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思想论文_刘慧敏

浅谈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思想论文_刘慧敏

郓城县建筑设计院 山东菏泽 274000

摘要:在过去,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建筑的唯一要求是高实用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设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追求更和谐、更美好、更人性化的建筑设计风格。可以说,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人性化

前言

在任何一个城市的中心举目望去,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几乎都是公共建筑,也就是“写字楼”“商场”等。公共建筑的规模、数量、优劣几乎成为了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例如,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中国的香港、上海等都具有典型的现代化大都市特征。因为,在这些都市中有着各种机构、企业所建立起来的形形色色的公共建筑。

1 人性化设计的内涵

人性化指的是在一个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以人的行为习惯、心理状况以及思维方式等为设计依据,在产品能够完全实现基本功能的同时,对产品的质量加以改进,使其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人们拥有更好的使用体验[1]。所以,人性化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可以满足人们在心理、生理、物质以及精神上的使用需求,并对人们的这些需求给予尊重,最终实现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实现人文关怀的作用。

2 公共建筑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2.1 舒适性原则

人们的视觉和观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的舒适性,因此在设计建筑的便民设施上要从人们的生活需求、生活习惯上出发,使人们感受到建筑环境带来的舒适性,从而认同所生活或居住的建筑。

2.2 注重当地的人文历史

每一处地域的建筑设计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态,能唤起人们的共鸣,愉悦人的心情,产生归属感,所以在设计时要挖掘当地特色的人文历史,并根据当地人的生活习俗等来凸显地方特色,然后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支撑点,从而来设计时体现出来,体现其人文化设计。

2.3 情感化需求原则

任何一座建筑要想满足于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就需做好建筑的情感化设计,使人们的需求得以满足,同时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如,在公共建筑内,设计时就应考虑到残疾人的情感化需求,在建筑的入口和台阶的地方设计轮椅通道,方便残疾人的通行等。

2.4 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原则是指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的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这是建筑设计的根本原则。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公共建筑使用主体的主观需求的前提下,才能最大可能地满足客户的个人要求,并真正实现建筑设计的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公共建筑设计的人性化设计的策略

3.1 营造良好的空间形象

公共建筑的流线设计和功能组织,是基于人与建筑空间的相互影响,则需营造良好的空间形象,其途径有很多,如可以通过色彩的运用,空间曲线、直线、高低错落等方面的应用等等,这些都是丰富空间语言的手段,只有空间语言得到丰富,才能引起使用者的共鸣。如果在大型的购物中心,设计时可以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空间变化,引导轻松、欢愉的氛围,多做餐饮空间以及坐椅等方面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休憩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商业盈利的最大化。

3.2 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

人的行为方式会直接受不同空间形象的影响,当今一个建筑环境可以使人们的心情受到感染,或哀伤、或激扬、或欢愉、或平静,这说明该建筑空间存在一定的精神属性,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组合。建筑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与建筑师功力有直接关系,应该以流线设计和空间布局作为切入点,如对于公共建筑图书馆的设计,由于图书馆属于让人静心看书的场所,设计中一定要让平和、安静的氛围凸显出来,当人们踏进图书馆会自然而然的默认这属于安静读书的场所。另外,颜色也是烘托环境的良好途径,通过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

3.3 充分把握人的空间尺度

空间尺度要与建筑类型相符合,与人的尺度相比较,避免由于尺度过小造成的比例失调,或者尺度过大造成空间浪费。反之,建筑的类型特征也可以通过尺度的不同反映出来,例如在设计东华医院的过程中,建筑外立面设计成对称的构图和高大的体量,从而体现建筑体量的宏伟和严谨。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经突破这种意识观念,试图构造以一种平和、自由的建筑体系和空间秩序。当今有很多公共建筑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从高空这一视角观察,高大壮丽,但从近景街道来看,建筑构件单调乏味、缺乏细部、粗壮笨拙。

3.4 满足人们心理的人性化设计

公共建筑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使用公共建筑进行生产活动的同时,也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心里活动,而这些感受和体验反过来会影响对公共建筑的使用。提高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公共建筑空间品质,乃至使公共建筑具备一定的社会效应和最终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公共建筑文化。不同的使用群体有不同的心里体验,不同的心里体验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这些都是在满足功能设计后对公共建筑师更进一步的要求。塑造丰富的空间形象可以使人们的心理体验不断丰富,从而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丰富的公共建筑空间形象可以体现在不同色彩的运用,空间高低、错位,直线和曲线的运用等方面,这些都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属性对空间语言进行提炼,同时只有丰富的空间语言才能引起使用者的共鸣;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应当从整体的空间布局和流线设计上进行巧妙构思。良好的环境氛围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而当公共建筑获得相应的领域特征,人们被公共建筑环境的气氛感染,心境或平静、或欢愉、或激扬、或哀伤,这样的空间具有了一定的精神属性,不再是生硬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墙板的组合;把握人的空间尺度,公共建筑空间应该强调符合人的尺度和人的视觉距离范围内进行细部设计,从而规避由于尺度过大造成不必要的空间浪费或尺度过小造成的比例失调;适当的公共建筑空间距离,有利于促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距离又有公共和私密两个层面,不同的空间距离暗示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心里距离,它决定了空间的尺寸以及空间与人的相互作用;公共建筑的服务对象通常不是单一性质的群体,人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因此公共建筑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要根绝公共建筑的类型,不仅要考虑群体的行为方式,同时也要兼顾个体的私密性需要。人性化公共建筑设计应注重拉近公共建筑与人的关系,改善过去公共建筑与人之间冷冰冰的关系,让用户在心理层面上能感受到心理上的关怀。设计师尤其要对老年人、儿童、孕妇与残障者等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怀,切实关心和照顾他们的心理感受。

3.5 整体层面的人性化设计

整体层面的关怀,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在我国的一些学者看来,城市公共空间,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应当研究的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以至整个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例如,加强策划与规划,从城市整体结构方面作好战略性公共空间规划,使资源、能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终达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共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注重考虑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充分融入人的心理、生理、物质以及精神需求,在进行人性化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设计原则,主要从舒适性、共享性以及复合性等方面着手。具体实行公共建筑人性化设计应该从实践理念以及满足人们的心理体验与行为方式,希望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公共建筑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公共建筑中人性化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研.长春市养老院室内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探究[J].北方建筑,2017,2(04):19-21.

[2]董捷.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19(11):51.

论文作者:刘慧敏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

标签:;  ;  ;  ;  ;  ;  ;  ;  

浅谈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思想论文_刘慧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