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校非物质文话遗产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论文_李冰

完善高校非物质文话遗产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论文_李冰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名称:辽宁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JG18DB434)

摘要: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的研究是我国学术界的热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其传承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要有效并可持续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人才培养;非遗;课程建设

1、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的教学情况

(1)相关专业的设置

目前我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的工作已经有一定规模,许多本科高校设置了相关院系,并设置了30多个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这些专业方向大都设有校内外相关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

(2)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讲座、学生社团开设情况

高校除了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开设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素质教育选秀课程,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以后,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素质教育类的课程的数量在快速增加。与此同时,高校还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素质教育讲座。讲座的内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象征符号、传统节日、节日文化、京剧艺术、原生态艺术、老北京曲艺知识、民间剪纸、中国毛笔与书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外国遗产旅游等等。

高校还设立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活动的学生社团,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素质教育。例如北京大学设有北大民俗学会、茶社、节日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设有民俗学社,中国地质大学设有大学生剪纸协会 、大学生书画协会等。

(3)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科研项目的培养情况

从科研项目上看,高校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的教研立项极少,相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研立项相对多一些。在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源上来看,这些项目有理论研究,也有实用性研究,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这些项目级别普遍较高。通过科研项目的延深,扩展了理论学习的范围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有一定理论的提高。

2、如何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方案

(1)加快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设置.

针对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不成熟、不完善的现状,必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的建设,将非专业和偏实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建设成为一门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将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设置与政府决策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学科性与综合性,要积极整合课程资源,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设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具有整体性,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基础、调查方法和保护实践都列入课程体系之内。此外,要积极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在高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专业。例如,法国就创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学院,即INP(国家遗产学院),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管和修复的专业人才。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建立健全相关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才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养专业人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此建议:今后有志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的高校学生,应选修一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这样能够利用语言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田野调查实践中,更好的与传承人和群众进行沟通,取得真实完整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2)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才培养机制就是以提高非遗保护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促进培养过程的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激发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更加有效地培养专业理论扎实和实践能力强的非遗保护研究人员。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机制,首先,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和切实可行的长效措施;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要有一个核心目标。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学科的发展前景,掌握调查、评估、申报、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环节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够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培养热爱非遗事业的专业人才;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高水品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形成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采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坚持“请进来”的原则,邀请行业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和讲学,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和学习效果评估体系,如前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具有综合性、跨学科、实践性强等特点,所以保护研究人才的评价标准除了要看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综合的业务知识结构,出色的文字写作水平,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等等,因为很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藏于民族民间,深入基层进行田野调查是非遗保护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研究工作者的基本功,只有与相关传承人和单位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才有利于为保护研究工作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3)多部门、多地区非遗专业人才资源的整合

非遗研究人才个体上要强调复合型,整体上则要打通传统学科之间的分野,努力实现多学科交叉,力求做到文文相通,文理相通,文工相通的人才整合。这种整合带来的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在通过多部门、多地区的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专业研究人员自身的知识需求,解决研究人员的实际研究中遇到的难题。如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自2006年11月至2008年5月间,分别在重庆文理学院、云南民族博物馆、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四个工作站、标志着不同校际或研究机构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全面合作的开始,按照协议的要求,双方将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目前一些高校与科研机构还注意到与国外研究机构在非遗研究方面的人才与课题合作。这种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不同部门和区域间的学科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这种资源互补有利于培养人才,带来双方的双赢。

作者简介:李冰(1981-),女,辽宁沈阳人,研究方向:美术学。

论文作者:李冰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完善高校非物质文话遗产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论文_李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