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跨方言考查(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方言论文,词语论文,指示论文,音象似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2.2 三分统计
描写者对方言中指示词三分现象的描写并不统一,有近—中—远、更近—近—远、近—远—更远等各种类型,各类描写方式可能在指示绝对距离上存在差异。由于本文所关注的是相对距离之间的语音对立,各类方式可以统一为近—中—远(详见陈玉洁2007:第三章)。我们在进行统计分析时主要仍遵照描写者的描写方式,但如果同一种方言中的次方言存在不同的描写方式,我们把它们统一为一种主要的类型。
7.晋语三分统计结果如下:
表8 晋语三分系统统计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1)晋语这三组较近和较远的对比中,声调、元音的开闭和前后都表现出高度相似,即都符合背景原则,是构成最小对比对的框架成分。(2)这三组远近区别都主要依靠辅音。但辅音有在近中对比中是符合响度原则的区别性语音特征。近远和中远对立主要靠辅音的有无作为区别性特征,“NA”的例证最多,并不违背预测。近远对立中“1”栏中分值居第二位,符合响度原则,无违背现象存在,然而中远对立中“-1”栏中分值居第二位,明显违背响度原则。张维佳(2005)认为晋语的三分格局是由相邻地区两分格局的层次叠加造成的。看来,可能是因为不同质成分的混合,所以目前出现了局部违背象似性预测的情况,我们推测随着融合程度的加深和历时的演化,象似性力量有可能将系统调整得更加符合象似性。
8.关中方言统计结果如下见下页。
统计结果显示:(1)近远对立中,声调和元音开闭是符合背景原则的框架性成分。元音前后是符合响度原则的区别性语音特征,辅音的有无对立也是远近的区别特征。(2)近和更远的对立,声调、元音的开闭和前后是体现最小对比对的音同成分,符合背景原则,辅音是最小对比对中的对立成分,完全符合响度原则。近和更远的对立,分值非常集中,显示出指示系统内部非常整齐的一致性。(3)远和更远的对立,只有声调基本一致,辅音和元音都表现出较大的区别性。辅音的区别性靠有无对立,元音的区别度靠开闭和前后共同体现,符合闭近开远律,但不符合前近后远律。不过不符合前近后远律的情况从汉语指示词的整体表现来看也并不奇怪(见3.3)。
表9 关中方言三分系统统计结果
9.赣语更近—近—远三分统计结果如下:
表10 更近—近—远统计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1)更近和近,更近和远呈现出相同的对立模式,声调趋同,辅音、元音开闭和前后都是区别性语音成分,因此不构成最小对比对。元音的开闭和前后都符合响度原则,但是辅音对比“-1”栏中分值占优势,明显违背响度原则。(2)近—远对立,声调以“同”为主,但分值在四栏中都有分布。辅音符合响度原则,元音开闭在呈现出符合响度原则的区别性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趋同性,元音前后也是区别性语音特征,却明显违背前近后远律。
10.赣语近-远-更远三分统计结果如下:
表11 近-远-更远统计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1)近远对立中,声调和元音开闭是符合背景原则的框架成分,辅音是符合响度原则的区别性成分,元音前后也体现了区别性,却是违背响度原则的。同时,声调表现出一定的符合象似性序列的倾向,辅音、元音开闭和前后的有无对立也是重要的区别手段。(2)近和更远的对立,只有元音开闭有趋同倾向,声调、辅音是符合象似性序列的区别性语音成分,但元音前后是明显违背响度原则的。近和更远的对立,不构成最小对比对。(3)远和更远的对立,统计结果显示所有语音成分都是符合背景原则的框架背景式成分。它们的区别,除了靠有无对立之外,还依赖重叠、拉长元音和重读表示更远的距离,也就是说符合重度原则。从语音形式上看,赣语近—远—更远三分的系统中,近和远、远和更远表现出密切关系,但近和更远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这显示更远可能是远近二分之下的次层。
11.三分随机抽样统计结果如下:
表12 三分随机抽样统计结果
