教堂在城市空间的统领作用。

教堂在社会的重要性并不意味需要把教堂布置在广场的正中心或中轴线上。传统教堂较佳的平面位置反而是在广场等公共空间的侧面,并且常把几个立面和毗邻的建筑物靠在一起,仅留出入口作为主要界面。奥地利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卡米诺.西特在他的著作《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里提到,大多数意大利教堂均按照这个原则退后,并留出足够大的广场供世人敬仰建筑的雄伟和壮观。[5]这种平面布局和空间关系使得广场和建筑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互相映衬。如果生硬地把教堂布置在基地中心或中轴,建筑的纪念性反而不能到充分发挥。

另外从建设的层面分析,这种基督教堂的布局方式还可以减少总的造价成本;建造者也不必花费过多的财力去装饰建筑物的所有立面,同时减少了必须处理建筑物各个立面的设计精力,也更容易使教堂和周围环境一起形成独特的景色。

2.内部空间演变

基督教堂的建筑空间经历了从最初的“地下教堂”、“民居教堂”、“巴西利卡”(Basilica)、“罗马式”(Romanesque)“哥特式”(Gothic)、“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Renaissance)、现代艺术风格等阶段。

在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几乎成了基督教堂的代名词。哥特式教堂最初的创意可能源于1140年至1144年巴黎之北的圣丹尼修道院院长苏热尔对于修建唱诗坛提出的设计要求,他希望教堂建筑能体现光、高、数这三个想法,后来高耸的空间、狭长的侧窗比例等做法进而逐渐成为“哥特式艺术”的设计原则。[6]

然而,哥特式建筑逐渐倾向于繁琐装饰,每座教堂都造价不菲,虽然符合教会对社会资源的控制的目的——商人不得不攀附教会以获得生意机会,其他教派因无法竞争资源而被排斥;但对于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提倡平民化的传统基督教堂来说,其建筑风格摒弃了天主教繁琐礼仪及过多神秘色彩圣画、雕塑圣像等昂贵的做法,代之以简洁明快、简朴的室内外风格特征。

现代基督教因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在长三角地区更多受到农村人群的认可,并成为社群聚会、祷告和交流的场所,教堂内部没有过度装饰和华丽宗教雕塑,展现的是朴实的纯净空间,教堂更类似于社会心理辅导中心的角色。同时,基督教堂的内部功能更加丰富,加入了一些世俗功能诸如教义研习室,儿童活动室,绘画室等,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堂功能空间,教堂的空间组织和造型由单一轴线和单一中心演变为多中心,多轴线的序列。这种功能的转变也对造型设计提出新的要求。

三、现代建筑艺术对本土文化的创新表达

1.基督教文化的表达和演绎

传统的基督教建筑符号对于基督教来讲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哥特式教堂兴盛时期,在建筑中常用的高耸哥特式尖塔表达通往天国接近上帝的宗教思想,所以在宗教建筑中被广泛使用。建筑师更倾向于运用当代建筑语汇来隐喻宗教的文化内涵,并认为独特的建筑造型会带给人更多的联想和基督教所具有的力量和神秘感。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就是当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作品。基督教教义中对于圣灵三位一体(Trinity)的普遍象征,通过柯布西耶设计的三道弧形墙面和三个塔楼,隐喻了圣父、圣子和圣灵。

从《圣经》中提取隐喻的元素诸如数字、物品、人物和宗教符号等是建筑师创作的一种常见的思路。美国建筑大师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也是基于这种思维模式设计了美国西雅图大学的圣?依纳爵教堂。

在他的教堂设计中,采用了数字7,教堂开了七个不同形状的光窗隐喻上帝七天创造了世界,正入口分布了不规则的7个孔洞,再次隐喻了数字7的特殊性。

2.现代艺术与基督教堂本地化设计创作

长三角地区的教堂和传统欧洲教堂相比,教堂并非城市和市民生活的中心,同时由于土地属于政府划拨,可使用的用地往往是城市郊区或较为边角的土地;当用地毗邻居民区的时候,建筑设计所面临的布局和造型要求比传统教堂建筑更复杂,平衡这些问题将是建筑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在笔者尝试设计的一座南通地区的基督教堂中,在充分考虑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欧洲教堂广场的平面布局方式,同时使用隐喻等手法进行建筑塑形。教堂的外立面为白色的船造型,因为白色在基督教里象征着欢乐、耶稣复活、圣诞节和复活节。次入口的立面造型上结合沿海的生活特点,船的造型意图不仅是希望营造出一种诗意,同时也避免采用尖锐的三角形设计元素。

平面布局方式上把主教堂退让在临近主要市政道路的一侧,并在主入口留有大广场以突出其雄壮的立面。船型塔楼的位置并未放置在入口轴线处,而是放置在毗邻建筑,既便于从道路上识别,同时也产生十分庄严的效果。作为标示性的塔楼平台分割为7个,隐喻上帝7天创造世界。入口及主要空间总共为三个,隐喻三位一体。(图1)

图1 南通基督教堂设计尝试

四、结论

基督教堂在进行本土化设计时,场地的平面布局需预留出足够尺度的广场以确保正立面的观瞻效果。教堂内部空间应尽量简洁明快,在造型设计构思时可利用隐喻手法去演绎。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唐晓峰.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第四辑)[G].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12

[2]阚保平.让教堂建筑扎根中国文化土壤[J].北京:中国宗教,2015(2).

[3]周进.上海教堂建筑地图[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12

[4]赖建诚,苏鹏元.教堂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8.9

[5]卡米诺.西特(奥)城市建设艺术[M].仲德崑译.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6:38-43

[6]卓新平.中国基督教基础知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283

论文作者:邱黎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浅析基督教堂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特征及本土化设计的尝试论文_邱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