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中心医院 吉林白山 134300
【摘 要】目的:探讨对输血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对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的控制作用。方法:选取800例输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参照组与管理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对比各项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及由于护理差错导致的伤害率。结果:管理组申请单信息写错、采错标本、检验血型错误、血浆发错科室发生率均远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由护理差错事件导致的伤害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输血患者中引入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护理差错事件,减少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输血;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
一直以来输血安全均是血液科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若是发生差错很有可能会危及到输血患者的生命安全,甚至会导致医患纠纷,给医院造成极大的损失。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1]。为了降低输血患者护理差错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特尝试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此类患者中,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医院2016年7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0例输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参照组与管理组。参照组共400例,男女比例为237:163,年龄18-89岁,平均(54.6±12.9)岁;管理组共400例,男女比例为235:165,年龄18-92岁,平均(55.1±12.5)岁。管理组与常规组上述数据对比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即首先指导患者完成抽血和血型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和患者疾病的治疗需求提供血液,指派护理人员负责送往对应科室。
管理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即针对每一项可能发生的护理差错均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①首先对护理人员加强专业培训,避免由于技术性操作失误导致血型检验结果错误的情况;②在填写申请信息单的时候反复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程及输血需求等;③在采集标本前3次核对患者的名字,呼叫姓名等待患者答应,并询问基本情况;④建立并完善责任制度,由专人负责将血浆送到对应的科室,若发现问题,则严肃批评,情节严重者应当严格惩治。
1.3 观察指标
对比各项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及由于护理差错导致的伤害率,其中将申请单信息写错、采错标本、检验血型错误、血浆发错科室记为护理差错事件;将由于上述问题导致的感染、过敏、脏器损伤、死亡等记为由于护理差错导致的伤害。
1.4 统计学分析
根据SPSS19.0软件中的检验计数(%)资料,P<0.05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比较
管理组申请单信息写错、采错标本、检验血型错误、血浆发错科室发生率均远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项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对比(例;%)
2.2 由于护理差错导致的伤害率
管理组有2例由于护理差错导致伤害,1例感染、1例过敏,伤害率为0.50%(2/400);参照组有9例由于护理差错导致伤害,其中4例感染、3例过敏、1例内脏损伤、1例死亡,伤害率为2.25%(9/400)。组间伤害率对比差异显著(=4.517,P=0.034)。
3 讨论
尽管常规的护理模式在输血患者中应用能够在多个方面满足其基本的护理需求,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漏洞,申请信息单写错、采错标本、检验血型错误和血浆发错科室等护理差错事件时常发生,其中检验血型错误属于技术性差错,其余均属于非技术性差错。护理风险管理针对技术性和非技术性护理差错均制定系统化的风险控制措施,首先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增强管理力度,使其更加重视输血安全[2];其次利用护理风险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反复核对患者信息,建立并完善责任制,避免由于粗心大意或者忙碌疏忽导致护理差错。因此护理风险管理在输血患者中应用的成效更理想。
本研究中,管理组各项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均远低于参照组,由于护理差错导致的伤害率前者也远远低于后者,可知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输血患者中能够增强对护理差错事件的控制作用,保障输血的安全性。综上所述,建议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输血患者中,从而可以减少护理差错事件,减少由于护理差错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参考文献:
[1]邓娟. 针对性护理对外科临床输血护理效果、输血风险及输血误差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6):164-165.
[2]唐玉杰,唐生明,施丽. 输血患者临床交叉配血方法及输血后溶血状况分析[J]. 海南医学,2017,28(6):985-987.
论文作者:王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差错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率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事件论文; 血浆论文; 科室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