我们按照相对距离把各种三分类型统一为近—中—远。统计结果显示:(1)近远对比中,声调和元音前后仍是符合背景原则的音同要素,而区别性靠符合响度原则的辅音和元音开闭共同体现。(2)近中对比,声调和元音开闭、前后共同构成了最小对比对的框架成分,符合背景原则,区别性靠符合响度原则的辅音来体现。但同时,元音的开闭和前后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符合响度原则的区别性。(3)中远对比,声调和元音前后体现了指示系统之“同”,但元音前后也表现出明显违背响度原则的倾向性。元音开闭在体现符合响度原则的区别性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相似。辅音情况较为复杂,分值分布较为均衡,无关参项占据最显要的地位,同时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框架作用,也显示出一定的符合响度原则的区别度。(4)总体上看,三分系统的对立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尤其在近中和中远对比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辅音对立中“NA”参项占了一定比例,说明一定数量的较远和较近的对立不能构成最小对比对,这提示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即三分系统内各指示词的非同质性,可能有来自于共同语或其他方言的成分,也可能是处于基本距离层次之下的次层(secondary level)分类(见3.2.3),因而语音形式上呈现出独特性。但同时“-1”栏中的分值在大多数项目的比较中都是最低的,占据不重要的地位,说明违背象似性预测的情况仍不常见,从另一角度证明了象似性预测的可信度。
综合随机抽样和各方言点三分系统的表现情况,我们可以作出一个推测,即三分系统内部,普遍存在异质成分或次层成分。
3.2.3 四分统计
汉语方言中的四分系统,我们见到的材料只存于赣语。
12.赣语四分系统统计结果如下:
表13 四分系统统计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1)近远的对立中,分值分布较为均衡,无论是区别还是相似,看不出明显的符合象似性的情况。(2)更近与近的对比,远与更远的对比,全部都是“0”栏中分值最高,证明了近与更近,远与更远具有高度的相似。音段因素往往是构成最小对比对的相同背景,用来区别的主要是非音段要素,或者靠拉长重音来区别,符合重度原则,或者靠声调来区别,而声调主要是调类区别,没有体现出明显的调值象似性:
近与更近:5组单靠元音的拉长来区别,远与更远:5组单靠元音拉长来区别,
4组单靠声调来区别, 4组单靠声调来区别,
1组单靠元音的不同来区别。1组靠辅音、声调共同区别。
从形式上可以看出近与更近,远与更远之间的密切关系,更近和更远可以说是更有标记的、依附于近、远的形式,是近远的强调形式或者说是复杂形式,因此赣语的四分系统可以看作是二分层级下更为次层的分类。由此可见,音段层面的象似性的作用域主要在第一层次,对第二层次起作用的主要是非音段要素,而且它们大部分仍符合语音重度原则。
3.3 综合分析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我们将各表远近对立中最显著(同组中分值最高)的参项得分归纳如下:
表14 显著参项得分统计结果
表14中,共有24组远近对比,各项对立中最显著的参项统计结果综合如下:
表15 显著参项综合统计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1)指示系统的声调体现出强烈的趋同性,24组对立中有22组(闽语中声调没有统计)声调充当最小对比对中的框架或者说是背景成分,符合背景原则。而在“O”以外的栏目中所占的分值很小,与重度原则关系不大。本文参考前人研究所作的声调象似性预测在汉语方言中没有得到有力的验证。(2)辅音是汉语指示系统中体现区别性的语音成分,只有4组以充当框架成分为主,同时20组区别性对立中有16组对立符合响度原则,只有2组明显违背这一原则。(3)元音开闭,在16组远近对立中主要充当音同的背景成分,符合背景原则,8组对立中主要充当区别性的语音成分,并且符合响度原则。(4)元音前后,在15组对立中充当框架性成分,体现背景原则,在9组对立中体现了区别性,其中有3组符合响度原则,但有6组是违背响度原则的。
总体来看,汉语指示词的语音表现不符合Haase(2001)所预测的不同要素象似性的权重。Hasse认为指示词的象似性总是伴随着辅音丛相同与元音改变,而汉语中往往是元音和声调相同伴随着符合响度原则的辅音改变。元音(尤其是元音的前后)与声调是汉语指示系统中构成最小对比对的共同框架成分,辅音及一定程度上的元音开闭才体现了距离区别并且强烈符合象似性预测。
