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_企业信息化建设论文

我国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次调查获取了70家出版社的相关数据,其中中央直属部委出版社16家(中国出版集团下属出版社包括在内),占22.85%;地方出版社32家,占45.71%;大学出版社21家,占30%;军队出版社1家,占0.14%。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出版社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88年前后,13.64%的出版社在1990年以前即开始投入;74.24%的出版社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信息化建设,达到第一次应用高峰。主要表现为大量添置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自动化办公设备等硬件设施,在多个业务环节采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将信息系统引入企业管理过程。调查显示,90.63%的出版社在近5年内对计算机设备进行过更新,90.91%的出版社在2006和2007年有新的资金投入;92.87%的出版社建设有独立的内部网,85.71%的出版社内部网与外网(Internet)互联;65.63%的出版社建设了跨越不同业务子系统的网络平台,12.50%的出版社正在建设网络平台,没有建设的则占21.88%。目前出版社在财务决算、库存管理、发行管理、印务管理方面信息化水平较高,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应用率在94%以上;在内容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编辑策划、电子商务方面相对落后,应用率在75%左右。

一、调整时期信息化建设总体速度放缓

当前国内出版业处于一个新的调整期,近5年来的出版物市场一直以略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水平稳步发展。综合来看,国内出版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仍然偏低,各出版环节信息化程度不匹配,书店落后于图书馆,也落后于批发商,出版社落后于报刊传媒,信息互连互通、资源共享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2002年至今,除少数出版集团外,多数出版社的信息化建设尚未有决定性进展,通过对出版社信息化面对的主要困难进行调查,我们得到的结果(见图1)以及原因分析如下:

1.技术性问题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和热情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缺乏出版行业信息标准”、“缺少信息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以及“缺少专业规划和专家建议”,是当前国内出版社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相对而言,“行业政策支持不够”以及“行业内部缺乏协调”所带来的影响较小。这说明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出版主管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当前我国出版业信息化在政策支持和行业管理层面已经得到了较大改善,目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行业公共信息共享、行业信息标准建设以及外部技术支撑等关键要素上。

图1 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困难

2.集团化和企业化改革分散了出版社的工作精力

据调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69.70%的出版社对传统的出版发行流程进行了重组或改造,“内部业务流程不规范”是困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原因。随着集团化和企业化改革的深入,出版社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以及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转变,给出版社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困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即使同属一个出版集团,也存在着事业部组织、职能型组织、产品线组织等多种组织结构,集团内各机构的业务流程、制度标准不统一,妨碍了集团整体的信息化进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改革一日不完成,信息化便一日难实现”。

3.出版社信息化建设需求不够迫切,人才储备不足

由于存在图书出版周期长、出版信息流分散、市场信息捕捉难度大、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出版社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需求不如大众传媒出版那样迫切。据调查,62.85%的出版社对目前的信息系统使用状况表示“基本满意”,其中大多数中小型出版社表示,他们“当前紧缺的不是计算机系统,而是读书的人”,由此看出他们对于进一步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缺乏动力。

在人才储备方面,据调查显示,61.43%的出版社中,员工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比例在70%以上;85.71%的出版社设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人数多为1~5人。这说明目前出版社员工的信息化素质有了一定的提升,出版社的信息化人才储备正在增强。但是,“技术人才缺乏”仍旧是出版社信息化面临的重大困难之一,尤其是既熟悉出版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使得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缺少“领军人物”。

二、出版社信息化建设“两手抓,两手都不硬”

从企业微观角度看,出版社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包含企业信息化和产品信息化两个层面。

1.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当前出版社信息化正面临一系列技术性难题

早期以部门级应用为基础的软件系统在出版社内部的使用已经达到了极限,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展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出版社普遍感到分割、孤立的软件系统给信息流动造成的阻碍,因此迫切要求整合现有的系统资源,建立跨流程的信息系统,其中尤以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的整合最引人关注,但要根本解决出版社内部的“信息孤岛”问题存在一定难度。调查数据表明,74.60%的出版社购买或者部分购买了市场上的通用软件产品,这些产品兼容性普遍较差,有些已经停止后续服务多年,成为“鸡肋”。另据调查,目前仅有52.38%的出版社制定了成文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此外,出版社在信息化项目管理上缺乏“咨询—监理—评价”机制,投入缺少论证,过程难以监管,成果无法评测,这些都是当前出版社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出版社信息系统开发方式上,购买已有商品的出版社较多,为43家;其次为合作开发的,为11家。(见图2)

