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及其在我国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我国论文,业内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72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594(2003)01-10-03
一、产业内贸易概述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相对的一个概念,系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个产业内的产品的交易行为。所谓“产业”通常是指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四位数编码的“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通常根据格鲁伯-洛依德指标测定,该指标如下:
其中,是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标,Xi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i产业的出口值,Mi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i产业的进口值,的值介于0~100之间,越接近0,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越接近100,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该指标既可以用来测定一个国家产业内贸易的一般水平,也可以用来测定某一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统计年鉴》中的贸易统计数据计算,1986~1996年期间,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8个发达国家,巴西、韩国、墨西哥3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3个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标平均值分别由54.69、45.24和40.20上升到65.33、56.21和54.80。弗斯特纳和海尔姆特(Forstner and Helmut)的研究显示,1985年,发达国家之间(6个国家)、发达国家(6个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6个国家)、发达国家与第二代新兴工业化国家(6个国家)、发达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10个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标分别为52.8、30.8、19.1和14.3(注:Forstner and Helmut:Competing in a global economy:an empirical study on specialization and trade in manufacture,Copyright 1990 by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美国1993年各工业产业内贸易指标分别为无机化学99、能源设备97、电器机械96,有机化工产品91、药品及医疗设备86、办公设备81、通讯器材69、运输设备65、钢铁43、服装27和制鞋0(注: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根据上述数据并结合其他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经济、技术越发达,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越高、越近似的国家之间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资本、技术越密集的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
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是指一个产业内质量相同或高度近似、要素比例相同或高度近似、价格相同或高度近似、需求的交叉弹性高的商品的双向贸易,这种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后者是指一个产业内质量不同、要素比例不同、价格不同、需求的交叉弹性小的商品的双向贸易,这种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在于:首先,从供给方面讲,它是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同构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内细化分工和彼此让渡市场使各国细化的产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注:Paul R.Krugman: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trade,MIT1990.);也是在发达国家科技发展“面”上近似、“点”上各有侧重的情况下,以产业内资本品双向贸易作为载体实现先进科技“点”强强组合的有效方式。其次,从需求方面讲,发达国家之间的消费品产业内贸易使各国消费者可以选择的水平差异性商品的种类增加、价格下降,因而增进了消费者的福利。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产业内贸易,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夕阳”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结果,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使彼此非主流消费群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发达国家的少数“穷人”需要发展中国家低质量的消费品,发展中国家的少数“富人”需要发达国家高质量的消费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产业内贸易是彼此之间传统的制成品与初级产品贸易的动态翻版,由于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分配机制的作用,发达国家攫取了产业内贸易的绝大部分利益。
二、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和主要特点
实证分析表明,1992~1998年期间,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概况如下(注:本实证分析数据取自1992、1999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即以该年鉴中28-95章中的8位数商品作为样本,并从中剔除41章、47章,68章、71章、93章、96章和97章。):
(一)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增长迅速,但总体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也低于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 1992~1998年,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从22.19上升到36.5,年均增长率10.74%,其中与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从7.59上升到9.8,年均增长率4.85%,与日本产业内贸易指数从8.85上升到20.76,年均增长率22.43%。1998年,我国与欧盟产业内贸易指数仅为11.18。
(二)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商品结构不断趋于优化 1992年,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标最高的10个制造业依次是羊毛等动物毛纱线及其织物、棉花、针织物及钩编织物、印刷品、鞣料、其他植物纤维、钟表及其零件、照相及电影用品、特种机织物和蚕丝;1998年,依次是针织物及钩编织物、棉花、照相及电影用品、蛋白类物质、其他植物纤维、羊毛等动物毛纱线及其织物、铝及其制品、药品、电机、光学设备及其附件。与基期相比,在产业内贸易指标最高的10个制造业中,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由六项减少到四项,而机电产品从一项增加到三项。1992~1998年,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标增长最快的10个制造业中分别是肥料、镍及其制品、蛋白类物质、化学纤维长丝、特种机织物、车辆及其零附件(铁道车辆除外)、光学等设备及零附件、非针织物及钩编织物、鞋类和有机化学品。产业内贸易指标增长最快的10个制造业中,纺织品及其原料和鞋类占了四项,其余全部是化学品、机电产品和金属制品。
(三)我国与美国、日本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结构高度雷同 1992年,我国与美国产业内贸易指标最高的10个制造业依次是印刷品、精油、玻璃及其制品、针织物及钩编织物、航天器、药品、锌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鞣料、絮胎等;1998年,依次为针织物及钩编织物、软木及软木制品、精油、特种机织物、化学纤维长丝、玻璃及其制品、浸渍纺织品、钢铁制品、印刷品等和羊毛等动物毛纱线及其织物。我国与美国产业内贸易指标最高的10个产业中,几乎找不到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说明我国与美国的产业内贸易仍停留在很低的层面。
三、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今后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将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扭曲状况将得到有效纠正 目前我国经济尚处于转型期,由于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存在,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比重、产业内贸易商品结构、产业内贸易地理方向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扭曲现象,例如我国以往对外资企业规定外销比例、国产化程度、外汇平衡等,直接造成了我国相关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比重过高的假象。而某些国有制造业企业,其产品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但由于体制“瓶颈”的约束,企业无出口压力和动力,由此造成相关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比重较低的假象。“入世”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法则和经济全球化法则在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中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我国以往产业内贸易发展中的各种扭曲将逐步得到纠正,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将步入更加健康的发展轨道。
(二)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将不断提高 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有四(注:李俊:《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制造业的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是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产业基础;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开展加工贸易是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推动因素;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取向是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制度保障;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及消费结构的逐步优化是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拉动”因素。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上述因素都将发生积极的变化,从而推动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我国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将出现较快增长 我国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低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一般水平,今后,这种状况有望得到改观。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在实证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时,不约而同地发现贸易伙伴之间收入相似性、规模相似性、平均收入、平均规模与彼此之间产业内贸易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贸易伙伴人均收入水平越高、越近似,市场规模越大、越近似,彼此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美、日、欧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总体经济规模在世界中的位次不断前移,从而导致我国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重叠程度越来越大,彼此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来越高。我国“入世”后,发达国家企业投资我国的步伐加快,我国将逐步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机械设备、中间产品等在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流量将不断增大。基于以上两点理由,今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将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四)双向垂直产业内贸易将成为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显著特征 所谓双向垂直产业内贸易是指在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从事产业内贸易时,贸易商品结构、贸易商品技术档次、贸易利益及其分配等呈梯度分布格局。具体地说,在生活消费品产业内贸易方面,我国从发达国家进口高质量的产品,向发达国家出口中等质量的产品;我国从更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进口低质量的产品,出口中等质量的产品。在生产消费品方面,我国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含量高的关键性中间产品,出口技术含量中等的中间产品;我国从更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进口技术含量较低的中间产品,出口技术含量中等的中间产品。这种双向垂直产业内贸易是我国经济技术二元特征在产业内贸易领域的反映,也是我国制造业深层次参与当今高度加工业产业内分工的客观要求。
收稿日期:200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