4.结语与余论
从本文的统计结果来看,汉语的指示系统基本符合象似性预测,只是在体现象征性的语音成分的分工上与前人预测不符,汉语指示词的象征性表现为:
(--)声调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背景原则,重合幅度最大。
(二)元音次之,基本符合背景原则。其中舌位高低也充当对立参项体现强烈的象似性——闭近开远。但元音前后不符合响度原则。这说明Haase将开闭和前后分作两个参项是合理的。而元音前后的响度差别正好远不如开闭之别,说明响度是距离象似性在元音方面的主要载体。汉语的事实对Woodworth(1991)的单一参项F2构成了严重挑战:第一,F2直接体现元音前后,她预测后比前远,而这一预测在汉语中没有得到验证。第二,F2参项否定元音开闭作为一个有效参项,因为前元音越闭F2值越高,而后元音越闭F2值越低。汉语事实却是舌位高低是有效参项,在指示词存在元音开闭之别时,闭近开远律是普遍倾向,不因元音前后而改变。汉语事实说明用F2作为体现远近象似性的基本参项是很不可靠的。元音开闭比前后更能体现象似性,这也更符合直观的感知:舌位的高低差别比前后差别更易于为人们所感知,开口度大小可以一望而知,但舌位前后却不好分辨。Crothers(1978)指出,一个语言系统中元音高低对照数目等于或大于元音前后对照数目,也就是元音高低的区分度不会少于前后的区分度,这对我们的结论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所以元音开闭比前后更能直观的表现指示词的远近距离,被优先选作体现象似性的参项更加合理。
(三)辅音具有最大的区别性意义,往往是最小对比对中体现区别的语音成分,并且强烈体现了响度原则。这说明辅音的响度充当了距离象似性的主要载体。
(四)响度原则在基本距离对立层次(如二分法)中表现最明显,基本对立层之外的次层细分(如远指中分出更远指)常用符合重度原则的手段实现,如重读、长音等。这些象似性现象在上述统计中无法充分体现,但它们与响度原则是非常一致的。
此外,还有一些现象显示象似性的作用比上述已经比较理想的结果还要大一些。
湖南涟源荷塘方言(李雄燕、尹钟宏2001)中,指示词是三分的,(更近)-(近)-(远),表示最近距离的更近指,辅音和元音都无法和近远指进行比较,但是它选用了开口度最小和最前的元音,这应符合象似性原则,但由于无法进行辅音与元音的对比,这个象似性没有计入我们的统计结果。
闽语龙岩方言(郭启熹1999)中,近指,远指,在进行元音比较时,我们只能计入无关参项,但是这里近指词的元音是开口度最小最前的元音。即使可以进行元音比较的指示词中,某些符合我们预测的象似性也是无法体现在统计结果中的。如中原官话区的蒲县方言(霍小芳2004)指示代词为(近指)、(远指),远指词中带有后元音[u]。1.2节我们已经指出,[u]在Woodworth(1991)的统计参项中列于最右,以[u]作为远指指示词的区别性元音,至少其元音前后是符合语音象似性的,可是由于我们比较的是主要元音,这个符合象似性的结果无法体现在我们的统计数据中。
总体上来说,本项研究有力说明了汉语指示系统确实是非常符合语言学家所预测的象似性的。此外,如何解释本文研究与以往看法有偏差的部分呢——主要是不同要素符合象似性的比重问题?
本文与已有研究相比在方法和材料上有两大特点:(1)本文采用较大规模的统计,而以往研究主要是举例性的,在这点上本文应有更大的说服力。(2)本文只统计汉语方言,而以往研究多为跨语言研究,在这点上本文的材料有特有的局限。根据这两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来评估本文的发现与以往观察的差异。
汉语的指示系统从古到今发生了极大变化。上古指示系统非常繁复,近指有“兹、此、是、斯”等,远指有“彼、匪、夫、厥、其、之、伊”等(张玉金2006:230),由此可见现代汉语指示词源头的复杂性。在指示词的发展过程中,还会受到来自系统的语音调整的影响,如声母零化,还可能经历词汇替换,如本节所举晋语子长方言的例子。大规模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现代汉语方言指示系统仍然是非常符合语音象似性的。
就声调来说,汉语及其方言占据了声调语言系统的很大一部分,而且很多非洲声调语言是高低型声调而非曲线型声调,与关于调形的象似性关系不大(当然也不是反例)。因此,汉语调形主要用作相同的背景而非符合象似性的对立项,这点应能对现有的预测构成较大的挑战。再说,汉语的调值是各方言间变异最大、与古代汉语的共同源头相关性最少的要素,而且调类也常不合音变规则,因此汉语方言的同源关系对调形象似性不会有显著影响。