2.在产品信息化方面,态度谨慎,缺乏力度

尽管很早就有人提出出版社应着力加强数字内容资源的开发,促进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但据我们调查,出版业内人士对于数字出版产品和数字出版形态仍普遍持谨慎态度。调查中,仅有56.67%的出版社通过计算机网络制作发行数字出版物,而且大多数都是与方正Apabi合作,没有自身独立的发行渠道;在网站建设和电子商务方面,90.90%的出版社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主页,但目前仅有10%实现了盈利;在网站功能方面,能够实现“在线订阅”和“付费下载”的比例分别为62.50%和15.63%。因此总体来看,出版社的产品信息化力度仍嫌不足。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图书出版产品在数字化内容产品市场上缺乏竞争力;②数字出版市场需求发育尚不成熟;③出版社本身缺少技术力量,而与技术供应商合作的利润空间太小;④数字出版产品的版权保护问题难以解决。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企业信息化还是产品信息化方面,当前我国出版社要实现从业务需求推动到战略目标推动的跨越,始终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处于一种“两手抓,两手都不硬”的尴尬状态。

图2 出版社信息系统开发方式

三、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贫富差距”十分明显

面对“十五”以来的行业信息化战略,并非所有出版社都有清醒的认识。我们调查发现,一部分出版社的信息化建设在软件系统实施、组织机构建设、工作流程变革、业务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体现出对信息化的高度热情;但也有部分出版社,尤其是长期依赖政府和行业组织扶持的出版社,对信息化的态度相当冷漠,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出版社的信息化水平,既取决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宏观因素,也取决于出版社的经营规模、出版产品的内容特点、出版社领导和员工的信息化意识等微观因素。调查结果表明,经过近20年的不断积累,国内出版社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差距已经显现,仅就计算机拥有量而言,在所取得的调查样本中,拥有量最多的在千台以上,而最少的只有4台,两极分化可见一斑。

另外,调查中我们发现,越是信息化水平高、研究价值大的出版社,获取其信息资料的难度也越大。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出版社建立了严格的组织管理和信息安全制度,另一方面是出版社的领导和员工已经从观念上树立起信息化的战略资源意识,使信息的组织、利用和保护成为一种自觉的企业行为。在被这些出版社一次次婉言谢绝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进步。

四、蓄势待发,信息化建设“大提速”即将开始

当前传统出版业正在向以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为特征的现代出版转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为出版业信息化提供了战略依据。新闻出版总署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四大任务:利用网络技术,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大力推进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技术的应用,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加大知识资源开发的力度。毫无疑问,我国的出版业信息化建设正在酝酿一次“大提速”。

首先,在制度改革方面,2006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未来3年出版改革试点工作计划,在2006年实施首批中央国家机关所属出版社改革试点,2007年在国家机关有关部委、行业协会、群众团体、科研机构所属出版单位进行改制转企试点的基础上,2008年重点在中央直属机关和有关部门以及民主党派所属出版机构进行改革试点。随着出版社转企改革的逐步推开,长期困扰企业信息化的一系列组织制度问题将最终得到解决。

其次,在技术支持方面,调查数据表明,当前出版社人均计算机拥有量在0.6台以上,其中50%的出版社实现了人手一台计算机,硬件基础条件良好;软件方面,国内以北大方正、北京云因、渐飞网络、九州时讯为代表的一批软件供应商,已经可以凭借相对成熟的产品和服务,为出版企业实现编务、出版、发行、财务的一体化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出版软件呈现出集成化、平台化的发展趋势,随着软件产品的日渐丰富和技术供应商之间的市场竞争加剧,出版社在较大的一次性投资经费、较高的后续服务费用、不同应用系统的选择方面的顾虑也在逐渐缓解。

再次,在外部环境方面,2006年春季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标志着加快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被再一次提上重要日程。随后,2006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公布《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2006年7月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社长论坛召开;2007年8月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这些重大事件表明,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正在积极努力提升出版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而CIP数据的归口管理,《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体系表》的制定,二维码标准启动,新闻出版政务元数据标准的制定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必将有力促进全行业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共享,为我国出版业的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最后,在产品市场方面,从2005年开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呈加速发展态势,数字出版物的数量与质量正不断提高,数字出版市场正逐渐走向成熟。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市场的挤压,势必要求出版社积极投身文化创意产业,加强与数字出版产业链上各类型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开发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型数字出版产品,追赶产业前进的步伐。

标签:;  ;  ;  ;  

我国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_企业信息化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