在声母方面,古今汉语声母是最稳固的语音要素,加上汉语指示词同源程度较高,来自“这”(可能源于古代指示代词“之”或“者”)的类、可能与“个”有关的整个南方大面积使用的[K]类、可能与“尔”有关的类占据了方言指示词声母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复杂的变异仍然存在,如零声母指示词(有的来自“这”的声母脱落,语音上有时还被误解为“一”)、关中的“兀”类指示词([v]或合口零声母)、南方[k]类指示词有时为近指词(如上海吴语“搿”)、有时为远指词(如广州粤语“嗰”[ko])。声母成为汉语中体现语音响度原则最突出的要素,一方面说明声母象似性从古到今一直很强很稳固,另一方面即使有变异和复杂性而象似性仍能保持,说明在历时演变中语音象似性始终是制约指示词声母语音形式的重要因素,不是同源偶然造成的。
再看韵母。汉语方言间元音差异远大于辅音声母,指示词的元音表现几乎遍布舌位图上的各个元音,因而同源关系对指示词的元音音值影响不大,而且由于指示词的元音常不合古今音变规则,因此更不能用历史来源来解释指示词的元音跨方言多样性。我们考察的主要是元音,尤其是主元音,结果发现以往研究最强调的元音对立所体现的象似性主要体现在开闭方面,“闭近开远律”基本成立,而以前被强调的“前近后远律”则不成立,整体上元音在象似响度原则方面不如以往研究所轻视的辅音对立的象似性。注重元音象似性而轻视甚至无视辅音象似性,这至少是很不全面的。元音前后及一定程度上的开闭是体现象似背景原则的要素,而且也是象似重度原则的主要作用域——重读、音长等主要表现在元音上。
下面再结合以往的理论探讨来分析本文观察结果的理论含义。
Diessel(1999:151)指出,指示词或者它们赖以形成的直指成分是每种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它是语法化为其他词类的源头,而很少来源于其他词项。
Hopper和Traugott(1993:129)认为,指示词来源于词项只有一种可能,即这个词项的功能是强化已经弱化的指示词,例如在通俗拉丁语中,ecce(看哪!)被用来强化已经弱化的指示词ille(这,那):通俗拉丁语ecce ille>古法语test cel>现代法语ce。强化所用的词项会变成指示词的一部分,然后再省略原来的指示词,从而实现强化成分对指示词的词汇替换,如ecce的现代简化形式ce对ille的替换。
词汇替换的形式也可以从汉语方言的共时指示系统中得到体现。晋语子长方言中(李延梅2005),处所指示词“这搭儿”在使用中省说成“搭儿”或和儿童说话时的“搭搭”,如果这种情况得以固定,就会导致处所语素对指示语素的替换。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现代方言的指示词语音形式并不都源于古代指示词,这就为直接的语音选择提供了空间(如由候选音的象似性“优劣”来决定替换是否发生)。
假设指示词不来源于其他词汇形式,在它产生之初语音形式与距离意义密切相关,那么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它也会倾向于继续遵循甚至更加强化语音象似性。当然,语音系统的演变从未停歇,这种演变可能会导致原有象似性的损耗。而事实是,汉语从古到今确实发生了大面积的并且因方言而异的语音演变,包括开闭元音和前后元音之间的大变化(如歌戈鱼虞麻诸韵由古代最低的[a α]类高化成今天闭或半闭的类,再如效摄字在上海是后元音,而在百里之近的苏州就是前元音,在同属吴语的温州则是央元音)。在这种大变化中,指示词却能保持象似性的大格局,并且指示词的读音常常不合该方言的演变规则,这充分显示了指示词的语音演变和分化不是单纯由历史和音系决定的,而有象似性原则特别是响度原则的重要作用在内。
综上所述,不管指示系统发生何种改变,语音象似性始终强烈影响着指示词的语音选择。在语音象似性各原则中,响度原则是最重要的一条:响度越大,所指距离越远。响度差异明显的辅音响度序列及元音开闭成为实现距离象似性的主要载体,而响度差异不大的元音前后之别很少体现距离象似性,而用作体现最小对比对的共同背景部分。与响度有密切关联的重度因素——重读和长音也成为体现距离象似性的补充手段,尽管以语法化和词汇化程度较低的形式存在。
*编辑注:《汉语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跨方言考查(上)》转载于本刊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